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7天》之前,本以为又是烂俗的爱情片,但看完却被剧情设计和巧思打动。
首先蒋奇明和张艺凡的演技都很在线,一开始有点难以相信身上自带狠劲儿的蒋奇明居然会出演爱情片。
还有杨皓宇、刘丹、郭柯宇做配角出演父母,把家庭的温暖展现的淋漓尽致!
剧情把魔幻(或者叫科幻)与爱情融合,男主能看到女主头顶的恋爱倒计时,但仅有7天的恋爱期限。
两人巧妙的利用见面与分别,把7天过成了一个又一个7年。
《7天》给如今的电影市场打一个好样,爱情片也能是happy ending!
影片里一些包袱设计的很无厘头,但很好笑!
7天 (2025)6.0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邱玉洁 / 蒋奇明 张艺凡
剧本用一个童话的情节去隐喻了:恐婚症,回避型依恋人格,以及原生家庭如何影响到人的择偶与恋爱。
这个童话情节就是主人公能看到恋爱倒计时。
以下含剧透。
为什么女主头上的恋爱倒计时是7天,而男主头上的恋爱倒计时是比7天更长的时间。
答案在主角们在篮球场彻夜长谈那一幕。
女主告诉男主:她的父母长期分居,她的母亲会等待丈夫回来,而每次久别重逢,女主的妈妈都用找女主的爸爸吵架的方式去表达依恋。
而男主告诉女主:他的父母非常恩爱。
女主头上的7天恋爱时长寓意着女主不自觉地延续了她父母交往的方式,而男主头上的恋爱时长寓意着男主的依恋模式是安全型依恋模式。
最后主角们头顶上的时间都消失了,寓意着:人们要活出自己,不是不自觉地去模仿重要养育者的恋爱、婚姻模式,而是该意识到分居、以争吵表达爱意等等,其实是上一辈的剧本,自己应该去追逐所爱,撕掉糟糕的上一辈的剧本,活出属于自己的新剧本,有别于上一代的新生活。
例如女主鼓起勇气回来找男主,例如男主突破他觉得自己不思进取的模式去追女主。
这里面也用童话的情节:头上的倒计时,去揭露了女性的懦弱。
例如女主活在父母的剧本里,不自觉地认同爱情就是不可能天天厮守在一起,她在男主的父亲葬礼上逃离,在男主车祸重伤后逃离。
故事童话地揭露了回避型依恋、恐婚症的懦弱之处,他们在没有觉察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之前,他们对原生家庭的盲目效忠:爸妈是分居的,我也不和爱人更进一步。
故事的发展是把逆转原生家庭对年轻人影响的重任,更多寄望于男性身上,寄望于安全型依恋人格的人身上,寄望于人格更健康的人身上。
当男主在车祸重伤后于梦境中孤独地练习与时间对峙时,有一种:人要主动去打破大他者规则的意味。
整个剧本因为加入“恋爱倒计时”这个童话的情节,结尾稍显仓促,也可惜没有看到女性的主观能动性,有点还是落在:期待我的王子骁勇善战的阶段。
整个剧情节虽然拉胯,但是蒋奇明真帅,哈哈哈~ 可以作为一个不过脑爱情小甜剧来看看。
很久没有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一部细腻的爱情片了。
《7天》是专注于爱情本身,非常细腻地记录了两个人的心动过程,记录两个人向彼此迈的每一步。
也没有土味表白,没有“吵架和好再吵架”的套路,没有柴米油盐回家过年的狗血,更没有刻意的第三者,而是我的奇奇怪怪可可爱爱你都懂,你的情绪微妙变化和内心挣扎我也能get到,真正的灵魂上的吸引和精神上的共振。
镜头就更不用说了,谁懂在大银幕上看到毫无男凝镜头的电影有多爽?
