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斯先生》。
8分。
凯文·科斯特拉主演作品。
挺好,看得特别舒服。
就像布鲁斯·威利斯的《第六感》一样,凯文饰演的布鲁克斯先生全片不停地和自己的灵魂、人性的黑暗面对话,既有对抗也有互助。
这种类型片既有灵异、也有动作和犯罪,这一点华语电影完全有机会模仿学习的,潘粤明主演的《白夜追凶》也有这么点意思。
布鲁克斯白天是个优秀的企业家,在包装行业有着极高的要求和声誉,而晚上则是令人惊悚的连环杀手。
震惊全城的大拇指凶杀案正是他所为,他还同时是教会里忏悔的信徒——瘾君子。
在一起作案时,他不慎被偷拍并留下证据;遭证人威胁后,他又遭遇女儿在校意外怀孕事件;而当他准备和证人处理关系时,女儿涉嫌凶案犯罪嫌疑人再次打乱他的生活,此时警察特蕾西也介入凶案证据的调查。
于是他有了一个一网打尽的计划。
这个片子在感官上令人愉悦,精彩的对白,干脆的剪辑;在结局上令人痛快,虽然它是反社会反人类的,它没有做到坏人一定要被严惩。
但它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
在给这部片子添加标签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加“双重人格”,但最后放弃了,因为以这部片子的呈现方式来看,马歇尔与厄尔不是各行其志,而更像深深了解彼此的多年老友,是同谋,是另一个自己,或者说,根本就是自己。
观众似乎已经习惯了“A一直是大好人A,直到有一天发现B其实就是自己,从而惊慌失措地卷入人格斗争”的套路。
至于马歇尔和厄尔呢,不妨看成一个人的两套心理机制的并列对话。
出于现实道德及罪恶感,厄尔长期以来努力实现自我对本我的压制,而平时在旁唆使杀人的马歇尔则为真实的欲望与快感代言。
他们并非本质不同,只是所属意识层面不同,行事原则不同,事实证明两个人的深层需求是一致的,两个人都聪明优雅,他们是协商与合作关系。
厄尔曾通过社团活动的帮助将马歇尔压制了两年,故事开头时马歇尔如幽灵般卷土重来,影片并未忽视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变化:厄尔先是逃避拒斥,不过用不了多久就和马歇尔一起快乐地大笑,就像知己兄弟把酒言欢。
说到底,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位恶魔。
有人与他对抗到底,有人游移不定,有人向他妥协,有人与他握手言和,有人与他共谋大计。
有热心观众认为这部电影缺乏有力的冲突,因而失去了叙事的力量,其实不然,影片的核心冲突不在于外界施加给厄尔的阻碍(包括女警察和志愿当杀手的笨蛋跟班),而在于厄尔的内心:想洗手不干回归宁静的愿望VS深深存在于血液中的杀人的欲望。
女儿犯案的事件促使厄尔作为杀手的主体性生成,他在马歇尔劝阻的情况下拿起了屠刀。
女儿的怀孕促使他放弃了人间蒸发的完美计划,因为他想看着婴孩长大,想维护美好家庭,想看宁静的结局。
这场抗争的结果是厄尔最终未能从内心的挣扎中解脱出来,他只能深深地沦陷其中,在孤独的精神悬崖边不断向遗弃他的神明祈祷,甚至挚爱的女儿也成了他梦中的魔鬼。
宁静的幻景注定不可能实现,他将在不安与挣扎中继续日后的人生。
女警官的线索确实和主线互动很差,厄尔和女警察之间的张力直到最后都没有形成,不过厄尔对这位女子特别在意的原因想必和他女儿有关,女警和厄尔的女儿都是富二代,不愁钱不愁前途,但在女警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女儿所缺乏的信念与斗志,他更害怕女儿实现“抱负”的方式是成为一名愚蠢的惯性杀人犯。
他感到心中的天使蠢蠢欲动,那份不安正是最后噩梦的由来。
