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舞派》的导演和演员在香港金像奖获得不错佳绩!
这也是我关注的开始。
这电影确实一个诚意之作!!
从小看港产剧和港产电影长大的孩纸,近几年已经数不出让自己记忆深刻的电影了,近几年最记得就是《寒战》和《桃姐》。
之后就没有了。
《狂舞派》里,舞蹈是精髓,是灵魂。
剧中的场面因为舞蹈动感有趣,剧中的阿花同seven良因舞蹈结缘,因舞蹈相恋,因舞蹈吵架,因舞蹈和好。
故事种种,都与舞蹈有关。
当阿花对着Rooftoppers的队长Stormy大喊自己有多喜欢跳舞的时候,那一刻觉得阿花是多么有型、多么迷人!
阿花的青春是多么动人啊!!
关于梦想,这电影也写了很多。
阿花有舞蹈的梦想,想一辈子跳舞。
队长Dave有击败Rooftoppers的梦想,Rebecca也有她的梦想,想做明星。
在梦想面前,所有人都平等的,无论别人对你的梦想有多嗤之以鼻或者有多讽刺反对,你都排除万难,直奔梦想!
真的,为了梦想,你真的可以去到几尽??!!
《狂舞派》还有令人感动的情怀,就是本土情怀。
我也是一个拥有浓郁的本土情怀的人,虽然不是生长在香港。
可是无论哪里,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个城市都有相似的经历,为发展逐渐摒弃本土的东西。
《狂舞派》看到怀旧的冰室、废旧的工厂大厦....很多街景都是那么熟悉,以前的港产片的特有怀旧。
真的是近几年难有的情怀的港产片。
不过,电影还是有不足的。
例如,有些场景生硬硬的掐走了,背景音乐转得不流畅。
但是,胜在诚意十分充足。
在这个青春的年华,看到这个戏,真的打鸡血般!
为了梦想,你可以去到几尽??
TA們說這是一部很熱血的電影TA們說這是一部很本土的電影TA們說這是一部很青春的電影TA們說這是一部很有誠意的電影TA們說這是一部很有希望的電影但我會說,這是一部很成功的電影問:何謂“成功”?
答:營銷……==================================================New:新導演(黃修平)、新編劇(陳心遙)、新演員(蔡瀚億、楊樂文、范穎兒等舞林高手)、新題材(香港首個以街舞為題的電影)等“新”元素為《狂舞派》製造了“新”話題,至少在新聞媒體報導上製造了“新”輿論,提供了“新”話題——若電影成功,報紙標題可以為《全“新”製造“新”希望,香港電影有未來》,不斷稱讚演員演技了得、內容創新有趣,以此告知世人香港也可拍出不一樣的跳舞類電影;若電影失敗,媒體也可以以《不知所謂,新人為紅走偏鋒》為標題,批評這些“新”(導演、編劇、演員)爲了走紅,居然模仿歐美去拍一些青春跳舞類的電影,如此不倫不類的熱血青春跳舞電影在香港是不work的。
當然,最後電影是成功的,於是我們看到了《影評<狂舞派>:為影壇帶來生猛之氣》《舞出港片新希望!
<狂舞派>全票獲贊》等數不清讚美類的報導。
HK:100% made in HK(百分百香港製造),當我們(支持本土製作人士)看到這樣的電影出品時,心是多麼地開心,笑容是多麼地燦爛(雖然略帶有小小誇張),僅因我們已經看了很多失敗的中港合拍電影(至少我看過的中港合拍電影,大多以“不倫不類”的失敗告終,非香港style,非大陸style),於是我們逐漸排斥這些合拍(合資)電影。
2012年《春嬌與志明》這部合拍電影上映時,曾有人評論道:虽然这次背景移到了北京,但选景都是三里屯之类的洋气地标,对白上,主角的粤语、港味普通话和配角的本土腔搭配挺协调,基本摆脱了合拍片“拉菲配煎饼果子”式的尴尬。
是的,現在那些香港導演、演員紛紛北上,爲了能成功瓜分人民幣,結果造出“拉菲配煎餅果子”的笑話。
於是,當一部百分百本土製作的電影出爐時,本土人是全出動,全支持,僅因我們都有一份本土情意結,僅因電影中總能看到那些熟悉的場景,僅因我們與電影中那人曾那似曾相識。
2008年《海角七號》不就是這樣成為票房黑馬嗎?