纯粹的恋人间的平等注视,比如两个人在篮球馆,在海边,在月神天台上的对望,可以说是内娱拍爱情的教科书级别范本,许多特写都是在捕捉两人眼神的交汇,交汇后的害羞,害羞后的升温,安静地只剩下心脏扑通扑通的声音。
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但反而是爱情最真实的小动作。
人物塑造也很惊喜,陈丑时不是强制爱霸总,不是通过露肤度来展现阳刚的角色符号,更不是用占有欲和掌控欲来展示虚假的“上位者低头”,而是展现出一种平等、细致、温柔和耐心,是先一步打开自己的心欢迎你,是细致入微地观察你的一颦一笑,比如陈丑时能从温倩三言两语中就get到温倩少女时期对没有翻过墙的遗憾,并有超绝执行力,第一时间的情绪和行动的双重价值满足,真的很契合女性观众对理想伴侣的投射。
温倩的形象更不必多说了,没有什么独立口号的台词,也从来不用“被拯救”“被托举”,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态度,需要爱情并不是因为寂寞,也不是因为需要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有工作有朋友的生活本身就足够慰藉,爱情的存在本身也足够动人。
也许这才是女性心底爱情最纯粹的向往,只要这份心动和共鸣存在,就好。
这是爱情片中完全不同的视角和角色塑造,陈丑时和温倩不是因为无聊和孤独需要一个人,而是两个独立的人遇到了可以对话、互相理解的人。
片尾看了一下,《7天》从导演、编剧、监制、摄影指导、造型、剪辑执导等好像都是女性,好像大概明白了为什么观影过程这么舒服又自然,看完又有很多细节可以回味。
文/梦里诗书 当唯美镜头与浪漫配乐构成的糖衣被层层剥开,邱玉洁导演的《7 天》暴露出的是叙事问题却严重缺“真”。
这部试图以七天时限为噱头,探讨爱情的奇幻之作,只是沦为了一场充斥着美学过剩与情感空洞的视觉秀。
在长达两小时的时间里,其既未能共情于主角的爱情困境,也没有让时间成为电影真正的叙事张力 ,所谓的爱情寓言不过是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
电影以《7 天》为名,本应在时间维度上做足文章,可恰恰是对时间的把控失衡,成了它最致命的硬伤。
影片围绕陈丑时能在女孩头顶看到一串数字,是恋爱时长的超能力展开,这份奇幻设定本该是破题的亮点,但实际在电影中却沦为一个乏善可陈的标签,从始至终《7 天》并没能借这一独特设定,挖掘出关于爱情的新鲜表达与深层思考,也未能以超能力为载体,承接并传递出爱情本该有的细腻与美好,反倒让奇幻感与情感内核双双失色。
由此电影暴露出的问题,是形式与内容的严重失衡。
影片在视觉层面确实下了功夫,光影设计颇具艺术感,蒋奇明与张艺凡的颜值也并没有拖后腿,但这些美学元素始终漂浮在叙事表层,未能与情感表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深度链接。
大量毫无必要的独白取代了自然的对话交流,人物最终只剩下空洞的意象堆砌,这种对形式美的偏执,使得整部影片更像一部超长广告片,而非一个能引发情感共鸣的爱情故事。
主题表达的模糊,则显露出了创作野心与执行能力的巨大落差。
影片其实就是希望用7天的倒计时去试图同时触碰爱情保鲜期、自我认知、时间哲学等多重命题,但在实际成片上电影却连两个人情感关系的建立都没有做好,便想着用虐恋来打动观众,然而这种做刻舟求剑的做法使电影所呈现的爱情在脱离了地气的土壤后,更失去了合理的人物动机,所谓的爱情关系探讨,空洞至极。
女性角色的单薄则进一步削弱了影片的情感厚度。
张艺凡饰演的温倩,在电影中很多时候只是沦为男性主角的情感附庸。
她的性格缺乏层次,行为动机常常服务于推动男主角的成长弧光,这种创作视角的局限,使得影片邱玉洁所谓的女性导演视角,带来了造作的浪漫,塑造的女主却是扁平的,如此作为,爱又怎能不会沦为空谈?!
