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看了好几遍,我们现在身处的时代,有些人天天发一下比较丧的舆论,再过几十年,回头看看我们这个时代也是激情澎湃的岁月。
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激情。
我特别喜欢激情燃烧的岁月,有些人,拿现在的道德标准出来,去评判过去的岁月,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印记,这部电视剧能够表达出来那个时代所能表达的意思,他就是成功的。
激情燃烧的岁月,激情,怎样才算是激情呢?
故事里的主人公表演了一场真实平淡,但是有感觉充满了激情的爱情故事。
当然,那个时代的爱情观,与我们现在年轻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物质金钱作为基础,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都是那样过来的,我们完全感受到的就是真真实实的爱情,虽然有争吵,有冷战,有激情。
那个时候的思想很是进步,处处都是从大局出发,从国家利益出发,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去学习。
孙海英饰演的是个军人,有些固执,也有点大男人主义,但他是个实实在在,为了国家可以献出一切的人,孙海英把这个角色演得很好。
石光荣是个贫穷人家的孩子无爹妈,当兵了才有口饭吃,在部队好好打仗为解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他和褚琴的婚姻生活,要是在现在,会被骂死的,根本不会让播出来,因为现在很多人他没办法想象那个时代的婚恋观,他们认为人生而自由,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谓的自由是石光荣他们那一辈人用生命用鲜血用牺牲换来的!!
最近待业在家,想给婆婆钩一条毯子当小礼物,但我这人真的很奇怪,做小手工的时候必须得放一部看过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不知道爱奇艺的AI算法是怎么算出了这部01年的剧把它推到了我的首页。
其实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看过这部剧,01年,刚10岁,我记得这剧当时应该是在中央一台播的,可能是我这个奇奇怪怪的执念,老觉得能上中央一的电视剧,质量大概都是能有保证的。
本来也就想随便翻两下,看看记忆当中那些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石光荣和胡毅的土豆battle,或是多年后石晶在火车上和胡达凯相逢,还有石晶一脚踹翻杀人犯给人家磕的满头都是血之后趴在成栋全的怀里嚎啕大哭。
小时候嘛,记得的无非也就是有关热烈的爱情,和奇怪的吃播(同时印象深刻的还有大宅门那段白七爷让赶车的李逵(忘记角色名),用了一个海碗把全桌菜做了一碗拌饭唏哩呼噜都吃了下去没想到看着看着入了迷,干脆就从头开始刷了一遍。
刷完还有点意犹未尽,又看了看各方评价,觉得应该记一下内心的感受。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剧总是会让我想起《1988》。
石光荣确实像个胡子(土匪),在他前大半辈子的人生中,大概从来不了解什么叫迂回,什么叫智谋。
就像胡毅说的一样,他所有的伤疤都在胸前。
李师长说要帮他找媳妇儿,他摇头晃脑的拒绝:“仗没打完呢我找那玩意儿干啥!
”结果进城看到褚琴第一眼就傻了,眯起眼睛笑的能看见大牙花子,头都不带转一下问旁边的小伍子:“zun(俊)不?
”下一幕看到褚琴来参加舞会立马冲上去抱着人家,揪着人家腰带蹦了俩小时,李师长疯狂吐槽:“这是跳舞吗?
这不摔跤吗?
”乍一看这俩人是真不合适,仔细一看,这俩人更不合适。
结果第三集还没完呢,俩人就已经办婚礼了。
这点似乎很遭人诟病,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女权渐渐崛起,女孩子们独立,自信,好像确实不太能够理解所谓“组织安排”,就能让褚琴这样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文艺骨干心甘情愿的嫁给像石光荣一样,邋遢,不修边幅,满嘴脏话,心里除了打仗以外像是什么都没有的男人。
可是我真的觉得,褚琴是爱他的,而对于谢枫,大概更多的是少女情窦初开时的欣赏,当然,也许没有石光荣这个楞头中年老男人,她跟谢枫,大概也会真正成为文工团的神仙眷侣。
可在直来直去,能为了褚琴跟胡毅battle吃掉25个大土豆和小10块豆腐的石光荣面前,他的矜持和儒雅,反而变成了像是迟疑一样的拖累。
说起婚礼,石光荣在婚礼上的那场大哭,大概是近几年我看剧的时候跟着哭的最惨的一次。
我并不认可孙海英和吕丽萍老师关于同性恋和很多其他社会现实的言论,说讨厌也不为过。
但这场戏,实在是太动人了。
他作为将领,并没有高喊与子同袍然后扭头躲进工事里让自己的兄弟冲锋陷阵,他看重他战友的生命,他记得每一个人的名字,所以为青石岭一役痛心懊悔不已,猛汉落泪,确实更加动人心魄。
顺便一提,婚礼当天晚上石光荣蹲在床脚,扭扭捏捏的玩着手指头,小心翼翼地问褚琴:“你说我这是不是梦啊?