我那朋友抓我去陪她看《狂舞派》,我問她為啥要看,她答:它讓我想起我大學時學跳街舞的日子,我好懷念。
Tag:So how far are you willing to go for dance?(爲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幾盡?
)這個Tag是《狂舞派》另一最成功的地方,“爲了XX,你可以去到幾盡”,誰不愛填寫呢?
爲了和平?
爲了香港?
爲了夢想?
爲了青春?
均可填寫,只要能讓你為之動容的字詞即可。
片中沒有一個是壞人,哪怕是Rebecca,Rooftoppers,TA們都是爲了自己的夢想而去努力的活力人,也許TA們所選擇的那條路,所做的那個決定並不是世人所喜歡、所接受罷了,但TA們就會一群爲了夢想而能去到最盡的人啊!
(我為我現在的生活而shame)Time:《狂舞派》2013年8月8日香港正式上映,2014年2月28日大陸正式上映,如果電影真的早在3年前就開拍,3年前就上畫,仍如今天那樣“大獲成功”嗎?
未必。
顏卓靈,一個只有十多歲的小女孩;BabyJohn,一個拍片經驗不多的帥男生(原諒我花癡一下,蔡瀚億,好靚仔啊!
);如今,這兩位主角都先後有過演出經驗(顏卓靈《大追鋪》、BabyJohn《West Side Story》),TA們拍起《狂舞派》時一切都自然著,慢慢產生“愛情化學反應”著,對整部電影起決定性作用著,不是嗎?
若非此“阿花”,若非此“柒良”,我們在電影中仍能大笑,仍能感動嗎?
也許仍能,但現在我們都喜歡著這樣的“阿花與柒良”,認為這就是真正的“阿花與七郎”,無人可替代了……Word-of-mouth:周潤髮、郭子健、郭富城、C AllSrar、杜汶澤夫婦等眾名人齊齊出境撐《狂舞派》,如此的名人效應,想電影不紅?
難!
“拍出了現今港產片最需要的勇氣和活力”(電影導演張祖同)、“超出公式的大逆轉,令人拍案叫絕”(作家譚劍)、“編舞閃耀十足創意”(全球電影網站Twitch創始人James Marsh)、“香港電影的新希望,說了這麼多年,現在終於看到了”(影評人舒淇)等眾名人積極地點評,如此的口碑營銷,想電影不紅?
難!
你可以嘗試在新浪微博、百度搜索欄中輸入“狂舞派”,看看有多少條關於TA的信息,其中有百分之多少是正面的,然後你就知道這電影在名人效應、口碑營銷上是如何的成功。
Content:阿花與柒良共有數個太極互動場景,你首先記起的是哪一個?
是TA們在校園樹林第一次相遇的那次?
是TA們在後巷爭奪氣球的那次?
是柒良教阿花太極的那次?
TA們每一次的太極互動就像一次“耍花槍”(形容情人間打情罵俏),每一次看得心裡都是樂滋滋的。
其中那段TA們深夜後巷中浪漫非常的紅色氣球舞更讓人喜歡萬分,你知道又有多少少女為之花癡了?!
請允許我吐槽一點:海報能否給我做好一點?!
海報很土啊!
海報很對不起觀眾啊!
但總體上,《狂舞派》是成功的,營銷上是成功的,天時地利人和下的成功電影作品(其他導演多麼痛恨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
為了__________,你可以去到幾盡?
(因為實在太想推介大家去看,所以今次影評不含劇透,去看啦。
人格,不,人頭擔保!
) 兩星期前看的電影,一直欠它一段觀影後記,打開只寫了幾百字的文檔,覺得思路斷了沒法再寫,想算了。
在youtube看一遍主題曲的MV,卻再次勾起那種窩心。
夢想的本質,不也正是如此?
所以這次無論如何也得寫完,ROAR!