《7 天》的溃败本质上是创作理念的迷失。
影片本可凭借奇幻设定探索爱的新可能,却最终陷入技术炫技的自以为是。
视觉的美学虽然可以制造短暂的浪漫美感,却无法替代扎实的剧本架构与真诚的情感表达。
当导演将精力耗费在设计 "胳膊肘很嫩" 这类刻意的浪漫桥段,却忽视了人物情感的细腻铺陈,所谓的爱情寓言便失去了打动人心的本真。
真正的爱情电影从不依赖奇幻设定或唯美镜头,而是需要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对叙事的敬畏之心。
当形式糖衣剥落之后,能让观众记住的永远是那些经得起推敲的情感逻辑与人物弧光。
没有真心 的《7 天》,只是又一次佐证了在任何时候,讲好一个故事,都比自以为是刻意制造浪漫更为重要。
七天的故事开头还算能接受。
两个人因为看牙不知怎么就看对眼了,之后一起吃饭去海边溜达在学校聊了一夜,到这里为止我都能理解,当作一次正常的艳遇没问题。
后来接吻后女主选择逃避,我也能接受 但是男主父亲去世,他们才认识2天,女主怎么能共情到那种程度 之后一别就是七年,加起来两个人见面总共才三天半,却搞得特别深情,这逻辑我是真的无法代入。
接着又是七年的空白,期间剧情好像暂停了一样,甚至分不清是在讲幻觉还是真实。
然后男主突然出车祸,电影又指出“七天是男主爱她的时间,两万多小时是女主怀念他的时间”这种说法。
紧接着再来个六年的分离,加起来两个人一共也才见过六天。
最后女主又去看牙,男主这次说要勇敢追爱,于是就算圆满结局了。
整体看下来,真是让人无语。
剧情完全没有逻辑,全靠“命运”“宿命感”来强行拔高,好像在说爱情能战胜一切。
但在我看来,就是一坨屎
让我一个中年大叔在七夕情人节,一个人去看电影《七天》,无非就是冲着导演郑玉洁去的。
毕竟他是《风雨云》和《兔子暴力》编剧。
当我走进影院的的时候,在一对对的小情侣纷纷向我投来的目光里,我感受到了异样与同情。
我呢,则尽量让自己的脚步显得矫健而轻盈,以显示我第一没那么老,第二我不是变态,不会在影院做些奇怪的事。
电影我也就看了十几分钟吧,基本就可以确定它就是一部蹩的仿作了。
我甚至不用去证明,就可以确定一定改编自某部日本电影或电视剧。
帅气的牙医、温柔的酒吧服务员、海岛的小镇、充满回忆的校园、可爱的父母、儿童剧院等等,再加上一个关于时间的高概念。
这一切都太日本了,根本就不是国人能写出来的故事。
更掉轨的是,要抄你就挑一个好点儿的抄。
两位男女主角爱的那么甜,怎么可能七天就不爱了,因此有经验的观众此时就已经能猜出,一定得有一个人的牺牲,要么生病,要么意外。
虽然最后的反转是二人战胜了命运的考验,但时间的规则到底如何运作的也没说明白,就稀里糊涂的丢给观众个字“真爱无敌”。
如果不是蒋奇明文艺的气质,和冲满性张力的表演,片子基本就没法儿看了。
其实这个剧本我跟觉得非常像《死神来了》,只要男女主一在一起,死神就会找上门来,因此这个剧本如果改编成悬疑片,也许更有意思。
比如男女主每次在一起,男主都会遭遇意外,就像《不见不散》里的葛优和徐帆一样。
而且意外一次比一次严重,他们知道这是死神的恶作剧,但最终男主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死神较量,在生死的边缘战胜了死神,赢得了爱情。
外延部分,我们来谈谈当代的爱情。
其实爱情电影在国内电影市场已经快要绝迹的类型了。
这些年除了邵艺辉的《爱情神话》和《好东西》之外几乎没有像样的爱情电影。
分析原因也非常直接,就是票房不好,没人看,就没人拍。
那么到底是电影人不努力呢?
还是观众不再相信爱情了呢?
