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观杜琪峰《复仇》时,年轻的我只看见夸张的枪火与荒诞的牺牲。
弹道如泼墨的暴力美学下,那个为陌生人赴死的赌徒,在二十岁的价值观里不过是个愚蠢的浪漫符号。
十五年后再遇这部黑色史诗,才惊觉那漫天血雨里飘洒的,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侠义基因。
当法国杀手用蹩脚粤语喊出"兄弟"时,当赌场霓虹照亮三支结盟的枪管时,我突然理解了荆轲刺秦前的高渐离——有些道义,本就需要用不合时宜来证明其纯粹。
这让我想起此刻在乌克兰原野上那些"不合时宜"的身影。
他们不是地缘政治的棋子,而是手持现代武器的古典侠客。
当全球都在计算利害得失时,总需要几个固执的灵魂,用生命为"正义"这个濒危词汇作注。
就像电影里中弹仍要完成仪式的杀手,现实中的国际义勇军也在完成人类文明的某种精神仪式。
我们当然可以精明地追问"值得吗",就像质疑电影角色的选择。
但人类之所以需要艺术,不正是为了保存这种超越功利的浪漫?
杜琪峰的枪火教会我们:真正的伟大,往往藏在世俗眼中的"愚蠢"里。
那些燃烧的生命,既是给黑暗时代的耳光,也是照向犬儒主义者的明镜。
致敬所有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者。
愿你们如电影最后的烟花,在照亮黑夜的瞬间,也成全了自己的完满。
因为豆瓣上褒贬不一的评价,在看与不看《复仇》之间纠结了好久。
看过了韦家辉的《再生号》、郑保瑞的《意外》,感觉港产片真的是江河日下,银河映像亦不复从前了。
抱着这样的心态,终于看了《复仇》。
忽然发现,原来杜琪峰还是杜琪峰,原来这么多年的尝试后,他依然有能力拍出《枪火》的感觉,即便只是种感觉,也足够令我感动了。
影片前2/3的感觉都超好,特别是自行车的那一段,简直浪漫到极致!
奇怪,我怎么会用“浪漫”这个词呢?
应该是“酷”才对吧?
那好吧,既酷又浪漫着。
黄秋生还是那么帅,奇怪,我怎么会觉得黄秋生帅。
但只要他已成为杜琪峰镜头前的“阿鬼”,一切感觉都变得不一样了。
影片从雨夜那场开始变味,《文雀》的矫情再次重现;垃圾场的枪战,我完全被那翻滚的垃圾块雷倒了!
影片的阵容,除了失忆的法国大叔,其他都无可挑剔,连许久未见的黄日华都演得很出彩,可是,法国大叔啊,生生得把《复仇》拖累的半残了。
虽然不够完美,《复仇》依然让我忆起了《枪火》、《放逐》,一直一厢情愿的认为,男人就该看这样的电影。
太爱这个杜琪峰营造出的电影江湖,虽然在这里,英雄总是末路,但冷酷背后的那股的义气与豪情却始终令人无法忘怀。
责任:评杜琪峰《杀手三部曲》之三《复仇》2009年杜琪峰的《复仇》上映,标志着他的《杀手三部曲》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枪火》到《放逐》再到《复仇》讲的都是杀手的情义,杀手的相知、相惜、相杀、相救。
三部曲的故事都看似都很简单,简单到三部电影都可以概括成任达华让黄秋生杀他不想杀的人、而黄秋生反抗的故事。
不只是内容,《杀手三部曲》中杜琪峰的画面是一贯张扬中又充满细腻的,慢镜头、走位、站位等等,他很注重细节,杜琪峰才是中国的昆汀。
由于我更多想讨论内容而不是摄影和剪辑,所以我只举一例:《枪火》中在沙发上用脚踢小纸团,《放逐》里子弹接力把手枪打到水塘里,《复仇》里用子弹接力让自行车“自行”。
《杀手三部曲》的内容递进也是明显的:《枪火》中的反抗是暗地里的,《放逐》中的反抗开始是暗地后来意外被迫公开的,《复仇》中的反抗是明确、坚决的。
《枪火》讲的是同一个杀手小组内部的故事,《放逐》是两个杀手小组的故事,《复仇》讲的是三个杀手小组的故事。
《复仇》中一共出现了3个杀手小组。
就是黄秋生阿鬼这一组,他们杀冯先生的女人和奸夫的原因是订单任务而已。
他们接法国佬为家人报仇这一单的原因也是订单任务而已。
A杀手小组在为法国佬复仇的过程中,有两次杀人过程,第一次是干掉黄日华为首的B杀手小组,因为他们是法国佬家人惨死的直接执行者,第二次是因为已经答应为法国佬报仇,所以即使后面发现B小组的后台也是自己的老板和客户,依然选择继续执行任务——干掉冯先生和他的杀手团。
第一次动机是因为任务,第二次动机是因为自己的原则即对客户富有的责任。
C杀手小组就是法国佬和多仔婆叶璇这一组,他们杀冯先生的目的不是仇恨而是责任。
而所有事情的开始事件:B杀手小组为冯先生执行的杀掉法国佬家人的行动,原因也是订单任务而已。
三个杀手小组在杀人过程中,没有一次是因为仇恨,这才是杜琪峰《复仇》在内容上的厉害和独到之处。
阿鬼,阿柱和肥乐,望着法国佬开心的和孩子们一起玩球时,阿柱说:“当一个人没了记忆,你们说,仇恨还在不在?