在百老滙電影中心看的一場。
完場,全場觀眾熱烈鼓掌。
直到推開戲院後梯大門,重新走進陽光裏,整個人仍是呆呆的,深深被其熱誠觸動。
不單是故事中人對夢想的熱誠,還有導演、演員、製作人員對這部電影的熱誠。
例牌的故事大綱,抄自yahoo電影:天才街舞少女阿花(顏卓靈 飾)加入大學舞隊BombA,與萬人迷隊長Dave(LokmaN 飾) 挑戰令人聞風喪膽的舞壇惡霸Rooftoppers,卻被隊友Rebecca(Janice 飾)橫刀奪愛及嘲笑舞技。
憤然離隊的阿花此時碰上騎呢太極男阿良(蔡瀚億 飾),竟受太極啟發創出全新舞招。
阿花決定重返BombA,與宿敵Rooftoppers決一死戰,卻遇上意外導致嚴重腳傷。
正當阿花覺得夢想幻滅之時,Rooftoppers的隊長Stormy(Tommy Guns 飾)竟突然現身她的輪椅前,揭開Rooftoppers稱霸舞壇的最大秘密…… 故事是典型的武俠片格局,天才落難悟出新招迎戰敵人,完。
好看的不是故事,是故事中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對夢想的執著。
開場,阿花邊在店裏舀著豆腐花,說,每個人人生的追求都不同,她是跳舞,大叔是賽馬,鄰家肥仔是參加爆旋陀螺全港賽。
尾聲時,Rooftoppers的隊長問她,「為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幾盡?
」 阿花數落柒良懂什麼跳舞的事,被他教訓:「青春不是chok出來的。
」 跳舞的花/ BombA/ Rooftopers固然有型很緊,但全片最喜歡的角色卻是柒良。
柒良的造型頗有點(OK,其實是非常)老套,卻反映他的堅持、直白,不介意他人目光,不隨波逐流。
柒良其實堅係幾柒。
到屋村表演,末了還拉起「曾麗芬議員辦事處」的横額(曾麗芬是電影的出品人,Golden Scene的老闆,笑了);一班騎呢男人耍太極扇還要來一招「美人照鏡」;還有那些限量版太極襟章、太極曲奇跟太極扇、寫上「太極魂」的貨車,都在刻薄地取笑柒良的柒。
笑到肚痛,但愈是柒,愈感受到他們忠於所愛的堅持。
直正的有型,不在於做一些懶有型的事,而是專心地、快樂地做自己喜歡的事。
柒良後來告訴阿花:「你跳舞時,不只臉在笑,連手手腳腳都在笑,型爆!
」 一個人最charming的時候,是專心地做喜歡的事的模樣。
庖丁宰牛時,相信也很有型吧。
(而且他還是個大叔!
) 電影中,各人都在為各自的夢想奮鬥,不惜一切。
喜歡跳舞的花/ BombA/ Rooftopers不用說,喜歡太極的良無視眾人目光辦太極學會,喜歡在舞台上表現自己的Rebecca 不惜「露底飛奶走光」爭取曝光。
是偏執的狂熱,是年少輕狂。
(這個博客陳若谷說的更好:《狂舞派》的狂(含劇情)) 當一個舞者不易,locking、breaking動作難度高,易受傷。
狂舞派在Youtube的MV有舞者留言:「試過因為打空翻條腰斷左,加上我係一個肥仔,倒立任何所有高難度動作都比正常人練得辛苦」。
跳舞不會為你帶來很多物質上的東西,翻譯成香港的價值觀是「唔會有人俾錢你」,受傷了還得自掏腰包看醫生。
別人會笑,為一件看來徒勞無功的事浪費時間/錢,值得嗎?
很喜歡尾聲intercut BombA隊長Dave/柒良/花/Rooftopers/Rebecca那一段,在夢的路上,大家都是同路人。
不為什麼,只為喜歡。
做自己喜歡的事,是手段,也是目的,本身已有其意義。
Rooftopers 說:「這是我們青春的傷口,你沒有取笑的資格。
」 還有rooftopers的隊長Stormy,storm the mind,set no limits。
(因為劇透無朋友所以不能說太多,自己入場看啦)深深感動。
沒有人可以阻止你逐夢,除了你自己。
電影拍得輕巧、sweet,像吃一杯雪糕。
但大家心裏雪亮,電影以外的現實世界張牙舞爪血肉橫飛,才不是這樣子。
花畢業了還能不能這樣跳舞?