我个人觉得两者兼而有之。
虽然道理上讲,爱情应该是平等的,所有人都有获得爱情的权利。
但现实中爱情好像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
年轻人每天要面对房子、车子、孩子压力,因此每天上班、下班、加班,甚至根本就找不到工作。
在这样的处境下要他们相信爱情,好像有些何不食肉糜感觉。
我们在网络空间里看到的跟爱情有关的新闻似乎统统都是悲剧、闹剧或者黑色喜剧。
河南买房的小夫妻,四川为情自杀的游戏主播,明星狗血的离婚的官司等等等等。
似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根本就不适合爱情的生长。
不得不说我个人的观感似乎也是如此。
当我在国外旅行的时候,曾经在东京地铁上看到学生模样的小情侣轻轻接吻,在南法海边看到优雅老夫妻在夜光下相互依偎,这些场景就和他们的电影里拍的一模一样。
但在我们的国度我似乎重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了。
这倒不是说我们的街上没有情侣和夫妻,而是我从他们身上看不到爱情看不到幸福感觉。
大部分人都无精打采、心不在焉。
咖啡厅、电影院里的情侣,多数时候都是各自在刷手机,大街上、商场里看到中年夫妻,多数都是一前一后的走着,孩子永远都是在后面跟着妈妈,而老年人更是很少成双成对,基本都是一个人去买菜,或者接孙子放学。
一群像这样活着的人,我确实很难想象他们会走进影院,去欣赏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
从这个角度讲爱情却实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东西。
它需要社会长期稳定的提供安全感,它需要人们不用担心生存的问题,更需要一个放松而友善社交环境。
但我清楚的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年人,我必须惭愧的讲,我们没有资格指责现在的年轻人。
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努力为年轻一代争取到那样的社会环境,关于爱情我们以及更年长的父辈,也没有为年轻人做一个好的榜样。
但即便如此,我仍然想跟现在还单身或处于单身的年轻人说一句话:无论你相不相信,有没有亲眼看到过,你必须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美好爱情、幸福的亲密关系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只要你保持这个信念并且为此持续的付出努力,是有机会得到它的。
但我必须强调,它不是某一次考试或者比赛那样一次努力即终身受益。
不是那样的!
它是一场马拉松,需要你持续不断的努力,并伴随着你的成长,才有可能长期保有,否则它随时会从你的指缝中溜走。
长程动力心理咨询已经124次,从一周一次到某天脱离,半年后又恢复,再次从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渐入佳境。
某些时候体会到自己的雀跃进步,又在和咨询师分享的时候难免质疑,我是不是还只是在在意别人的眼光?
在意自己的工具人价值?
而不是真正的价值感?
很有意思,今天我对咨询师说:“我想和你聊聊昨天我看的那部电影《七天》。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往往爱问,这个好吃吗?
那个香水好闻吗?
这个人如何?
这个电影好看吗?
其实这都是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啊。
如果可以几个字或者一句话概括一瓶香水好不好闻,那还需要什么前调、中调和尾调,包括介意什么持香时间呢?
它本来就是香水,可是香是不是好闻,如果没有自己的体会,他人的一切回答,真的只能是参考。
不过,我们问某个领域的专家,一般不会问“好看吗?
”“好吃吗?
”“他人好吗?
”毕竟怎么也至少问:“您对这个桥段怎么理解?
”“您怎么看这部作品?
”好像天生我们就对权威给了更多的允许和空间。
《七天》是一部渐入佳境的爱情奇幻片,渐入佳境,就好像我的心理咨询的体验,有脱离有回归。
甚至在某一刻,我觉得尴尬,我在为导演和编剧捏把汗,我甚至get不到女主美在哪里?
蒋奇明怎么就和她一见钟情了。
这绝对不是我不相信一见钟情。
不过就像我庆幸我又回归了咨询一样,我庆幸我给了自己一点时间,接着看。
往往我们特别对抗的东西一定是可以触发我们情绪,以及帮助我们找寻自己的潜意识里那些狡猾的答案。
电影是很不错的测试。
如果你深恶痛绝什么,你不妨接近它看看真相到底是什么?