我是没爹没妈的苦瓜蛋子,现在这日子,我知足了。
”蹲的像一朵香菇,真的很可爱!
婚后的生活刻画的真的很真实,我们这个年纪可能还好,但是大多数父辈的父母亲,他们的相处方式真的和石光荣夫妇太像了,或者说是我姥姥姥爷的相处方式。
姥爷年轻的时候可能也是油瓶倒了都不扶,累一天回家想睡觉,孩子哭了上手就揍,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坦率表达疼爱老婆孩子,90%的时候都披着大男子主义的外衣,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典型男人。
可这一点都不妨碍他们相爱,搀扶彼此到老。
结婚37年,胡子石光荣一直管褚琴叫丫头。
接到命令提前入关的那天晚上,他抱着褚琴,轻轻地叫了两声“丫头”,我以为他至少会说我走了你要照顾好自己之类的,结果也只是摸了摸褚琴的小脸蛋,就穿起衣服出了门。
这两声丫头,大概是他能说出最最最肉麻的情话了。
俩人在战场上重逢,眼睛里只有彼此,在夕阳下跑向对方的样子,石光荣看到褚琴挺着大肚子急刹车趔趄的样子,和自己都已经笑出蜜来还不忘喊破了音让旁边的小兔崽子们不准笑的样子,比多少偶像剧男女主人公重逢的镜头都要美好。
他也只是说:“丫头,我想死你了。
”离别的时候骑着大马,已经走远却又打着马哨跑回褚琴身边绕来绕去舍不得走,但最终也只是递给了褚琴一个大概是自己舍不得吃的土豆子。
(偏个题,那件带帽子的军大衣真的好减龄哦哈哈哈,快40岁的老男人了,穿着就像是一个少年。
老了之后和褚琴闹别扭,跟胡毅喝完大酒之后摇摇晃晃走上楼,站在放门口,带了点哭腔说:“丫头,我想跟你…说两句话…”被褚琴拒绝之后又扶着扶手一步一步下楼的那个镜头,看起来真的好孤独。
褚琴最终还是放心不下,到了他的作战室,看见石光荣颓丧的坐在地上,一边埋怨一边提溜着他的裤腰带把他扶到了床上,想走的时候又被石光荣拉住手,紧紧抱着塞在了脑袋底下,她提溜着他的裤腰带,就像30多年前他提溜着她的腰带一样,又温馨又搞笑。
他变得柔软,开始给家里的佐料瓶挂上自己写的小牌牌,愿意下厨房捣鼓筋饼给褚琴卷菜吃。
褚琴也变得包容,容忍他刨了花地种倭瓜,又刨了倭瓜种高粱,甚至还主动提出要带着儿女帮他一起种高粱。
他们和解了,因为爱情。
其实到这里,大概也算是很圆满了,石光荣看着自己想象当中穿着粗布衣服大棉裤的儿女,和那个梳着大辫子的褚琴,应该算是心满意足的倒了下去。
在医院,褚琴看似已经接受事实一般让石晶去通知哥哥赶回来,谁都明白,这个“通知”的意思,就是来见最后一面。
可真正当医生想放弃的时候她还是崩溃了,哭喊,撕扯,叫骂,石光荣大概是被气醒的,毕竟褚琴竟然用了“懦夫”和“逃兵”来形容他。
其实有点像偶像剧了这里,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真正经历过家人离开的人来说。
他们走了,无论你再怎么叫骂,都不会再回来了。
但编剧和导演还是给了石林最后一个机会,让他在十几年以后有和父亲忏悔下跪的机会,这大概也全是编剧和导演的善意吧。
啊写了不少呢还,总之,这部剧真的值得一看!