也許她也得穿上兩吋高跟鞋每天朝九晚十在辦公室當個OL加班回家已筋疲力竭連飯都沒力吃便倒在床上,還談什麼跳舞。
如果電影中人的「狂」是「年少輕狂」,那麼電影製作班底對夢想的偏執,才更令人動容。
導演黃立修跟編劇陳心遙沒錢租辦公室,在街頭長椅「度橋」,電影找不到人投資,試鏡後拖了三年才拍成。
電影除了街舞,還有不少indie元素。
看到rooftopers在工廠大廈battle那一場,有人在天台徒步跳出三、四米遠,心想怎麼跟Pakour這麼像。
後來看製作特輯,果然找了HK Pakour club的會員客串。
(那個會員說,Pakour就是不介意別人的目光,開一條自己的路,型爆!
)唱主題曲的也是獨立音樂人。
其他細節亦見用心,手影戲那場專門找人來教,還不說有各場的編舞。
鄧小樺說要用性命支持《狂舞派》,「有時想幫助它,因為覺得它的勝利好像就是自己的勝利。
」 想起喬靖夫的《武道狂之詩》。
「我認識不少真實的武者,他們練武,就是因為喜歡──喜歡把技藝練得圓熟的滿足感,喜歡將自我潛能推到極限的存在感。
」黃立修也很喜歡武俠世界吧,除了電影的武俠片的格局,阿花手上那本《太極扇秘笈》,畫的是黃小虎。
也見過一些indie音樂人,在香港玩音樂半點不易。
在電影製作特輯中(有劇透),其中一個編舞的舞者說:「交通燈也有拍子,等過馬路時,就會想跳舞。
」 目標不同,但對所愛的事的熱情,都一樣。
在逐夢的道上,我們都是同路人。
柒良初識師傅黃貫中,對方問的第一句是:「每個人都有一樣擅長的事,我很叻耍太極,你呢?
」 為了__________,你可以去到幾盡?
P.S.最近發現自己原來還對香港挺有感情的。
《狂》的導演也很喜歡香港吧?
公和豆品店、上環的樓梯、火車軌旁的空地,油麻地的馬路中心安全島,米埔(?
)的紅樹林、舊公共屋村、工廠大廈。
喜歡看港產片,因為能在大銀幕上看見熟悉的景物。
http://myadventurebk.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5792.html
《狂舞派》昨夜,看了《狂舞派》,徹徹底底感受到導演黃修平對電影的那份激情——他‧真‧的‧去‧到‧盡。
當下仍在細味,感動不期然漸漸自心中浮起。
然而,我知道,那不止是電影中舞者激情所勾起,更多是導演「去到盡」的激情,喚起了內心那份感動和激動。
看到導演黃修平膽敢如此追逐夢想——還拍出如此雅俗共賞的電影,我知道,香港仍有還是有希望的。
我期待有更多朋友去看《狂舞派》,R‧E‧C‧H‧A‧R‧G‧E!