你在防御什么?
你在害怕什么?
比如电影里,有关儿童剧的桥段设置,我就生理性无法喜爱,我特别怕那种在真实生活里的被童年表演特许的“做作”和“假”,但那再真实不过,就像大人们对着孩子突然就用起了叠词一样,就是那样的。
这个课题,我或许会下次和我的咨询师探讨一下。
《七天》很值得看,它对观众有设置门槛。
是不是挺扯的?
一部七夕上映,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情片,你还设置门槛了?
嗯,但事实真的是这样。
因为它完全不是一部小甜剧,高能警惕。
让我回忆最近两年看的几部华语爱情片,能够让我和咨询师去交流的可能只有这一部。
那段男主在意象世界里对着命运倒计时挥舞镰刀的情节,对我个人的提示非常鲜明。
那不是命运抗争,做一个无畏勇士。
要知道很多时候我们拒绝接受命运的安排不是来自勇气,而恰恰正是怯懦。
我能感受到那一刻在经历了那么多后,从充满痛苦和不甘、侥幸和释怀的对立情绪里,从质疑里,那种我们终于可以跳出命运循环的设定束缚,我们的情绪主人公一样,是流动的,是自由的。
当然蒋奇明的演技真的很不错,他是那种可以和油擦肩而过的男主,如果我可以剧透,那么当你知道他们彼此可以看见当时的所谓答案(好的,我还是没有剧透,还是一个有点公德心的观众),那也太能理解当时他们为什么就一见钟情了。
我也想过要是换某某某来演女主和男主搭戏会不会更好?
女主扮演者的张艺凡在生活里和镜头里真的都是内核蛮稳定以及淡然的存在,所以她真的不擅长笑,这倒也和剧情一开始的设定很吻合。
但如果是古灵精怪的某个小花来演,我想她可能根本不会把七天掰成一辈子去过,一定是我倒是要看看七天过后到底如何?
或者燃烧尽了死了也行的那种决绝。
所以蒋奇明和张艺凡这个组合也是有点妙的。
这部电影让我回到家里,在厨房、在沙发上,和朋友讨论、battle, 共鸣分享,难得。
毕竟大多数晚上,我打开吃播,看着大胃王们看起来大快朵颐,甚至不需要重复说:“太好吃了!
”那么刺激,就已经可以让我去下单三文鱼了。
“即使我们都没有像电影里女主那样选择,而是把七天一口气度过,初心不同,哪怕看起来的solution一样,那都是太不一样了。
”我和我的咨询师说。
于我而言,《七天》肯定不是一部纯爱片,它绝对不是那种我爱你就可以,我不需要你知道,我甚至不需要有你在,更不是学生时代幼稚可爱又痛苦的单恋经历。
无论是分开还是一起,我们都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好,这点很重要。
这肯定是相当成熟的两个人才有的感受。
影片里几次奔跑的桥段,都有意味。
跳出命运的循环,打破命运的束缚,体验流动的生命力,何其幸运。
我甚至觉得影片里大师那段“山与猴”,如果可以替换成大师也给了男女主角终将分离的断论,但你们还是能够过好每一次见面,那对爱的理解才叫太棒了。
不过我就不给导演加戏了,现在那么多都够喝一壶了。
过后,推荐了至少三个以上牙医朋友看《七天》,我的美女牙医对我说:“同行里好多吐槽的,实在受不了牙医操作的时候不戴帽子,还吹发型。