”肥乐说:“如果他可以选,你说他宁愿记得还是不记得?
”阿鬼说:“他不记得了,但我记得啊,干活吧!
”记不记得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不要去做。
必须要做的事情,就要去做,记不记得都不重要,这也正是责任的涵义。
没有了记忆,仇恨当然不在了,但是责任在。
黄秋生他们仨,决定了要帮法国佬复仇,那么就做到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要做,这就是责任,这就是男人!
这种情义正是当今社会最缺乏的,稀有的东西自然珍贵,因为珍贵而令人感动和怀念,因为感动和怀念,所以才是永恒的经典。
阿鬼出事后的一周,就是头7那天,法国佬看到多仔婆和孩子们都哭了,看着新闻里播出的三个死者的照片(黄秋生他们仨),小女孩告诉他:他们是你的朋友,是你最好的朋友。
可是法国佬由于严重的记忆衰退、依然什么都想不起来。
法国佬忘记了他在法国的女儿还活着,忘记了他来香港的目的,也忘记了他在香港有三个最好的朋友都因为他而死去了,更忘记了他的仇人都是谁。
但是,他知道多仔婆每天给他做饭,孩子们每天和他一起玩耍,他知道他们像家人一样住在一起。
所以,他决定为多仔婆和孩子们做点儿什么,这不是因为仇恨,而是因为爱,因为责任。
叶璇用美人计让孩子把把标签贴在冯先生身上,好让法国佬能够认出仇人冯乔治,历经波折,但法国佬成功了。
影片结尾,他又回到孩子们的身边,露出开心的笑容。
这是一个失忆杀手的情义、这也是叶璇和孩子们的情义,他们都践行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责任本身也是一种传承,当你继承或者说得到了某种东西的时候,你身上就负有责任。
继承了父母的基因,就对父母有责任;生在国家,就对祖国有责任;得到了别人的爱,就对爱你的人有责任;情义也是责任。
我喜欢杜琪峰有思考的作品,我喜欢杜琪峰的《杀手三部曲》相关链接:什么叫做阴谋论,我评《杀手三部曲》之第一部:枪火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482502/向死而死:评杜琪峰《杀手三部曲》之二《放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293955/
杜老师每部电影都只有唯一的一个主题,绵延横亘,始终不绝。
《复仇》里面的最动人的三句话,说话的时候都是背影,阿鬼,阿柱和肥乐,望着远处的海面和沙滩,看不见嘴动,只有缓缓的对话:“当一个人没了记忆,你们说,仇恨还在不在?
”“如果他可以选,你说他宁愿记得还是不记得?
”“他不记得了,我记得啊,干活吧!
”居历史学家分析,酒的产生是和农业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只有在粮食大丰收后人人都能吃饱了才有好事的聪明人去琢磨怎么把剩余的粮食利用起来,于是出现了酒。
戈倍尔或许早被人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一句名言早已经成了王道: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
只要你想到这句话,戈老师又能从坟墓里还魂回来。
更何况我们重复的大多数还不是谎言,或者自认为不是谎言的话语!