再為自己的夢想「狂舞」——看自己能去‧到‧幾‧盡。
到底什麼是本土電影,在《狂舞派》身上可以看到社會大眾對一些議題的投射。
有些人認為本土電影是純香港製造,只要不是合拍片就可以。
有些人則認為要回應香港目前的社會環境才可稱得到本土。
對於「本土」一詞,在這部電影上映後引起了一番的討論,也值得思考。
而對於香港電影也同時出現了合拍片與純港片之爭。
過去十年,多數的影人北上發展,香港電影進入艱難時期,同時觀眾也對於合拍片產生消化不良。
於是,近年又興起純港片的復興,所謂復興是多了觀眾願意付費入戲院。
《低俗喜劇》、《寒戰》的票房都收得不錯,但港片不能永遠靠擅長的片種生存,同時電影都需要有深度與質素。
開發新的類型片,讓新導演、新演員上位是很重要的事情,特別是在合拍片的潮流下香港女演員似乎沒有多少個能跑出。
《狂舞派》是一個嘗試、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熱血故事、也是一個奇蹟。
有無數的文化人與影評人在社交網絡上宣傳這部電影,全城一致好評。
原因,無它的,就是它跳出了青春與活力。
的確,近年的香港電影都少見這種全由年青人擔當的電影,每一個演員更不是什麼經驗豐富的,女主角顏卓靈所參演的作品也不多,同時也是第一次擔當主角。
他們的演出未必是專業,未必沒有瑕疵,但他們有的是青春,青春就是要有夢想,肯嘗試失敗,在成人的目光與嘲笑下,他們有的是要衝破框框的志氣。
我們都知道夢想與現實是兩回事,當走出社會,發現與自己所想的會有出入,有人會放棄,有怨言,但無論戲裡戲外有的是跌倒再爬上來。
導演黃修平的作品,無論是短片作還是前作,都給人一種未成熟與處境劇式的風格。
當這樣一個沒太多人認識的導演拍出這樣的作品時,的確是奇蹟,票房也即將進貢四百萬。
《狂舞派》的夢想或者看起來是不切實際、是逃避、是互相指責的,叙事上是有缺陷的,但起碼能完整把故事說好。
在如此的港片市道下,能有這樣的一部正能量電影鼓勵人心,在炎炎夏日把青春揮霍,來得合時。
講到舞蹈題材的電影,過往香港不是沒有,有邱禮濤執導的《給他們一個機會》也有紀錄片作品紀錄著一群跳街舞的青年人。
但要講到青春熱血的暫時只有《狂舞派》可以做到,它所代表的不只是舞蹈的本質,而是追夢的本質。
有人堅持要耍太極,玩一門別人都取笑的項目,有人堅持跳舞,沒有舞蹈就會迷失。
以「武」入舞,而「舞」入武。
把兩種運動連繫在一起,學懂剛柔並用,學懂專注的態度。
而戲中最突出的是莫過於把街頭文化帶到當中,例如是跳躍的危險動作、塗鴉文化,當然少了不街舞。
現實的問題是不少人都認為街舞是「爛仔」所為,誤解太多。
甚至最真實的是在理工大學裡的舞蹈學會也沒有認受性,導演與監制看到了校內的這一個畫面,萌生了劇本的原型。
這部電影的誕生更不容易,用了三年時間挑選舞者,再到各電影投資會融資,終遇上伯樂。
故此,黃修平的確去得很盡,他的導技是有限的,但可看到他的努力。
同時,在舞蹈方面運用的元素可謂是多元化,未必如坊間文化中心的國際級舞團般絢麗,但在編舞上與太極的指導上卻是認真,有創新與肯嘗試之處,拍出來效果稱不上是完美,但有節奏。
不想替這部電影說太多好話,的確缺陷的地方也不少,對大學生活的描述也過於縮短,對位不夠全面。
但整體來說,舞者能夠發揮所長,再加上額外添加上去的小清新情懷與浪子回頭情節,這片還是有故事的。
運動使年輕人找到目標,這樣說好像很主旋律,但也是正確的導向。
至少,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總比無所事事好。
至於戲中的女角顏卓靈飾演的阿花,活潑可愛,一臉的天真與傻氣,相當討好。
這部電影到頭來為香港帶來了什麼,或者不重要,當看到台灣的小清新愛情電影、一眾賣著青春的電影在市場成功俘虜人心時。
香港這邊也放手一搏,正如影片一樣,盡了努力就可以問心無愧。