草草收尾啦
这个剧就太经典了,好像之前有不少台会重播,就还挺不错的,里面的男主角当时看时候,感觉脾气还挺大的,尤其里面不少细节很动人,而且,印象里面的演员演技都还不错的,就是剧很早了,不得不说,之前经典剧各种类型的确实挺多的。
经典剧值得一看。
就印象当时很多人看还有讨论什么。
确实挺有讨论度的。
多些经典的剧可以看。
没有海誓山盟,没有海枯石烂,爱情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就是在于它的平淡与真诚。
不要说爱得轰轰烈烈,我们都是生活中的大多数,避免不了的是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油盐酱醋。
所谓激情,就是你拿自己的热情去和生活磨合。
有人说此剧不好,但不得不接受的就是在那个年代,爱情就是如此。
褚琴起初并不喜欢石光荣,但在了解了石之后,难掩的仰慕之情足以看出。
石身上是有太多的缺点,但作为一个军人,他是合格的,他待褚琴的父母胜过了一个亲儿子所能做的,所以总得下来,他是优点多过了缺点,再者说来,世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人。
和褚琴的生活中,也有争吵,也有不快,褚多得是谅解与包容,石适时的让步与承认错误,这才是维持夫妻生活的绝妙之处吧。
不要把爱情过于理想化,我们是生活中的大多数,最实际最平凡就是激情。
这剧看了很久了,印象一直深刻。
当年很火,各台重播,反反复复的看过很多遍了。
记忆最深刻的画面,是女主年青时,穿着军装,腰上扎着红绸,满脸幸福喜悦的扭秧歌。
这也是石光荣记忆中对褚琴最美的回忆。
片子看得非常感动,男女主都发挥了超常的演技。
孙海英演过这部之后,我感觉他一直走不出来了,这么多年看上去还是一副石光荣的派头,代入太深了。
吕丽萍演得非常有层次,从年青演到年老,从青春浪漫至情窦初开,到奉命结婚,到情伤,到相敬如宾,到厌倦,到理解并和解,走完了一个军人妻子一生的路。
孙海英这角色层次不那么多,出身农村,没有文化,一腔热血,只有忠勇。
年青时土匪一样,不怕死的打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就是喜欢的生活。
后来看见文艺青年褚琴,被惊艳,就一门心思要娶,也没什么细腻的感情,就是雄性的荷尔蒙吧。
娶到以后,也是军人粗野作风,跟略文艺小资的女主格格不入。
孩子们慢慢大了,男女主都老了,男主回归田园,喜欢种菜种粮,女主依然文艺,教舞蹈,爱种花,慢慢走向冷漠分手的边缘。
后来男主忽然生病,大家和解,也因为共同生活的岁月和经历的时光吧,其实总之是男主未变,而女主妥协了,认可了他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虽然男女主的爱情不是理想的爱,他们的婚姻也不是常态的美满,石光荣军事化的作风,在家庭中也是独裁的,导致与大儿子一生龃龉,直到最后才和解。
但这种人设是可以理解的,他的人生经历就应该是那样的。
男女主的下一代中女儿的人生也让人印象深刻,女儿石晶继承了妈妈的良好基因,美丽、聪明,能歌善舞又热情似火,对军队充满向往,当兵后认识了另一个骑兵排长,一段荡气回肠的军旅爱情。
后来,排长因战断腿,自动消失,石晶等了十年,后来终于在火车上再见,排长已婚。
石晶才终于走出,接受了其他人的追求,感觉也不是最美的那种了。
真讨厌这种矫情的自动消失啊,连一声有担当的交待都没有。
整个剧,剧情很紧凑,故事跌宕起伏,家国命运相连,人物正能量满满。
充满激情,充满温情,充满向上的力量。
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值得后辈永记。
每个人都会从年轻走向衰老,但是总有那么一段岁月深深刻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父亲和母亲送走女儿,互相搀扶着走到东辽(剧中虚拟的城市,实际上就是沈阳市)中街,几十年过去了,一切都变了,父亲说,当年我就是在这进城的,你梳着两条大辫子,扭着小腰,别提多带劲了。
母亲说你在马上不错眼珠地盯着我,那股劲头儿活像个胡子。
父亲说,我这一辈子第一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石光荣的今天。
第二感谢你,没有你,我石光荣也过不上这样有儿有女有滋味的日子。
可惜这滋味还没品够就老了,如果有下辈子,我还在这等着你,咱俩接着过。
母亲眉开眼笑地说这辈子还没吵够啊?