我们日常中、冷静中、平淡中、生活中,都知道,义气绝不能当饭吃的。
但是,粮食够了,饭也吃饱了,好些人都会选择不吃饭,会去喝酒。
义气不能当饭吃,但一定能被当成酒,酣畅地饮下。
剧本为主角设计了脑中子弹和失忆的梗,意图探讨“仇恨如果忘记,是否还应继续复仇”的议题。
然而就像影片最后终须主角自己出手一样,这一议题实际没有意义和戏剧功能。
作为复仇片,人物关系落俗,主打江湖情义也不新鲜,闯关难度也停留在以寡敌众的层面。
相比以往银河映像作品,剧本只能算中庸。
导演功力深厚,动作场面和桥段翻新招数很多:树林夜战、雨伞阵、楼层枪战、垃圾场对阵,重点场面的视听形式感都做得很足很带劲。
很喜欢海报那个场景,西部片的颜色和风沙也处理的浓浓港味,还有月黑风高以及法国最爱的广场露天咖啡,选地点都很有特色,故事简单,最有意义又无意义的复仇,杀手的道义和老父亲的失忆,结局处理的有点讨巧省事。
负责任的影迷是不是该“欣赏之深吐槽之切”?
参照盖里奇的『RocknRolla』!
国际化的钢产气质黑帮片,哪一条是出路?
是吴宇森的『face off』,还是Chow Yun-fat的『血仍未冷』,又或是鬼佬版的『枪火』『放逐』?
如果杜琪峰请阿兰德龙爷爷扮男主,会否更具吸引力,尤其对亚洲观众,来次对荣耀经典黑帮形象的穿越,为啥不呢,老杜不可能没从六七十年代的法国杀手片中汲取过灵感。
继2007年王家卫拍出第一部英语电影《蓝莓之夜》后,杜琪峰在两年后也交出导演生涯上第一部有英语对白的国际作品《复仇》,同样也是轻松入围戛纳竞赛。
值得留意的是,2009年戛纳竞赛单元里有三部华人导演作品,除杜琪峰外,蔡明亮的《脸》也是一部跨国合作的影片,足以可见在千禧年代后期,华语导演开始纷纷尝试跨国拍摄,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潮。
至于作品水准则是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一位在自己擅长领域吃香的导演,转到非母语拍摄都能获得成功。
王家卫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而杜琪峰这部《复仇》要稍微好一些,幸免沦为烂片的下场。
杜琪峰作品一直由“银河映像”的团队打造,所以有较为统一的主题和风格。
这部《复仇》虽说是和法国合作,但有别于“全盘西化”的《蓝莓之夜》。
这个剧本采用半中半洋的设定,有效掩盖掉作者风格移植到非母语文本时的水土不服症状,而且能让杜Sir的铁杆影迷更容易接受。
事实上,这个剧本的出发点和《蓝莓之夜》颇为相似,王家卫是对爵士歌手诺拉·琼斯的迷恋及后为她量身定做剧本,而杜琪峰则是一心想跟偶像阿兰·德龙合作拍摄犯罪电影,只不过因后者身体状况而中途换成了现在这位摇滚歌手约翰尼·哈里戴。
剧本在塑造男主角时并没有像王家卫的《蓝莓之夜》将港版人物“西洋化”后出现的错位不适感,相反,男主角一心只为家人复仇的行为动机符合中西文化里的共情与共识。
这自然是导演和编剧在创作剧本时对两种不同文化融合时深思熟虑的结果。
杜琪峰和韦家辉创作的剧本往往是天马行空而不拘一格,很多跨类型实验的元素出现,在这个较为老套的复仇故事的后半段引入男主角失忆的情节,给老生常谈的叙事文本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思考空间。
一个人失忆后是否还有仇恨?