在電影的宣傳句字中很強調這一句,「為了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
」夢想,其實你與我都可以擁有。
文/Dorothy
香港校园青春街舞片,讲述一名大学新生的街舞爱好者所在社团及参与舞林大会的一系列故事。
而电影始终是电影,在更好地在银幕上呈现了各种街舞酷炫动作之外,在剧情推进上也有所制肘,例如到电影中段,就大概已经了解到了结尾应该是BOMBA Plus 太极以创新编排battle roottoppers。
剧情上对比美国荷里活街舞电影无太大创新,倒是太极7良为电影提供的笑位颇多。
预告片及海报提及的:为了跳舞/梦想,你可以去得几尽。
当时心里也想会有多努力刻苦呢。
当真相揭开时,确实感动了,相信也会感动到其他观众,这是一个很好的煽情点,也是导演想告诉大家的为梦想而坚持。
而这词在香港这个繁华的弹丸之地,很难立足。
也许青春是任性的本钱,但却是创新的动力,更是下一代、未来的希望所在。
看到结尾,想到最后输赢的结果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他们已经战胜了自己,当然最后的压轴舞蹈确实也很精彩,手影battle也是眼前一亮。
而电影最后也没有告诉观众结果,相信也是想表达这个意思。
PS:感觉女主有薛凯琪的影子,哈哈。
番外:想起自己曾经也在大学校园参加过街舞协会,虽然幼稚园水平实在是不值一提,但是其中的汗水、快乐、友谊却是实实在在并千金难得。
而昨晚刚好与当时的协会大佬碰面聚旧,虽然主要的话题已经从街舞、酒精转移到现在的生活情况,但也依然会对当时十分感慨。
一向喜欢等热门电影晾凉之后才看,所以现在才看《狂舞派》。
之前看金像颁奖典礼时心里纳闷这电影真有这么好?
推销青春的电影近年来充斥大小屏幕,但鲜有佳作,更何况是关于舞蹈这门我并不是很感兴趣的艺术。
狂舞派?
谁的青春不狂舞?
无非又是一群年轻人为了跳舞的梦想而奋斗付出,中途必然杀出程咬金,结局必然happy ending 。
晾到今早心血来潮早餐都没吃就开始看。
一开始就被花吸引。
不漂亮,台词功力不好,甚至有点路人;可是当她舞动身躯时竟有说不出的魅力,连我这个舞蹈的门外汉都被感染。
这才明白心理学家说的“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每个人都有他的青春,也几乎每个人都认为他的青春是热血沸腾的,所以他们在那些年、致青春们里找到共鸣,回忆无疑给时光镀金,青春时刻尤其。
可是对比剧里的男男女女们,无论是所谓作为主角的花以及其所在的BombA, 还是其“死对头”Rooftoppers,再检视我们自己走过的那段路,真的没有几个人能说自己曾狂舞青春,尽力二字也未必够得上。
就像影片中Stormy对脚受伤的花说的,“为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几尽?
”为了梦想,你又可以去到几尽?
不是谁的青春都狂舞。
有些人连自己的梦想是什么都不清楚,谈何追逐?
戏里Rebecca虽为博上位不惜露点走光背弃朋友团队种种不堪,但至少有一点我是佩服她的——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从小她就知道自己喜欢舞台,属于舞台。
哪怕曾行差踏错,但是她在路上。
这份勇气可能鲁莽可能急进,但比什么都不做来得强。
更何况青春本来就要允许尝试允许犯错;如果一直走在试验过安全无误的正确道路上,我的青春跟你的青春有什么不一样?
我的生命跟你的生命又有何异质?
我们的文化里太宣扬正确了,年轻人冒出来的不一样的想法立刻被冠以异类加以打击改良。
而所有被堵塞的青春必将在以后的某一时期爆发,狠狠报复不曾狂舞的青春。
只是,所有被牺牲了的梦想以及情绪,又有谁能轻声安慰呢?