要让观众对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产生认同,最便利的方法就是设定他深爱着自己的某位家人(妻子也好女儿也好),影片也采取了这个方法。
可惜各条线索交织散乱。
如果我是导演或编剧,可能会尽一切可能强化厄尔与女儿之间的情感张力。
最后我们发现影片中的任何人都不能真正走入厄尔的内心,没有人真正了解他,观众也不能真正了解他,他始终是那个孤独而优雅的危险男子。
杀手可以超然脱俗,凌驾万物,但这种主角设定的犯罪片最好能展示足够惊艳的杀人技术和犯罪场景,然而这位布鲁克斯先生除了那张时刻提醒你“我很沉着冷静酷”的脸以外,似乎不剩多少特技了。
他太成熟太酷,把自己包裹得太好,结果少了点真,难以真正打动人。
尽管如此,个人还是喜欢这部片的气质,很淡很冷很克制。
最近思觉失调越来越严重, 我需要什么东西来集中下精神, 中午去了趟电影院, 希望能得到点帮助.没有看过任何前瞻, 没有看过任何电影广告, 没有听说过任何Mr.brooks有关的东西. 只不过当我到电影院的时候, 这是唯一一部在电影名单上被列为18A的, 这年头不是18A的电影已经抓不住人的眼睛了, 或者只是我这么想.很少这样带着完全未知的心情看一部电影, 当电影开始, Kevin Costner的脸出现时, 我心想, 哟, 这男的我认识, 只是一时想不出他的名字. 就好象我8岁时见过个叔叔, 然后10年没见, 18岁的时候, 又见到了, 他高兴地摸着我的头, 说, 你都长的这么大了! 然后我就想这叔叔是谁啊, 然后妈妈偷偷告诉我, 以前这叔叔给过我糖吃. 于是我想到了, 喔... 就是那谁啊.当Brooks和她老婆开车回家时, 看了眼倒后镜, Marshall (William Hurt)突然不知从哪突然出现在后排座位上, 我又想, 哈, 这男的我也认得, 只是名字呢... 然后我意识到这可能是部鬼片. 一下子有点兴奋, 毕竟没看过大牌演员演鬼片. 我不由自主地回头看了一眼我后面, 觉得有点不对劲, 然后又环顾了下四周, 居然整个放映厅里只有我一个人. 还好不真的是鬼片.又过了一会, 当Tracy (Demi Moore) 的脸出现的时候, 我彻底震惊了, 没想到这些人可以这么低调地拍了部这样的电影. 我一直觉得 Demi Moore 太缺少温柔了, 没想到导演也这么想, 于是让她演个正处于离婚案中的女警察.和Zodiac不同, 虽然电影也着重刻画了杀人的场景, 不过一点都不血腥恐怖, 大都是一枪致命, 并且丝毫不留痕迹, 令Brooks看起来就象个职业杀手, 而不是个商人. 用Demi Moore的话来说, Mr.brooks喜欢把他杀死的人摆成唯美, 浪漫的样子. 但是这次有点不同了, 当Brooks和Marshall有分歧时, Brooks便不再专心于布置尸体的样子. 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他内心的挣扎.杀人的原则是绝对不能杀认识的人, 这是Brooks和Marshall都同意的潜规则, 所以他们一直相安无事. 当Mr.Smith, 一个偶然间拍到了Brooks在杀人的照片的设计师, 要挟Brooks并加入了他们的杀人小组后, 被Tracy抓住了线索. 但是这是从Smith出现在Brooks的办公室那一刻起就完全设计好的圈套罢了.如果每个人都有双重人格, 那大脑的利用率一定能高非常多. 当Brooks完美地逃脱了Tracy的追踪时, 还顺便帮了她个大忙. 顺便说一句Brooks的女儿也杀了人, 可惜没能继承他的优良传统, 杀了人还要靠老爸帮助擦屁股. Marshall看出了她潜意识里隐藏着杀他老爸的意念, Brooks自然不信, 于是只能从恶梦中再次惊醒.我没能听懂Mr.brooks最后的细语, 一段也许会颠覆整部电影的感觉的独白. 心里有点怪怪的.
真心受不了十条评论有八条都在说精分第二人格。
这部顶多和psycho有关。
和分裂有毛线关系啊。
所有一切都可以用精分来解释?