这是个很有趣的存在主义话题,尽管剧本并没有深入挖掘这一点。
其次,剧本较为合理地将法国男主角的复仇情节融入到香港本土特色内容,尤其是杜琪峰最擅长的枪战戏和兄弟情谊里。
法国男主角和香港杀手帮两条主线并行不悖,各有千秋。
杜Sir这次交出了两场颇有看点的枪战戏,一幕是烧烤场月黑风高杀人夜,另一幕是废物回收场的“屎壳郎”大战。
精准的场面调度和摄影剪辑令这两场枪战戏焕发出作者化的诗意效果,月夜下的树林和荒地上滚动的废物堆隐隐透出对经典西部片的致敬效果。
忠实影迷可能会从不少场面中找到过往杜Sir作品中的经典影子,比如《枪火》里的人物站位,《文雀》里的雨中大战,以及《放逐》里的飘逸氛围。
杜Sir的枪战戏愈加讲求美学意境,而非肤浅庸俗的暴力冲突和血腥刻画。
然而,这个剧本的后半截有不知所终的感觉,尤其是在香港杀手帮被灭后,一大段由男主角独自支撑的高潮枪战戏不太过瘾,难以满足一众影迷的期待值。
另一处欠缺的是没能发挥出政治隐喻的魅力,在这部《复仇》之前杜Sir的多部作品均以复杂微妙却深入浅出的戏谑感来达到政治影射的目的,他第一次入围戛纳竞赛的《黑社会》就是最突出的例子。
在这部作品里似乎难以将这种拿手戏展露出来,尽管当年法国《电影手册》主编付东对这部作品吹捧有加,提及“归属”与“拆伙”在叙事文本里的政治指涉,但是在老外眼中这种虚无缥缈的政治性始终没能在现实层面找到落脚点,无疑令影片少了一些可供解读的空间。
不过透过这部作者化的枪战动作片,至少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华语导演只要在剧本上考虑周全,依然可以平衡好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甚至是透过作者化的策略去尽量消除掉文化冲击之下的突兀感。
最明显的莫过于在影片里,男主角回到女儿生前住处,亲自下厨煮西餐给杀手帮品尝,之后在餐桌上互相切磋枪法技艺的一幕,完全就是中西方文化融合以及导演作者风格展露的典范。
在以前,杜琪峰电影里不是没有过外国人,《大只佬》和《神探》里有南亚人。
杜琪峰也不是没有走出过香港,他写澳门、说内地,不过根始终扎在了香港。
对《复仇》来说,这两点恰是最大变化,少了草莽的江湖气息,多了几分不中不外的洋味。
法国摇滚老爹约翰尼·哈里戴的现身,绝对跟“独行杀手”阿兰·德龙不可同日而语,毕竟他们身份就不一样。
所以法国人看到《复仇》里身披风衣、咬着雪茄的哈里戴,等他一开口就笑场,那可能好比多年后,我们看到苍老的崔健戴着墨镜,以大佬姿态出现在港片里,的确有点匪夷所思。
《复仇》的故事始于澳门,加入了异国来客,途径香港又回到了澳门,杜琪峰又让他作品里的人物绕了一个圈,好一个生死有命。
不客气的说,杜琪峰在电影里是在不断重复自己,没有编出新花样。
《文雀》里的瓢泼雨夜,《放·逐》里的多人枪战,传统港片里的友情义气,统统是一碗搁凉了的残汤。
中间几场枪战打斗或能让人眼前一亮,像狭窄楼道里的激战、潇洒的跳窗,可惜过于短促,经不起回味。
相反在垃圾场的围剿一战,三个杀手推着四四方方的垃圾堆前进,以此作盾,跟老大决一死战,这一段又拍得过于抒情,子弹凭空乱射,反而失去了悲凉情境。
更不用说之前有如内置了微电子遥控器的飞盘、试枪时自个在走的自行车,均显得相当的突兀和做作,没有此前杜琪峰的行云流水,更像拼凑粘贴的迹象。
老牌杀手一心要替女儿复仇,他却不断失去记忆。
当他忘记了复仇这件事,别人还要不要帮他接力下去?
