伍迪·艾伦的电影常见的风格和剧情 和上一次我看的赛末点很像最终图谋杀死主角 但是这部却阴差阳错自己死了我很好奇 女主角之后的人生阴影会否很大她还能淡定的走在海边 是不是内心太强大了 或只是理想化还有她为什么不去自首 她也属于犯罪了 虽然是正当防卫她口口声声让他去自首的时候 对于自己的错失会如何应对何况 他都死了 她连揭发他都无法解释自己很多人都说 写诗的创作的 或者做心理学的自己内心都有些畸形这部电影也说明了这点 男主角奇怪的个性但是越是这样 越是深受很多女生的着迷好像狂放不羁 迷一样的气质会让很多人失去理智期待老头的更多作品。。。
有个古老的哲学传说,要让哲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不过,这个传说更多时候是在糊弄。
《无理之人》会告诉你,激进的人如何利用这种糊弄。
然而,你也很可能意识不到这种糊弄。
哲学传说的自由落体运动——《无理之人》与反哲学文:空语因明俗世越充实就越虚幻,哲学越空洞就越真实。
但真实不能让人满足,虚幻才让人趋之若鹜。
引自:《哲学改进论》第一页巴儒可·斯滨挪扎(著) 《无理之人》以欢快的文艺剧情方式,讲的是个生存主义的反哲学故事,也是反反哲学故事。
里面堆砌了很多来自生存主义哲学常识的台词和名字,比如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
汉语中常用的“存在主义”标签是个非常别扭的称呼,但似乎又恰巧符合这种哲学的虚夸特色。
你以为它讲的是存在,可它的核心论题并不是存在;你以为它讲的不是存在,可它又确实讲存在。
《无理之人》谈到很多哲学,但它又是反哲学的。
可能是为了符合反哲学的特点,也可能是为了避免过于无聊,《无理之人》的哲学谈论几乎停留在引用“名人名言”的层次上。
这些引用更多地是用来营造男主角的形象:一位持有生存主义立场的哲学教授的角色。
但这个电影更加关切的主题,却在这个角色的行动中,这个行动构成了一个反哲学或反哲学反讽的论题: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是荒谬的。
或者说,刻意而偏执地将反哲学推行为一种生活方式,会比无聊的生活更荒谬。
不过,叙事电影的传统并不缺乏荒谬,相反,电影传奇正是像生存那样漫布荒谬的地方,因为电影传奇往往接近生存主义。
为了瞥视荒谬,需要合理的支点。
在《无理之人》里,合理支点是靠近实用主义立场的女主角。
男主角是个持有生存主义[反]哲学立场的哲学教授,在他自由地决断了罪恶的事情的意义上,可以把他看作是个海德格尔式的人物。
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最富盛名的哲学家明星[之一],被太多学者奉[承]为“大师”,也被某些哲学家批评和嘲讽,而这[可能]正好反映了哲学的堕落,或者说自由落体运动。
像海德格尔,男主角“总是能用言辞让所讨论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女主角评价他的话),“他的文章写的很好,很生动,但这只是形式上的成就,内容却经不起推敲。
他的想法很浪漫化,但有太多缺陷”(女主角妈妈评价他的话)。
他觉得,他写的那本关于海德格尔和法西斯主义的书不会改变世界,可能海德格尔也觉得他写的那本关于尼采的书不会改变世界。
他们都相信非理性的决定,都不想让哲学停留在话语阶段,想让他们的哲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想要付诸行动,甚至改变世界。
海德格尔由于类似想法而卷进法西斯主义运动中,这个电影里的男主角则因此谋杀了一个法官。
他们觉得,自己因为这样做就超越了那种停留在空话阶段的哲学,他们的反哲学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从而会让世界变得更好了。
但他们都忽略了,在他们把自己的反哲学转化成行动之后,现实发生的事情却更加荒谬了。
《在无理之人》中,这种荒谬表现为:由于男主角的非理智谋杀,警察很难将他看作涉案罪犯,但是警察会根据能找到的“理智线索”去确定谋杀犯,就是把无辜的人枉作罪犯。
男主角的谋杀行为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和它的实际效果是两码事。
他们会觉得自己错了吗?