too young too shallow。
明显MARSHALL的设计是为了向观众交代男主的心理活动好吗。
这部片子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导演功底深厚故事平缓铺陈开来。
涉及到父女之情,父亲为女儿打乱了自己的理性和原计划。
夫妻之间有亲昵和亲情可是妻子对于男主的深夜去向毫不怀疑。
一开始我期待并不高,看到一小段枪战的时候倒是有些惊喜。
主情节的操控很有力。
即使在脚本上有些“无巧不成书”的意思,这倒也可以谅解了。
也许这部电影并没有致命ID那么出名,可是我觉得比致命ID好看。
见仁见智吧。
致命ID的线索安排太故弄玄虚。
以上。
Earl Brooks (Kevin Costner) is a wealthy, successful businessman recently honored by the Portland, Oregon Chamber of Commerce as "Man of the Year." In his secret life, Brooks is a serial murderer, known as the "Thumbprint Killer." Brooks has abstained from murder for the past two years by attending Alcoholics Anonymous meetings to cope with his killing addiction. He feels the compulsion to kill rising again, however, as his id, Marshall (William Hurt) becomes more insistent. Brooks kills a couple while they are having sex in their apartment and, as part of his pathology, leaves each of the victims' bloody thumbprints on a lampshade. Brooks follows his meticulous modus operandi, including fastidious preparation and cleaning up the crime scene before departing. Marshall then notices that the couple's curtains were open.Brooks' daughter Jane (Danielle Panabaker) unexpectedly arrives home, having dropped out of college in Palo Alto, California. She visits Brooks at work and mentions that she would like to get a job with his company. The same day, “Mr. Smith” (Dane Cook) turns up at Brooks' work and blackmails him with photographs of Brooks (taken because of the open curtains) at the most recent murder. He demands that Brooks take him along on a murder; reluctantly, Brooks agrees. Mrs. Brooks (Marg Helgenberger) reveals that Jane dropped out of college because she's pregnant. The Brookses are then visited by detectives from Palo Alto who want to interview Jane about a hatchet murder committed in her former dorm building. Marshall and Brooks realize that Jane committed the murder and consider letting her go to jail to "save her" from becoming like them. Eventually, however, Brooks uses an alternate identity, flies to Palo Alto, and commits a similar murder to make it appear as if a serial killer is loose, thereby exonerating Jane.Brooks decides that he no longer wants to kill, but knows that he cannot stop himself. Not wanting to be caught and shame his family, Brooks concocts a plan where he will write a note to his family claiming to be terminally ill, and leave, never to return. Brooks research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lice officer chasing the Thumbprint Killer, Detective Tracy Atwood (Demi Moore), and discovers she's in the middle of a messy divorce from Jesse Vialo (Jason Lewis). Brooks decides that Vialo and his lawyer (Reiko Aylesworth) will be Smith's first "victims". At the scene of the Vialo murder, Smith urinates in a fit of panic, leaving his DNA for the police to discover later. While driving away from the scene, Smith pulls a gun on Brooks, which Brooks and Marshall had predicted would happen. Brooks explains his plan to Smith, who agrees to kill Brooks. Brooks takes Smith to a cemetery he owns, and explains that they will find an open grave; Smith will shoot Brooks and then cover him with just enough dirt to mask the body. The next day, a casket will be lowered into the grave and covered, and Brooks' body will never be discovered.Smith attempts to shoot Brooks, but Brooks reveals that, at some point prior, he had broken into Smith's apartment and bent the firing pin on Smith's pistol, rendering it inoperable on the off-chance that Brooks would change his mind. Brooks' brush with death makes him realize he wants to see his grandchild and he turns on his would-be murderer, slitting Smith's throat with a shovel. As Smith lies dying, Brooks reveals that he used many different MO's before becoming the Thumbprint Killer. With Smith's urine providing the only DNA evidence of the Thumbprint Killer at a murder scene, Brooks will remain undetected.Mr. Smith is named as the Thumbprint Killer and Brooks returns to his normal life. Knowing he is in the clear, Brooks calls Detective Atwood, whom he has come to admire, to ask her why she is a police officer. She replies that her father had wanted a boy, and she wanted to succeed in spite of him. Atwood is unable to trace the call before Brooks hangs up, but she realizes that the Thumbprint Killer is not Smith. That night Brooks has a nightmare in which Jane kills him, suggesting that he fears Jane will become like him.
自从开始追汉尼拔后,口味越来越重,惊悚啊,连环杀手啊,不在话下。
这片子也是标记杀手电影的时候推荐的。
整体还可以咯,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精密策划,一步一步实施的过程。
不过想想也是,要是什么都拍出来了,有观众模仿作案怎么办啊。
布鲁克斯分裂的那个小人儿挺逗的,胆儿还挺小。
看到豆瓣上的影评,人格分裂出来的两个都是坏的,人格分裂什么啊还。
笑尿。
当犯人被导演用人格化的角度来表现的时候,观众会觉得有点迷人。
这个时候,道德会变得模糊。
观众有点变成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里面的人质。
严谨,精密,有力,冷静。
一点点迷人。
看过CSI的都会认识男主角的太太。
训练记忆。
练习。
为什么这是一部好片?
连环杀手可以说几乎是最不令人待见的题材,面对多条生命的毁灭,观众们具备了不逊于杀手一般的冷静的品质。
不就是死几个人么?
何况又不够血腥,人皮客栈那样的血肉横飞流似乎还能稍微撩动观众们厚重的神经,但又转瞬即逝,不给人留下任何印象。
布鲁克斯先生作为一部题材古旧,场面不算血腥,有没有过多限制级镜头的影片,何以成为一部好片的么?