”哈哈哈。
“但我会去看的,我老公也是我的患者。
”给我笑趴了。
要挑刺要说尴尬,要说喜欢要说张艺凡在阳台那一刻的橘色美丽和蒋奇明的那么多耍帅,可以洋洋洒洒再写很久,不重要,那些都是吉光片羽,于我,这部影片是我检查我心灵进步的很好的镜子。
“此刻,我很感谢自己,也很感谢你。
”我对着咨询师笑了。
好看,是我喜欢的文艺片,可以进入我的年度10佳,镜头和剧情细节非常唯美,到了精雕细琢的程度,足可见用心程度之深。
除了结尾都很好,结尾的he太合情人节时宜但是不合这个故事的走向,我的话会偏向be,一边播放我怕来不及,我要抱着你,一边让两个人抱在一起走向毁灭或者分离都是好的,he不是爱的唯一形态,走向要符合故事调性。
蒋奇明演技没得说,女主越演越在状态,但是蒋奇明两场哭戏用手使劲挤脸我觉得用力过猛了。
故事的关键设计很像牛郎织女,一片苦心只为酿一滴爱情的蜜,是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新瓶装旧酒——相恋却不能相见,时间的悬殊设计也很合理,你用七天爱我,我用一生思念,穷奇,梦境,儿童话剧的设计妙极,可是用车祸这个形式预兆悲剧即将来临还是有待商榷。
这两个人都可以不拘泥于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留在小岛玩纯爱,也不依时节跟别人婚育,可以漫长地坚守、等待,互通书信,能做到这些足以证明他们是般配的,简直天造地设。
这种爱情对我来说真的好有吸引力,跟现实与常人拉开安全距离,有恋人可爱的同时有充足的个人空间,不必为柴米油盐纠缠,足够虐,足够崇高,相处虽短暂,思念却漫长,只有24h却可以爆发出滚滚洪涛般的激情,就像压缩溶液萃取少量精华,像珍珠贝痛苦中诞生的珍宝。
正因为现实百般磋磨,爱情在生存压力面前无立锥之地,才更需要在电影院做一场纯粹的梦,所以批评这个故事太童话或者太天真太中二,大抵是价值观的差异而不是作品的问题。
看过之后,想如果所有的爱情都短暂却激荡着无比的甜蜜,那该多好,质量比数量更重要,这启示我们如何珍惜时间,如何营造最纯粹真诚的爱恋。
ps散场彩蛋:听到同厅情侣打趣说就头上剩三秒了,3-2-1
大多数爱情电影都在讲述“如何在一起”,而《7天》却冷酷而温柔地追问了一个更终极的问题:“当‘在一起’注定导致爱的消亡,我们该如何去爱?
”这部电影绝非一则传统的浪漫寓言,而是一场严峻而诗意的存在主义思想实验。
它借由一个奇幻的设定——男女主角能彼此看到对方头上关于爱情与生命的倒计时——构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困境:男主看到的是爱情仅存7天,女主看到的却是爱将贯穿男主一生。
这并非剧情漏洞,而是导演邱玉洁埋下的最深刻的哲学伏笔:爱情的本质,究竟在于其物理时间的长度,还是其瞬间存在的质量?
答案,藏在电影那句至关重要的对白里。
“五指山压着猴王五百年,其实是猴子陪伴着山。
” “那我是猴还是山?