应该不会,因为他们自以为所作的是一种美学行为,超越了对错。
海德格尔应该不会觉得自己错了,而是觉得现实的可能性打败了德意志的法西斯主义。
不过在美学解释之外,纵使有很多支持者的浪漫化清洗,海德格尔仍然摆脱不了法西斯主义的污点。
在《无理之人》这个电影里,男主角的结局虽然不符合他的希望,却倒挺符合他的[反]哲学。
当女主角劝说男主角去认罪时,男主角想到的是为自己辩解:“我总是教你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并非所有事都能由理智掌控。
如果感觉它是对的,那么它通常就是对的。
这就是我一直追寻的有意义的行动。
…希望算什么?
希望算个屁。
要知道,你必须采取行动”。
相信直觉!
多么符合非理性的生存主义美学。
可,正是女主角的直觉表明男主角做错了。
之后,他选择求生而决定谋杀女主角的行为,在偶然性的事件中失败了。
女主角的幸存,“不是运气,是偶然性,我们都得听任偶然性的摆布”。
男主角在偶然的自由落体运动中回应了他关于偶然性的观点。
最后的结局表明,偏执地把哲学行动化为生活方式的想法会显得多么荒谬。
男主角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课堂外,都执迷在生存主义的反哲学里。
但这类反哲学的主张并不是要反对哲学本身,而是要反对那种被标签化为抽象的和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由此复兴那个似乎失落了的哲学传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哲学应该行动,而不只是反思和空论。
男主角在他的课堂上说,“应该明白,许多哲学就是中言语自慰而已”。
这句话改自天朝的首席哲学护法,卡尔·马克斯说过的话:“哲学和现实世界的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自慰和性爱之间的关系一样”。
需要注意,这里男主角说的是“许多哲学”,而不是指哲学本身。
类似地,马克斯大法师在说出那个著名的话的时候,针对的是他那个时代的某些学院哲学学者的态度。
而且我们护法的这句话近乎于骂人或诅咒,因为要是真像他说的那样,他自己完全不该那么在意哲学了。
实际情况是,那些对哲学的咒骂,所针对的都是个别的某些伪劣哲学产品,某些被认为让人消极的哲学,某些将哲学传说遗弃了的末端。
马克斯大法师也想改变世界,想要让哲学行动化为生存方式,社会存在方式。
但这正是另一种空想呀!
真地强制实现的话也会结果很丑陋!
比海德格尔更厉害,马克斯大法师成了更加举世瞩目的明星,但也在导致着荒谬。
事实已经摆着了,除了我们天朝能够用太极要义将其转化外,再无更高能的招式。
那些被反哲学咒骂的,执迷于理想世界的哲学,并非真的与现实世界的事情无关。
在《无理之人》中,它嘲讽了康德的“理想世界道德观”:在一个真正的道德世界里,绝对不应该说谎…在理想的世界里,你不能撒谎。
这个观点肯定不是为了成为一句空话来说的。
实际上,这个观点只是对“真善美的统一”理想的具体化。
我们不该忽略,这个观点里已经强调了,是在“真正的道德世界”,并不是在现实世界里。
现实并不是真正的道德世界。
我们在现实世界里却常常看到“真善美的统一”的论题,并一再被论证。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论题“有用”,能为你的虚幻生活营造舒适的氛围。
事实上,当你认为世界已经丑陋虚伪到难以忍受了,连生存都难以忍受,还有什么值得度过的生活可言。