青春容易只看到自己,傲视群伦舍我其谁。
而真正登上大舞台狂舞的青春能够看到别人,允许对手比自己强大,甚至欣赏他们的优秀。
青春,应该是最能够为同伴的特立独行鼓掌的时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Stormy是我最欣赏的。
他选择优秀,也鼓舞优秀,更欣赏优秀。
真正强大的人从不惧怕对手的进步,遇强则强能成为自我提升的最大动力。
没有对手的寂寞是青春的死敌,是更大的残酷。
遇到好的对手,争强也酣战。
同样是青春,大陆拍出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湾人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而香港则有这部《狂舞派》。
无关优劣,不分雅俗,本来各自的侧重点就不同。
只是再次验证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所说的,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内在气质,一旦聚在一起一下子就使它与别的区分开来。
1.港剧这种闹的风格,还是有那么点不符合逻辑。
2.港影的配音真实让人无奈,好出戏3.舞蹈排的是非常精细,对从躺在地上能一下顺势起来的动作非常佩服4.剧情结构不大细致,香港文化和大陆文化差别好大。
不大理解他们的对话5.香港的高校风格还真是没get到点,越播越不贴切实际6.好吧,很有激情,激发了我打字的飞快节奏。
我还是没有融入进香港电影的节奏中去。
我还是乖乖看美剧去吧
与其说是香港歌舞电影的新尝试,不如说是tommy guns的自传,虽然只占了很小篇幅,却是全片的亮点所在,可以想象,编剧是围绕这tommy的故事写的剧本。
说回电影本身,前十分钟略显幼稚,因为前有欧美歌舞电影的典范,旁有韩国歌舞的外形碾压,中国,尤其是在香港相对还是比较狭窄的一个小区域内,很难在炫酷选材各方面有更多的突破。
所以当我们乍看这个开头时,不少人会诟病这在那些黑人翻跟斗跟喝开水一般的镜头前,就像小孩子过家家。
如果你放下这些成见,实际上在舞蹈方面,这部片子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的。
不可否认的是,在编排方面,狂舞派确实“借鉴”了很多外国的优秀例子。
如手影舞,还有螃蟹模仿的是jabbawockeez,融合武术更是不知道用了多少次的桥段……但是模仿归模仿,剧本编排得很“移植”进入的时间很恰如其分,并没有生搬硬套的感觉。
在开场10多分钟后,港式幽默的成分,和港式价值观渐渐凸显,让人感觉到狂舞确实不是一部存抄袭歌舞电影,而是有着本土风味的舶来品。
唯一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就是舞曲的选用,明显在混音方面功夫略差,感觉舞蹈用了12分力气,歌曲似乎只用了6分气力,有点接不上档的感觉。
另外在灯光方面也是做得很差劲,尤其在夜场那机场斗舞,简直暗的让人看不清。
不过后来我仔细听了下,歌曲居然是粤语rap,后来也了解到狂舞是用了全港内的后期和幕后——包括歌曲和灯光,我也理解了这点小差距的无可奈何之处。
总而言之,狂舞表现出来的决心和勇气,让我们对本土歌舞电影能留有许多想象与期待,多些鼓励,少些挑刺,本土电影才能走得更远。
学会欣赏别人的努力吧,这样,你会发现许多你从前忽略的快乐。
我一向对歌舞题材的影片不太感兴趣,这次能够神魂颠倒走入电影院的主要原因应该是颜卓灵,之前在《奇幻夜》里领略过她惊艳的演出,再加上年仅19岁的她竟先后入围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所以很想在大银幕上见识一下她这部挑大梁的作品。
果然,这部近年难得一见的歌舞片让我动容不已,看到最后一场跳舞比拼之时,竟忍不住掉了两滴眼泪,幸好在亮灯完场前偷偷擦掉以免出丑。
影片已经不能简单用“诚意之作”来描述,它的精彩之处在于细节。
最后一幕的影子戏和单脚舞之所以震撼人心完全归因于之前的细节铺垫。
而且,影片具有启发性的主题,尽管阐述的方式有点儿教条(通过一位剧中人物的口吻),但这种不气馁的精神对当今的青少年有相当积极的鼓励作用。
一众新演员的表演稍带稚嫩的气息,唯独是男新人“柒良”的演绎算是上乘而亮眼,拿捏得恰到好处,如无意外今年香港最佳新人奖应是他的囊中之物。