” “你既是猴,也是山。
”这段对话,是解开全片哲学的钥匙。
在传统的解读中,五指山是压迫,猴王是受害者。
但这句话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存在主义翻转:意义并非由境遇单向决定,而是由人的选择来定义的。
作为“猴”,他们是命运的承受者。
被一个残酷的倒计时所诅咒,承受着相爱却不能相守的痛苦。
这是他们的“事实性”,即人被抛入世界时所面对的既定现实。
作为“山”,他们是命运的主宰者。
他们通过一个惊人的主动选择,颠覆了命运的暴力:用离别来守候爱情。
他们意识到,如果执意相守,7天后爱情将在时间中自然死亡。
唯有在爱最炽烈的顶点主动选择分离,才能将这份爱凝固成永恒。
于是,他们不再是压在山下的猴,而是主动选择成为那座“山”——用自己一生的孤独与思念,去守护、去定义那份只存在了7天的爱情。
至此,他们完成了从“自在存在”到“自为存在”的飞跃。
他们不再是消极承受命运的客体,而是通过自由选择,为自己创造了存在的本质。
离别,不再是无奈的被动接受,而成了一种积极的、近乎悲壮的主动实践——用行动来定义爱的意义。
男主看到的“7天”,是爱情作为物理现象的短暂存续期;女主看到的“一生”,是爱情作为精神现象的永恒影响力。
他们选择用后者的维度,战胜了前者的局限。
于是,我们便能理解那“七年一见”的设定。
它绝非“卡bug”,而是这场存在主义实践的仪式。
每一次重逢,都不是为了续写爱情,而是为了确认——确认那份被自己用孤独守护着的爱情,依然以完美的形态存在于时空的琥珀之中。
随后,再次离别,继续扮演守护的“山”。
《7天》因此摆脱了廉价的悲情,升华为一种深刻的壮美。
它讲述的不是“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遗憾,而是“因为深爱,所以选择不相守”的终极浪漫。
它揭示了爱情的最高形式或许并非占有与陪伴,而是永恒的内心持存与精神性的守候。
这部电影挑战着我们固有的情感认知。
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给予一种强大的力量:人永远拥有在既定命运面前,通过选择与行动,为自身存在赋予意义的自由。
你既是痛苦的猴,也是巍峨的山。
而真正的爱情,就发生在这认命与反抗的张力之中,永不消亡。
ps:之所以这部电影被这么多差评和好评误读,是因为大家都在以商业片或文艺片的视角来评判。
但这部片子是艺术电影,不是文艺片,更不是商业片,它是一部概念驱动的电影,而不是情感驱动的电影,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误读。
“If I should meet theeAfter long years,How should I greet thee?With silence and tears.”
我没见过爱情,总是无法共情与爱情有关的艺术作品。
7天是第一部,我想要去一个遥远而冷清的电影院,独自静坐流泪的爱情电影。
它其实没有什么悲伤的底色,相反它的一切都美好得让人想哭。
想象中潮湿的海边,思想微醺的状态,信马由缰的释放,都不足以概括。
还有一些虚幻却不飘渺的梦境,真实却不琐碎的生活,奇妙却不惊讶的反转,紧密地共同生长着。
我原本很讨厌风格杂糅的作品,讨厌情绪被切断,只讲一件事已经很难,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往往是什么都得不到。
但7天的一切设计都那么巧妙丝滑,甚至于暧昧中的突然跳出的荒诞都恰到好处。
所以相爱时是晴天雨天,分别时是冬天夏天,奔跑时是现实梦境,甚至着重强调的时间和淡化的年龄感,都变成“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了。
其实比起影院,像7天这样极致的情感表达、由时间长河里的一些瞬间组成的故事线,也很适合出现在剧院里不是吗。
或许是因为7天想传达的和很多戏剧作品一样,它们都在告诉我:你相信的东西,也有人在相信着,你梦想的生活,有人在那样生活着,所以不愿醒也没关系。
我对蒋奇明张艺凡都有好感,却也称不上是任何一边的正经粉丝,不过是选秀时投过几张票,剧场里鼓过几次掌。
可是在看7天的时候,我完全抛开了过往对演员的一切印象,完全沉浸在此时此刻,那一刻他们就是“他们”。
不负责任地说,我甚至还觉得这部电影不太适合粉丝观看,希望事实不如我所料。
对于新人导演而言,7天算得上灵气逼人,却也能感受到还是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
很多镜头不算高级,叙事感稍弱,但其中仍有许多高光场景,比如陈丑时跑下台阶追温倩被风吹落的帽子,再抬头时人已走远。
关于音乐,其实是我认为整部作品唯一的败笔。
一些插曲虽有效地服务了剧情,可难免让人出戏,和画面不够融合。
结尾的至少还有你更是完全落入俗套,像某个三流偶像剧的潦草结尾,实在非常可惜。
可以预见,这部电影在筛选受众方面差劲又无能为力,会让口碑遭遇惨案。
但无论如何,希望它能够穿透那些审视的目光,遇见更多真正有共鸣的人。
为理想主义的浪漫干杯!