那种和现实生活紧密贴近的行动化反哲学,实际上只是在冒充哲学,而且也不会真正改进世界。
这种反哲学只是激进到了掩盖庸俗欲望的程度。
像海德格尔的所作所为,只是把哲学传说歪曲到符合世俗政治的疯狂而已。
在《无理之人》里,男主角也只是以他的激进反哲学去获得自己的心满意足,在非理性的疯狂里心安理得。
海德格尔似乎把存在和生存搅和得混乱不堪,却让人以为他澄明了存在。
相应地,《无理之人》的这个哲学教授把直觉和感觉迷糊起来,为自己的非理性行动营造烟雾。
反哲学不是完全拒绝哲学,而是按照激进和不怎么严谨的方式去改进哲学。
然而,在反哲学以为可以让哲学升华的时候,它却是在让哲学堕落,让哲学传说作自由落体运动,让哲学真理粉碎成俗世的虚幻气泡。
《无理之人》提供的就是这样的案例。
不要以为《无理之人》里的哲学教授在说:哲学只会空谈,完全与生活无关,撇开哲学就能更好生活。
可是,这个哲学教授更像在说:只有一场哲学行动能产生最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无理之人》塑造的这个哲学教授不是哲学的冷淡者,而是哲学的狂热者。
然而,我们应该通过《无理之人》去警惕这种狂热。
反哲学非要把哲学给行动化,但这样复兴的却是一个具有欺骗性质的哲学传说。
因为,二十世纪的这些反哲学,就只是在煽动非理性。
如果说保守空谈的哲学是一种疾病,那么反哲学来源于另一种疾病:一种偏执地想要改变世界的疾病。
《无理之人》是一个以欧陆哲学为素材的反[反]哲学电影,相对而言,《深度谜案》是一个以分析哲学为素材的反哲学电影。
在那些对哲学没有多大兴趣的观众看来,这样的电影应该是比较无聊的。
它们得到的评分仅仅是及格而已,《无理之人》可能是由于文艺范的缘故,比《深度谜案》评分稍微高一点。
两个电影的共同主题是如何应对哲学迷雾中的实际生活,又分别对应两位非常流行的二十世纪哲学家明星: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
通过他们俩的情况可以看出,空谈的哲学并不是必然导致消极,而行动化的哲学也未必真的积极,极端的积极反而比消极更可恶。
某种看起来积极行动的哲学立场很可能并不符合哲学精神,而是为俗世的偏执欲望营造的美化面具。
海德格尔的哲学立场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据说,维特根斯坦仅对海德格尔评价过一次,他在那段话里对海德格尔说:你这笨蛋,不要胡说八道了!
即便如此,海德格尔依旧流行,在哲学家的聚焦堪比爱因斯坦在科学界,或者毕加索在艺术界。
难道哲学已经无法辩识海德格尔式的扯淡了吗?
似乎,这正标识了(偏文学化的)哲学的迷失。
附:哲学叙事的扯拉和自旋运动——在非生活和反哲学之间【略】
昨天学习被连轴转 今天晚上纠结了没多久(……想翻老片子出来看 后来保险起见看了伍迪艾伦的无理之人 反正他的片子好可以特好 坏也就在平均值差不到哪去意料之外 可能也是我很久没看他的片子了 就觉得很惊喜 难得有了明确节奏 也有了大起大伏 同时又不乏平缓手电筒的暗指充满寓意和讽刺 正如他一如既往而教授坠梯耶同时呼应了其观念 一个坏人的离开能让这个世界好一点 啊又是讽刺!
还有全程用轻松的态度音乐和场景来表示沉重以及反伦理等紧张波动情况 很符合他风格了 用钢琴课带音乐节奏也很妙我想对于伍迪艾伦要么讨厌要么喜欢我看来我是站喜欢了很久没有窝起来看电影了 也相对随机的选到了可以舒服的往下看感到惊喜的东西时不时放个假思考一下挺好 怀念暑假整天整天的播可以品的片子太舒服啦好的晚上!