父亲说吵也是滋味,全看怎么品了。
一轮夕阳挂在城市的天空上,母亲舞动着火红的绸扇,领着当年的老文工团员们跳着扇舞,父亲站在中街广场高高的台阶上看着领舞的母亲,依旧像年轻时那样痴迷入神。
”
非常经典的一部电视剧,我今天想讲述这部电视剧里配角(石光荣女儿石晶)的感情故事。
石晶高中毕业后到内蒙古的草原当兵,在当在军队里对男生胡达凯颇有好感,转业后,胡成为石晶心里面的一个念想。
后来石晶做了法官,在一次当庭宣判后,罪犯不服气,当堂挟持了石晶,被警察成全栋所救。
成全栋当庭指出了石晶是绣花枕头。
石晶回去想想后很不服气,后来到了交警大队找人教她身手,没想到来教她的师傅就是成全栋,成全栋开始轻视她,让她去操场上跑圈,没想到她很快完成了,在后面的训练中非常有韧性,乃至赢了成全栋。
成全栋佩服石晶,转变了对石晶的看法,爱上了她。
石晶开始对他并没有什么好感,但是时间久了,成全栋一次一次的主动出击,石冰冷的心也被打动。
后面石在火车上面遇到了胡达凯,也解开了心结。
真正让石发现内心真正情感的是,一次成全栋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遇到危险,石晶很紧张,勇敢的一脚踢飞了歹徒的凶器。
后面没有明着讲两个人结婚,但是已经在一起回家见父母了。
他两个之间的感情非常的真挚的心,是这部电视剧里讲的非常好的一段了。
这个电视剧是给我很多力量。
激励我奋勇前行,不惧不畏,不悔不尤。
刚开始我是觉得各种剧情片段很艰苦,我在外面打工的时候,有的时候吃馒头,没有菜,吃咸菜,喝粥没有滋味的时候,我就看这部电视剧。
我觉得他们吃白菜粉条就馒头都很有滋味,对比中我觉得我吃的应该更有滋味。
在对比中感受幸福。
现在我再来看激情燃烧的岁月,更多是被他们的精神感染,人可以不向任何地方寻求力量,力量来源于自己的心,勇敢的心,跨越山川,趟过河流。
烈火青春,灿烂燃烧,不痴不怨,永结诚心。
唉剧集本身质量不差,但是真的无法直视他俩为啥能结婚那一段。
孙和吕在这部剧后“燃烧”过头了。
.............................
今天朋友说要重看一遍,我骂了他一顿,顺便来给俩个神棍俩口子+劣迹艺人+美国人+日本人来打个一星,想起这俩口子来就恶心
强行把心有所属的姑娘配给男干部…………
剧情有点拖泥带水
真的很喜欢这种一家人的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觉得很真实!小时候就相当喜欢了!
姓石这家人
好剧。
演的还是不错,就是孙海英这两口子后来还真当自己是老干部了,各种雷人语段
现在想想这么有爱呢
片子不错.但因为孙海英其人而大打折扣.
我当年是怎么看过来的。。。
用袁腾飞老师的话说,这是一个巨恶心的电视剧,您还激情燃烧的岁月呢。这种强行美化一代人惨剧的东西实在是为害后人,为祸后世。
百看不厌啊
虽然我不完全认同石光荣的处事方式——但是那个时代的演员演戏真用心啊,剧本写得也真不错,哪像今天……
你激情了,我燃烧了。
组织之命,领导之言。老子打江山不就是为了坐江山嘛
果然激情燃烧
孙海英看起来像我姥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