颜卓灵的演出也是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亲身上阵的连场歌舞场面,不过距离影后应该还有一段漫长的路途,不过胜在年轻的她日后将会有更多让她发挥的角色,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Long live Downton Abbey!看到Mary痛快休夫,消失了两部的古迪仔被大笔一挥写成渣男,在想我咋就失忆了…既然要拗独立女强人,为啥还跟来路不明的野男人喝酒误事,是为了call back第一季开头吗(Edith神补刀:还好不是土耳其人XD)。可能本质家庭肥皂剧的故事,更适合还是在小荧幕描画关系图谱,巩固和观众的情感羁绊,三部大电影盘下来都在讲新旧交接,到这真是有点疲了,织了几条线来扣题也是没必要,反正过程再多曲折拌嘴,都免不了包饺子收场。不过最后看到闪回里的大表哥和Sybil,对Maggie Smith女士隆重的纪念,仍会感喟于这样朴实的情怀杀。出来看到信箱有人评价“Sigh I love this boring family so much”,不能同意更多。@中环英皇
反正就是一个结局吧
只看了第一季电视剧就直接来看第三部电影,这个结局看着有点平淡。
看完之后感觉温暖,不舍,又寂寥。从Robert和Cora拉着手离开downton,到后面人物闪回,没忍住哭了,旁边的老爷爷也在吸鼻子。唐顿的群像是我最喜欢的群像,如果有十星我会给十星。
衣服好美!!2019年9月13也在AMC看了大电影首映,还拿到了一个有庄园的水晶球。从美东到美西,6年后又看了Early Access(两天前)。故事终有一天结束,在电影结尾大家互相告别的时候泪目,就好像自己和过去的一部分也在告别,那些回不去的青春和记忆,那些痛和泪和煎熬,终究回想起来还都是一些难忘的开心的场景。果然太久没听英语了吗,播了好久全神贯注,从中间才可以放松跟上对话,好怀念美国大家一起笑出声看电影的感觉啊,最后又重新pickup English口音。熟悉的对话,熟悉的音乐,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文化,感谢这些人就像老朋友一样重聚,虽然我们终有一别(片尾大表哥突然出现的时候真的绷不住啊)。真的觉得好像一个时代结束了。谢谢还能重聚有这部电影
很难描述送走这样一部英剧finale的心情,最初就是因为它毅然选择去🇬🇧追梦的。周末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来电影院这场浩大的告别,看着男主闯荡美利坚,女主在现实生活里的起起伏伏又结婚生子。十五年的青春啊,那些熟悉的面庞一一出现的时候,会心一笑又眼泪汪汪。
最后大家的返场泪目了,这次是真的结束了,但是古老的庄园里又充满了新的希望,new people,new adventure,new life,Long live the Downtown Abbey.
好希望继续拍剧啊,能一直看一直看
竟然还能看到Matthew,老夫人和Sybil的镜头啊啊啊啊,我瞬间哭出来,最后打了字幕In loving memory of Maggie Smith!这部电影讲了点啥吧又没讲啥,就看着每个角色继续他们的生活,感觉比上两部电影更接近电视剧,回归本源,我爱你们每一个人,不过真的是完结了!
landmark这一场看的平均年龄感觉六十我不行了
好多老爷爷老奶奶来看,最后还集体鼓掌
唐顿庄园在荧幕上的故事真的结束了,但是唐顿庄园的故事依然在继续!
看到老太太,大表哥和Sybil, 实在绷不住了。 完美收官。
非常个人取向的五星,早就知道会催泪,但还是老老实实中招了。忍不住担心在庄园的孤独Mary,但又觉得此女强得挺得过二站。每一个人都有美好的归宿,真好呀我精神家园的句点。 PS:丹史蒂文斯和马修古迪都过来掌嘴!
&#34;The hereditary system can&#39;t afford to be sentimental.&#34;
向观众挥手告别的Dontown,没想到自己在电影院会如此感动,Mary在最后接过了Dontown的旗帜,在最后的大厅中看到Matthew、Granny、Sybil,真的哭到抽泣。不舍这份相遇,Longlive Dontown Abbey.
You didn’t realize so many years have passed and yet there is the end of an era. @UES和老爷爷老奶奶一起看完,听到旁边阿姨的抽泣。 依稀记得看一季时的我。
无聊啊。。。
服化道美出天际。毫无意外的包饺子大团圆,还有回忆杀。十几年的青春画上完美句号,在另一个世界里,唐顿的故事永远继续下去。
故事真的很弱,全凭情怀和对Lady Mary和Violet和Maggie的无限爱打这个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