nite
This is not the best film by Woody Allen, for he’s been long through too obsessive with the ultimate question of life (its meaning), that in this film the dialogs become so dominant that the film language or magic is just weakened. It is a story of two (arguably three) characters, unfolding between Abe, a philosophy professor, and Jill, a young and promising college student. The former is struggled with the existential problems, who and whose life have become a fantasy of and idolized by the latter.All fall into the expectation. The intelligent and beautiful young girl bearing a middle class family background searches for intellectual inspiration, superficial radicalism, and romantic love excitement, falling in love mistakenly with a fantasy (an ideology, a way of life, a type of partner) she made out, and finally finds out it to be a flaw. As she concludes in the end of the film, she learned a lesson from the real life rather than a book. The theme of bourgeois fantasies and values has been constantly an interest of Woody Allen. He loves and loathes these features which he incarnates to the intelligent female charters he created, such as Annie Hall, Vicky in Vicky Christina and Barcelona, or even male character such as Gil in Midnight in Paris. They all share the charisma, and are all attractive, romantic, and talented, but none of them cutting-edge enough to go further. Fantasy for them, is always a comfortable excursion, for the sake of inspiration or escapism from the everyday tediousness. It is never made to be a commitment or turning point. An assurance to return to the reality, like Jill finally choosing to back to her boyfriend, is necessary as much as essential. This serves as the preconditions for the fantasies. Such attitude no matter how compassionate it is grounded, lies in the core of which an uneasiness against the bourgeois class. And people like Woody Allen, born out of a lower class family can never comfortably cope with it.Whereas our protagonist, a highly intellectual, self-destructive professor trapped in his own philosophical theories about reality, finds life meaningless and unworthy. Until one day, he was suddenly enlightened and made a choice to murder a judger in order to save a stranger’s family and life. He was deeply into the self justified rationale of acting (rather than thinking)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Since then his life was entirely changed, and he felt the joy of earthly living, loving and being loved. It is interesting to contemplate to what extent his radical choice to murder a stranger is as irrational as the film title indicated. Woody Allen must feel a great sympathy for Abe when he created the character, for he must love him in order to create him. And also like most leftish intellectuals, who feel the insufficient of merely articulation of thoughts, while holds a suspect towards the blind and radical anarchy, Woody Allen makes up his protagonist a heroic gesture to step out of the philosophical dialectics to actually act upon the reality. As he said in an interview in Cannes, Abe’s irrational choice is no less rational than a religious belief or a communist belief. Once one buys in, all consequent behaviors seem to be justified.Less interesting is the rest part. It’s somehow a self plagiary of his previous film, the Match Point. Certainly one can see Woody has no slice interest to deal with the moral issue. The drama is designed for a film. The crime is exposed and our protagonist is like the rest of us, normal, coward, selfish, cruel, longing for pleasures of life, ended up in his own plotting. The cliche is “he dies in the bitterness of his soul”.
伍迪艾伦用片子里的前三句问句讲完了整个故事的动机和寓意:1,「康德说,人类的理性,总被无法解决也无法回答的问题所困扰着。
好吧,所以,我们这到底是在说什么?
道德?
选择?
生活的随机性?
美学?
或是谋杀?
」好吧,开头就把本片的剧情归纳总结了一番:a.人们对外,用理性语言输出的道德理论,并不一定是人类这个复杂的生物存在真正的约束自己的道德标准,当真正的抉择时刻来临,与头脑中理想中的有理之人相比,细胞核中亿万年来刻录下的生物本能往往才是最终的胜者,人类能做的选择又到底有多少自由度呢?
b.无论《赛末点》中的那枚戒指,还是本片的那把手电筒,都是伍迪艾伦人生充满了巨大偶然性这一观念的具体化物。
没有人能完美控制世界发展的每一细节,毕竟休言世界,无助的人类甚至连自己的情绪、欲望和所思所想都无法自主掌控(有些人可能还要每周借助心理医生这个外力来辅助,来让系统不至于蓝屏崩溃死机);c.哈哈接下来的确是要讲一个关于谋杀的故事。
2,「我觉得Abe从一开始就疯了,是因为压力吗?
还是愤怒?
或是对其所见的生命中那无限的苦难感到厌恶?
又或是他对这毫无意义且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感到无聊?
他太有意思了,而且与众不同,而且特别好聊天,总能用寥寥数语让话题扑朔起来。
」第二句话一来是在讲Abe的动机,这些问句其实都是陈述句。
二来也是在解释女主迷恋上Abe的原因———存在主义者的身上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神秘感和浪漫主义形式总是能获得文艺女青年的青睐。
3,「从哪开始呢?