我想只因为一个字,“抗争中的人性”。
上面有位朋友写了很好的评论,叫“每个人心中都有Marshell”,我深以为然。
Dark side不仅仅存在于电影和Stephen King的小说中,它潜伏在人心最阴暗的角落。
当主体意识恍惚时,它便会趁机而出。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著名的连环杀手一般都是著名的精神病患者。
但Mr.Brooks超越了该层面的潜意识的控制剧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本我与超我的竞争。
影片中Brooks先生无疑是成功的,身居高位,爱好慈善,笃信上帝。
可以说是社会的精英,salt of the earth。
其实要成为这样一个人不难,只要严格遵守条条框框,压抑不为社会主流接受的欲望即可。
但Brooks没有那么好运,他一方面祈求能维持自己超我的理智,一方面还要受到本我的引诱。
影片一开始的祷告是很好的诠释,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苦苦抗争的颤抖的心灵。
悲剧就是把人的命运毁灭给人看,我想说有时候无需毁灭,也是悲剧。
Brooks先生虽然还活着,但谁能否认他已经身在地狱?
日复一日的抗争,难道不是最大的惩罚?
探讨人性的双面性,展示残忍、阴暗的另一个自己。
布鲁克斯先生是个成功的上流社会人士,热衷慈善,德高望重,家庭美满。
这样一个满分男人,人格里却有着另人不为所知的一面:另一个他自称马歇尔,不断诱使布鲁克斯以杀人为乐。
刚开始看有些头晕,搞不懂马歇尔和厄尔之间的关系,后来明白马歇尔其实是Mr.brooks的双重人格,厄尔足够冷静和机智。
最搞不懂史密斯先生,他是一个十足的蠢货,鉴定完毕,他愚蠢的出场就能预料到他被杀的命运。
第一次接触这种题材的美剧,剧情好评结局潦草~我们总会期待美好,所以避谈人性之恶,于是大丽花总在内心最深处绽放,直到浮出水面才让我们瞠目结舌:真没想到他是这样的人,平时看不出来啊,藏得太深了太变态了。
布鲁克斯先生,道德放一边,人性摆中间,直面灵魂处最黑暗的部分,去表现分裂力量的暴力美学。
有人的爱好是音乐,有人是电影,也有人是体育或者经济,甚至是收藏哪怕泡妞,这些爱好穿插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是除了吃饭睡觉工作之外的最大比重,它们滋润丰富生活,当然也消耗掉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但人们却又乐此不疲,这就是兴趣的魅力,它替你阻挡乏味带来飞越,它让你的灵魂不用跟着身体一起死死守在地面,而是可以随时飞起来。
电影《布鲁克斯先生》里,布鲁克斯先生的兴趣可能更酷一点,他的兴趣是杀人。
先别扯道德,你先问问自己,难道从来不曾有过一刻的杀人欲望?
电影里正义的女警察在面对骗取她钱财的前夫和前夫的情人时愤怒地说:“我真希望你出门被车撞死,一命呜呼。
”瞧,再正义的化身也有片刻的魔性。
连杜拉斯也说:杀人的欲望是我生活中的一个常数。
”你敢说你从来没有在愤怒的时候对着别人吼出:“去死吧”这样的话?