三个杀手面临了这样的难题,他们宁可以卵击石,也要信守承诺。
由失忆触发的复仇题材电影有很多,杜琪峰选择了最保守的做法,只是让主角拿着Polaroid(宝丽来)照相机,用照片和备注来认人:我是谁,做什么,这个是朋友,那个是敌人。
他强迫自己不要忘记,但这种简化形式本身似乎无法让人信服,冷冰冰的,无法唤醒代入和认同。
人类的情感如此复杂,一边希望能忘记不愉快的事情,一边又强迫自己不要忘记。
有个最终了断,才好安心走开。
《复仇》里的男人都在经受精神上的折磨,老牌杀手无心卷入纠纷又不得不出手,否则亲人冤死,怎能平息怒气。
三个杀人意外受命,本可知难而退,一走了之,可他们还是不愿放下那个可怜的复仇者——他从法国来,倾尽所有,只为复仇。
显然,看透了生死的复仇不再是个先决问题,反倒成了形式问题,就看由谁来完成。
对华语地区的观众来说,《复仇》里面依然有很多闪光的配角,杀手黄日华或者大肚婆叶璇,能弥补一些遗憾。
对法国人来说,《复仇》是高人气的香港导演为他们上的一道东方大餐。
《放·逐》几部电影上映后,杜琪峰得到了法国评论家的热捧,他们迷恋安静画面下的暴力迸发,慢节奏的叙事画面和男人间游戏般的生死情意,因此《复仇》就是一次额外的结好表示,这可能也是中国影迷感到少许失望的由来。
【东方航空报】
杜琪峰这不是第一次把自己招牌给砸了,不知道他这么状态不稳定的原因是和编剧有关还是他本身完全靠编剧……当然后一种不太可能,这太伤我们粉丝的心了。
这部《复仇》当初参加了戛纳影展,似乎风评还不错。
但是结果真的看了之后,发现我靠又被杜琪峰的金子招牌给耍了。
不过这倒算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我也没有太怪杜爷耍酷,耍酷是对的,但你至少要真的酷啊。
大黑天的戴墨镜就不说了,国内的配音版本还这么的难听,真是无奈加无奈。
电影中的演员们倒是都没的说,只是那个外国演员那双似乎是白内障的眼睛让我欲哭无泪,欲哭无泪啊!
嘻嘻。
2009年12月19日
豆瓣上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并不高,我起初很纳闷。
杜琪峰,黄秋生,任达华,黄日华,林雪,林家栋,张兆辉,叶璇……,这么多人的组合,这部片子怎么也不会太差吧。
结果看完后才发现,这部电影的看点也就只有这些人名了。
里面的每个演员都是全力出演,包括那些只有几个镜头的配角,导演也是依旧的杜琪峰风格,但是故事实在是太差了。
正常影片最多给2.5星3星,多给一星附加星给那些演员。
银河黑帮武侠版
“当一个人失去所有记忆时,其实仇恨还在麽?”若我有的选,我会选择忘记麽。3.5
给六星对不起良心~~
这次杜琪峰终于装了一次B。。。里面主人翁英语,实在是,让鬼佬贬低了咱们的英语水平啊
还是那个杜琪峰,还是那个黄秋生
风格理念上算是【放逐】的兄弟篇了。没有江湖的约束,没有政府没有警察,一段普通的江湖仇杀却能如此演绎,老杜真算是炼金术士了。一个意外的相遇,在阿鬼三人在用餐那段的惺惺相惜,再到后来明白高是同行,阿鬼三人踏上了不归路,高德乐患得患失间也终于得偿所愿。那么这次复仇究竟是不是真的圆满了?
一路努力把林家栋脑补成吴镇宇.....
虽然有点囧,但我真看得津津有味。除了hallyday的演技真的有欠缺!德龙演会好些吗
被坑了。。。不解释
中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什么?ps:想到了我脑海中的橡皮擦;又ps:枪战中打中会有红色的大面积的血雾,也太夸张了吧?
糟糕的配音浪费了个好剧本
6.0/10 分。2025.03.04,重看,港版蓝光。时长01:48:41。。。看着看着发现看过了。。。主要是枪战过于装逼,过于儿戏了。。。这枪战要是让美国人看了估计要笑掉大牙。。。勉强给个3星。太多逻辑上的硬伤了,全都是为了装逼。。。男主居然是法国歌星,我一度以为是得了白内障的影星了。哈哈。
What a piece of junk
不知道在演什么
叶璇好漂亮,那个老人居然失忆。。。太坑爹了。四个人站在一起好有型
银河出品就是质量的保证。此片枪战掌控很象“枪火”,故事或许参考了“记忆碎片”。杀手悲歌,盗亦有道!
银河映像已经不需要什么情节了,即使故事再单薄,雨夜雨伞、飞花逐叶、站位白鸽、义薄云天、龙套主角,这些都永恒经典;利用废报纸前进的场景,是向莎士比亚致敬吗?罗大佑的配乐无敌了。
喜欢的片种
珍爱生命 远离烂片
武侠情结,走火入魔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