除非你真的触及底线了,否则存在主义者,永远不会觉得发生了什么事。
」某种程度上,伍迪艾伦电影中所有批判,都是自我批判,所有嘲弄,都是自我厌恶。
本片中哲学教授的存在主义观念,也是伍迪艾伦自己人生某一阶段所奉行的。
他自己曾经(兴许现在也仍旧是)就是那个无理之人,不考虑责任和后果,靠自我当下的冲动去行事。
所以围绕着电影主角和伍迪艾伦的,永远有各式各样的桃色花边,他们在瞎搞面前毫不犹豫,抓紧人生短短十万日,不错过任何一场欢愉,不管对方是自己的学生还是养女,也不管是做爱还是杀人(哦,现实中的伍迪艾伦还没有无理到杀人的程度)。
除非真正触及到了底线——女主不能接受Abe真的杀人了,米娅法罗也不能接受伍迪艾伦真的对自己的养女做了什么。
而存在主义者即使此时,也总能为自己的错误,编出一套一套的理论来圆。
可是,对于一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要是没有了生活的冲动,没有了勃起和还没到过的远方,这样活着又还能有多少快乐和意义呢?
小老头的又一炒冷饭力作 - 用知识分子才能看懂的梗讽刺知识分子,配上颜色鲜艳好看的光线画面和巴赫和各种爵士配乐营造的轻快气氛,外加靓女一枚。
哦,Emma Stone 那看起来智商不高的迷离眼神和语速飞快又精辟的声音一搭配,真是棒极了。
另外每一套衣服也真是美,嗯,美。
男主又一个伍迪艾伦电影中典型的大卢瑟形象:通博古今形而上,你们都Low我独醒。
貌似看透一切而失去了生活热情的存在主义拥趸。
自恃通达所以所谓维持“普通人”生活动力的一切都无法让他开心振作。
教学、美食、写作、多情熟女、年轻少女,在他看来都无所谓。
满口各路哲学思想,虽然教育学生们“哲学观点和事实相差甚远”,“哲学只不过是语言上的自慰”。
自己独有一套道德体系,而且听起来貌似还是很可信的。
迷恋他的Jill说,“是无法用中产阶级的道德观来评价他的。
” 似乎这位哲学教授的知识和智慧带领他能完爆用来稳住愚蠢中产阶级的种种社会准则。
“他棒极了”。
女主又一个伍迪艾伦电影中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形象:漂亮,聪明,而且自己完全确信自信这一点。
她会嫌弃身边踏实爱她的完美男友“不够有意思”。
会在男主说自己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时,陶醉在他的眼神里说她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作品。
会利用超强逻辑与联想力连接种种小线索热衷于破案般的探求事情的答案。
会对颓废丧气但又满口哲学思想的老男人产生一种为之辩解,随后圣母心与挑战欲相互纠缠的强大复杂情感。
这情感让她无法抗拒的迷恋上他。
与其说他送了她一把手电筒,不如说他其实是她生命中的enlightment,照亮了她不曾到过的地方。
她觉得她自己终于明白什么叫爱了,“她棒极了”。
似乎因为,伍迪艾伦对女性总是更加尊重加宽容的吧。
故事的结尾男主终于没能如愿,女主幡然醒悟。
与整整10年前的《赛末点》的故事看似相似但实则非常不同,这次随机与命运终于没能垂青自大的那一方。
男主彻底成了大卢瑟。
这或许可能也是这十年来伍迪艾伦自己人生境遇与人生感悟的变化吧,我们也无从得知。
但这次的作品伍迪艾伦好像从一个纠结的愤青(愤老?
)变成了一个谆谆教导排队在他身后的不羁不吝年轻少年的老先生。
有种,你们真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的感觉啊。
看完《无理之人》有种看伍迪艾伦电影少有的三观被正了的感觉。
影片开头,男主讲康德的道德理论,说康德认为一个绝对道德的世界是不允许谎言以任何形式存在的。
哪怕杀人犯问你他要杀的人是不是在你家楼上,你也应该实话实说是的。
这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说是否因为哪怕门只是开了一个缝向一个非道德的世界,那么你就等于接受了一个非道德的世界。
恰好结局与此相呼应。
男主因为自以为正确的道德准则(杀掉法官是道德的,因为去除了一个他所谓的”坏人“ - 拥有他所谓”平庸之恶“的人),而向普世的不道德世界开了一个门缝 - 杀人是不道德的。
随即不得不向这个不道德的世界打开更大的门。
就如同Jill说的,”一个谋杀总是引向另一个谋杀。
“ 所以,与平庸之恶相反的,就没有智慧之恶吗?