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种恶念只是偶然乍现的小火花,即刻就能被人们以一种生活方式所化解,譬如有人选择暴食,有人选择狂奔,也有人选择打CS,你都可以使出狠劲,放肆宣泄,对人生并不会带来太大影响,这些是都市人排遣恶念的最惯常方式。
而我们电影中温文尔雅的布鲁克斯先生却不待见这些方式,他跟他的恶灵魂“米歇尔”亲密无间,彼此鼓励,共同进退,虽然在恶念面前也有挣扎,但这挣扎轻飘飘,很快便被主宰灵魂的黑暗力量所覆盖。
布鲁克斯先生这样的上流社会精英,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更热衷于慈善,全身散发着儒雅的名流气质,这样的人本应爱好香车美女或者游艇高尔夫,但他的灵魂里有一个蛊惑的声音告诉他:只有杀人是他唯一的乐趣。
布鲁克斯先生与他的黑色使者米歇尔在白天的背面上演着一出又一出仿佛雕琢艺术一般的杀人剧目,他用套着塑料薄膜的机枪射杀情侣,然后把他们的尸体摆成各种各样美妙浪漫的姿势,再拍下照片保存起来,由于他习惯于将情侣的拇指指纹留在案发现场的显眼处,所以他得到了一个“拇指纹杀手”的称号。
清晨时分,布鲁克斯先生褪下黑色灵魂,安然地坐于桌前跟妻子女儿共进早餐,他俨然是一个温良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穿上西装,戴上黑色框镜,隔绝了在夜晚的放肆,恢复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儒雅表象。
他的黑色使者环绕在他的身边,但除了他谁也看不到。
在一次作案中,布鲁克斯先生的射杀行为被一位摄影师捕捉到,我们会想,摄影师若是善类则会将线索提供给警方,那么接下来的戏码便似乎无甚可延展,若摄影师是低劣小人一枚,那他无非只为求财,而对于布鲁克斯先生这样高智商的犯罪分子来说,要消灭一个资质平平的摄影师再容易不过,那么这个情节也设置地无甚意义。
有趣就有趣在,这个摄影师不求名不求财,求的居然也是让恶灵魂肆意,他要求布鲁克斯先生下一次行动带上他。
有趣得很,个人行为陡然间变成组织行为,只是这个不争气的摄影师让布鲁克斯先生原本完美的作案过程变得瑕疵毕现,你看,即便是杀人也是需要天赋的。
大黑超在《堕落天使》中借黎明之口说:即使杀手也是有小学同学的。
布鲁克斯先生即使是个杀人狂魔也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爸爸,他不曾料到自己血液中的黑色成分悄无声息地流淌在女儿的体内,当他知道女儿杀了人之后方才惊觉像冥冥中注定一般,嗜杀的血液竟会遗传,他在恶梦中被自己的女儿一刀刺死,鲜血染满了白衫,他从梦中惊醒,心有戚戚。
为了替女儿掩盖罪行,他不惜乔装杀人,将女儿身上的所有犯罪嫌疑尽数转移,女儿脱罪,然而他的恶梦却还生生不息着。
我热爱这部电影中对人类灵魂中的黑色使者不回避不说教,而是直面并呈现,道德放一边,人性摆中间,分裂的力量在有的人生命中是惊鸿一瞥,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生命的主味,黑色的力量一直都在,他的活力源于我们的凝视,我们忽略它,它便影响不到人生,我们望向它关注它,它则茁壮成长,当它成长到独当一面的时刻,我们便需要与它斗争,用主流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生活信条来试图将它冲得魂飞魄散,这种斗争也许很短,也许很长,谁也无法预料。
布鲁克斯先生与我们中的每个人一样,他跟他的恶灵魂相安无事时他杀人,他想挣扎逃脱恶念时他祈祷,进入上帝之门的钥匙是他内心的咒语:“我的上帝,请赐我宁静,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赐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赐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按着你的真实,而非照我所愿,相信上帝,只要顺服你的旨意,凡事定会归顺修直,如此我可以欢度今生,与神同在,享受永生的福分,阿门!
”这道咒语给予他宽恕自我的力量,赐予他灵魂无穷的再生,并且万试万灵。
上帝的密码让他义无反顾地堕入黑暗的深渊,因为他有自以为是的上帝曙光将他再次照耀。
凯文科斯特纳的个人魅力支撑我看完整部电影,其它的故事线都很老腔老调。。。男主的主人格与精分人格,竟然共存得如此和谐,完全没有戏剧性,以至于精分的设定形同鸡肋~~~
不推荐,故事情节很好就是不喜欢。
这种人生未免太惨。AA救不了上瘾也就罢了,从此每天睡着醒着都是噩梦,才是无穷无尽。PS 刚好还和《心战》同一时间看的……下一部必须看个喜剧的 T.T
三星半,看到一半就困了,不过还好啦,起码悲剧结尾是个恶梦而已,还是怀疑他会不会把女儿杀了
布鲁克斯先生是情侣去死去死团的么?
剧情一般 还以为布鲁克斯会设下多大的局呢 结果很失望 不过是嫁祸于一个无能的鼠辈 PS.很讨厌那个SB女警 一副自以为是的模样 不知道她聪明的点在哪
水平一般,不是有人格分裂就能好看的。
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
剧本漏洞使趣味没了...
真好看
还好
老实说有些无聊,不就人格分裂杀来杀去玩来玩去的么。人格分裂的戏看心灵捕手到觉得更好。
不要总自以为你了解谁,只要一个小念头,爱你,杀你都有可以。
美国难道多是精神分裂么。。。
散,无稽,无新意,狗血结尾,烂表演。
后半段令人失望
很一般 看不看无所谓 那个虚拟人格演的不错
全片叙事节奏有点怪怪的。
可能是看的困了。双重的一点都不好。
有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