“就知道不是山压着猴,是猴陪着山。——你是猴也是山。”10.15
涉世未深的小孩儿可能会吃这套吧,一点梦幻一点浪漫一点疼痛忧伤。我这个年纪看就觉得太真空悬浮了。设定前半段还有点意思,然后越来越胡来,年代感乱七八糟。蒋奇明穿风衣在雪中跑起来是挺帅的。
可以媲美《爱乐之城》和《花束般的恋爱》
横影电影城。剧本很有问题,有些戏份感觉演员都没说服ta们自己。(配乐找了大友良英?啊?
一坨狗屎,从来没看过这么难看的爱情片。
意外地很喜欢,但也必须承认它很挑观众,无关技术门槛,只是因为现代人类不再相信爱情,于是爱情片也注定落寞。《七天》用一个带点话剧气质的本子,让男女主角在奇幻设定里开了上帝视角,再面对“注定只能存活七天”的关系犯了难。如果你本来就不相信爱情存在,自然也无法消化他们每次相遇和离别,但如果你仍然相信,就会感受到《七天》的可贵。P.S.同样是奇幻设定的都市爱情,这部完成度和整体质量比去年暑期档那俩好太太太多了。
【3】尬晕,被尬到忍无可忍。一星是电影本色,一星给看完的自己。作精程度好比去年《负负得正》杀马特大战非主流。真佩服国内这些创作者都不知道哪里搜集出来这些肉麻,恶心,所谓哲学的台词,以及表现形式的东西,自我沉醉,自我高潮,上演一段自以为文艺艺术拉满的恋爱。殊不知道表现出来的东西只有漂浮感。就像泡沫一样,一戳就破。把7天恋爱当成一辈子,然后我们不得不佩服命运,然后对抗命运。天啊,好可怕的恋爱大过天,你们赢了。
两位主角真是没毛病,就是这个剧情太稀汤寡水了
强设定的影片,重点在于要进入编导给观众铺设的那个情境中。在我看来这个故事讲的是,要不要进入一段结局早在一开始就写好的关系中?如果要的话,那在一起的每一秒其实都是分离的前奏;如果不要的话,那要如何与内心的撕扯做抗衡。有人害怕失去,所以选择了拒绝开始;而有人恨不得把7天当一辈子来过。所以它讲的不单单是我们如何与所爱之人相处,还包括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影片的最后,男女主打破了时间的枷锁,这也是一种“逆天改命”的书写。其实无论是相信命运还是打破命运都没有对错,重要的在于是否有那份奔赴的决心。有趣的是,片中的儿童剧“顺时针的使命”,讲的也是关于时间的把戏。孩子们童言无忌,指责时针推着他们往前走;而成年人更理解“顺时针没有恶意”,明白再多的贪恋都是徒劳,唯有活在当下才是人生要义。三星半。
用生命的长度去爱一个人
稀碎……怎么要拍2小时,七夕当天去看厅里总共8个人,我就是受害者之一
蒋奇明和张艺凡都是好有爱人天赋的演员,眼神肢体的配合,爱意完全藏不住。
没有吵闹和狗血,只是把爱本身放到一个奇幻的倒计时设定里,轻盈浪漫又带着一丝童话世界的真空感
听了那么多情歌,看了那么多情书和电影,以为看遍了爱的样子,但还是渴求7天这种一生一世一双人
现在每年固定这个档期 上两三部烂片 圈完钱就跑
开头蛮有趣,结果后面又水又长,可惜了男女主出色的表演。
结局垮掉了,七夕档的妥协。《志明与春娇》之后很久没看到这么会写恋爱的本了
挺好看的,演技不错,有代入感,桥上那一声听到了孤独听到了想念听到了希望,知道温倩会出现,但是两人的氛围感还是很让人感动
作为爱情故事,尚可!只是把简单的相亲相爱拍成哲学命题,于现实而言,非常没有必要!人的一生何其短暂,27年的挥霍只因心中的执念,男主无非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没那么难看,也没多好看,只能欣赏一下唯美的镜头,冲着男主演的演技好,女主演长得好看去的,没想到还包场了,这是一大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