我想一定也有的吧。
智慧本身是美好的,但智慧之恶一定是伴随着自大而来的。
当智慧之人失去对其他人、这个世界与所谓普世道德准则的敬畏之心,他就变成了最可悲最愚蠢的人。
在《子弹横飞百老汇》中,受了刺激的伪艺术家男主最后跑到已经和他最好朋友厮混在一起的前女友那里激动地说”我不是艺术家,我爱你!
“ 《无理之人》中的Jill,似乎也意识到自己其实不是能让颓废大叔重新振作的缪斯之神,就差喊出那句”我不是女文青,我不迷恋你了”。
但其实我想,不管是真艺术家还是伪艺术家,真女文青还是伪文青,人人都是万分值得被爱的吧。
只要你都有一颗真诚去爱的心。
首先,as always,主角是负责搞笑的。
其次,抛开故事本身,背景里老头偷偷描绘了一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的完美画卷。
在新英格兰的一个大学城里,仲夏,礁石海岸,露天音乐会,野餐骑马,欣赏诗歌,讨论康德,所有人都这么intellectual,连音乐系的都读过哲学系喷子的论文并且有深刻见解,喝多了的大学生们以画作收藏为party谈资。
amazing。
而在现实中,我连同一个系的仔细拜读自己同事的文章的教授都没见过。
更别提还知道的de kooning的女大学生。
<图片1><图片2>
<图片3>男女主角更是典型的woody allen的搭配:愤世嫉俗的老男人,和聪慧单纯的少女。
老头一生迷信两个事:弗洛伊德和缪思。
对弗洛伊德的执念在知天命后有所消却,缪思却伴随着所有带有个人色彩的影片。
这位缪思不一定非常美,但一定要灵。
她是writer‘s block的清除剂,是悲观厌世的缓和药,以其年轻的朝气扫去老朽的阴霾,又以涉世不深的天真让人心生爱怜。
当然老头知道这种yy是可耻的,又带着天生的悲观,每次都笔锋急转,安排个滑稽结局,和观众席上的大众一起指着男主说:哈哈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傻逼了吧!
这就是woody allen的小公主梦,垂涎于年轻的美色和完美的生活,而有羞于让这种念想善终,于是带上他自嘲的面具,演出一出戏来。
最后,缪思还是缪思,绝世而独立,而那位糟老头子,就和这嘈杂世界的污浊一同被大浪卷走。
a woody allen ending,fairy tale in a nightmare。
老头对法官的怨恨和谋杀的臆想应该是来自他和mia farrow对孩子监护权争夺的案子吧。
剧中台词:he writes very well, very lively. But it's a triumph of style, the substance just doesn't stand up to scrutiny. His ideas are romantic, but so flawed. 电影的剧情看似吸引人,实则经不起推敲,台词一个劲的强调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太过于生硬,好的剧情发展应该是自然地流动,不用太多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导演太过于一厢情愿。
为了把这样的一个故事表现出来,反而用力过猛,让人很快看不下去。
"With all this bullshit"是女主人公在得知Abe的确是杀人犯后表达不能用60年代法国哲学理解这次杀人事件时对哲学方法和哲学本身的评价,这部电影也是关于这些“bullshit”的讨论,所以情节上来说,最终的赢家就是以女主人公为代表的对哲学说出"With all this bullshit"这个判断的中产阶级们。
但是,本片中透露出创作者不同与以往的新的手法和新的认识,加上背后暗含的态度,或许可以引导我们发现另一个赢家。
新的东西主要如下:1.新的命题:突破爱情,转而哲学。
这是最总体的一点,不再像《解构爱情狂》里那样用哲学名次作为段子给爱情的情节服务,这次的爱情情节全都带着存在主义和纯粹理性概念的影子。
如两人在吵架时对世界认知暴露的鸿沟、背叛丈夫的女老师凭借自身感情对他人的影响,按照以往的风格,创作者应该会将这样情节中爱情的难以把握性进行“重点的浅化”(重点是指在电影内容上,浅化则是指意义上),比如提炼出两个段子或者特写伤心欲绝的表演,但这次绝对不是,以往可能会成为重点镜头的场景现在只是用台词一句带过,这反映出无敌艾伦想要表达东西的变化。
这一点最明显的例子出现在片中床上Abe对Emma说的“我的人生焕然一新”(老派的伍迪艾伦)的时刻,镜头被给的极其短暂和平淡,而以往这经常会成为典型的无敌艾伦幽默。
2.新的高度:世界而不是彼此。
正如上面说的,男女之间的无理性只是整体世界无理性的一个触角,向上延伸必然会变成人与世界的对话而不是停留在恋人絮语。
无敌艾伦在做,他也做到了。
3.新的主题词:误解。
对世界的理解这一全新的哲学命题(“世界是什么”)是第一次在无敌艾伦的电影中出现,并在本片中作为重要的线索贯穿始终,男主人公的死正是因为女主人公对自身世界理论中的那一套法制和公理的社会概念过于沉迷。
正如契科夫所说的手枪理论,Emma想要告发Abe的一刹那,当一件事情或者一丝感情存在,它往往会最终掌握全局;4.新的宣言:谋杀。
相比于《赛末点》的谋杀(虽然那场谋杀更偏向于衬托客体),本片的谋杀像一个投降的宣言,内容是最后中产阶级稳定的社会观念掩盖了一切,象征着自由和个人化的情感伴随着消失的旁白一起被投入黑暗的电梯井永不被人发现。
当然,这部电影的出现事实上一定几率地免除了我们现实世界中电梯井事件的力量。
finally,海报上仍然是男主角这一点,可能也或多或少体现出伍迪艾伦像我说的这样一样保持着对个人化和精神的喜爱。
看来无论在爱情上还是世界观上,伍迪艾伦都能深刻地影响我。
当然,作为独占这个星球幽默80%的艺术家,本片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哲学就是语言的自慰;当你感觉对的时候一般他就对了(与《赛末点》中关于命运和客体模棱两可的把握,这句话体现的主客体认识是比较深刻的);
这个风格非常迷人但是内容经不起推敲的哲学教授,他复杂,敏感,浪漫,楚楚动人,甚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胆小鬼,拥有真正的自毁倾向,也就是说他对自己的复杂敏感与浪漫深信不疑,愿意付出生命来证明:他用装有一颗子弹的左轮枪指着自己的脑袋扣动扳机,并对他的学生说,这是存在主义最好的释义。
他拥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为了演一台戏到处抄袭。
可以说他为这台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拥有足以理解自己行为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几乎可以为他开脱虚伪的罪名——你可以说他只是堕落,而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毕竟在很多人看来,堕落比虚伪要好多了。
但他是最虚伪的,他的堕落来源于对虚伪人生的诚挚奉献。
因此他为自己招来许多祸端,许多痛苦在他身上聚集。
他沉醉其中,痛苦成为卖弄的工具,堕落成为虚伪的手段。
他的一切都是一场秀。
把他得到杀人想法前的萎靡与拥有杀人想法后的亢奋切割开讨论是肤浅的。
第二次谋杀是谋杀的必然产物,但谋杀是他之前一切沉浸状态的必然产物。
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贯的叙事。
这个重要的连贯性是伍迪艾伦着意刻画的主旨——这不是一部关于堕落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虚伪的电影。
没有前半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虚伪——害怕承认谋杀不是虚伪,声称失去生活热情甚至在他人面前愿意高调自杀,然而不愿意在被曾经的崇拜者的鄙视中独自面对悲惨的结局,才是深深的虚伪。
把孤独当作座右铭,却无法接受被遗弃,才是真正的虚伪,才是伍迪艾伦想从每个人生命中挖掘的黑暗面。
要戳破他的虚伪一定要从他自鸣得意的生活哲学入手——他为自己建立一个似乎严丝合缝的哲学壁垒,但最终这道墙太矮了,他的水平太臭了。
人生与他粉饰的才华一样,迷人却经不起推敲。
不像一棵扎根深沉的大树,让人数不清阳光间的叶片,却像一株蒲公英,美丽的瞬间需要旁人的佐证,飞絮四散之后,什么都无法留下。
他虽然看上去拥有丰富的内心,却是最无法独处,最无法脱离他人注视的生活小丑。
他人是他生存的氧气,而他人也正是他的地狱。
他的哲学是弱小的,无法以一个智者的学识从向地狱的堕落中挣脱,也就是说,标榜孤独与智慧的他,害怕的除了真正的孤独,还有真正的智慧。
Emma Stone在结尾对他说,我没有足够的智识来反驳你的鬼理论,讽刺的是他自己,没有足够的智识却要维持一个智者的面目,把自己推下了他人的深渊。
如果他真的有一些智慧,他内心可能是明白自己的恐惧的——这种深切的虚伪,可能与他深切的自卑息息相关——这是唯一能让我们怜悯他的理由,因为我们有谁不害怕被遗弃和被耻笑呢?
喜歡woody allen每次在劇本上的大膽與細膩。雖則故事類似《賽末點》,但這次卻嘗試用兩個人的vo敘事,表面上Emma Stone是第一主角,一頭一尾串起;實際的第一主角卻是Joaquin Phoenix。Emma Stone的故事中Emma擺脫危機,獲得成長,正常不過,是happy ending;而在Phoenix的故事中,結局則成了反高潮。
故事不错,女主人品太垃圾了!
作为哲学系学生觉得非常难看。完全不同于往日的伍迪,当流派和主义脱离了日常活动的语境,就只剩下空洞乏味的符号。
第十部伍迪·艾伦,几十年间,伍迪·艾伦讨论的无外乎死亡,性,不道德行为,将之组合变形就是一部新电影。这部中的手电跟《赛末点》的戒指很像,但是男主这个角色太令人生厌了。
其实我倒是偏爱前半段,那些你不知道接下去事情要往哪里走的时候,那些嘴里随意掉出来的书袋,两个人无关痛痒心无芥蒂的对话。至于后边的部分,导演的前作或者其他影视剧里有很多似曾相识之处。
人物塑造太到位,如果不是这个结局我可能会给五星。
一个新英格兰私立学院女学生成功俘获一个聪明至极却带有自毁倾向的哲学教授却发现自己陷入道德矛盾这样的故事看上去很美好,无敌老头这次搬出康德海德格尔胡塞尔这些人实际上也不过是Jill她妈评价Abe说的那样:都是形式,内容都是虚的。
一个男人 一个知识分子 一个悲观主义者 jp真的太适合这种非正常人类的角色了
伍迪还是继续温柔地讲着谋杀的故事,这次声音进入了前景。贯穿电影的爵士、古典、福音点缀着Abe和Jill各自的独白。当话语作为理智的工具,在人生的片刻喘息,至少我们还有音乐。就像理论之外,生活有着荒谬又神秘的美好。
我喜欢艾玛斯通的表面😭
Woody这老头有多了解只是分子啊,让他们/她们整天在那里喋喋不休,这主义,那理论的,自玩自嗨。所以,他给了他们一个出路,去干一件不那么理性的事儿,挽救一下他们了无生机的人生,给点刺激,让他们再度硬起来。可这又让知识分子走上了不归路,最后WOODY用恶有恶报,玩火自焚了结了可怜的哲学教授。
本來甜掉牙的石頭姐在老爺子的片里實在是閃光得不行⋯但是可以不要再露腿了嗎⋯眼已快瞎
哲学家杀人——话多
舌尖上的哲学,酒杯里的文化······所谓的知识分子,借助于话语的修辞,游离于现实之外,却无时不刻自我禁锢在意义的樊笼之中。
伍迪艾伦式的标准电影。艾玛斯通简直换装狂魔,与其说她遇到真爱无法自拔彰显少女心,可是脚踏两只船不提分手,最后竟然吃上回头草,还不如说是一只婊。杰昆菲尼克斯大肚腩一点也不可爱,真是昔日风华不再。
有些有趣欢快又有一点悬疑
伍迪艾伦的电影剧情虽然很好,但是对话是真多,听的有点儿头疼。
男的性锁力拉满 那个啤酒大肚腩 臣退了
全程看腿。
真的愛不起來。0723KOFA與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