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周日的下午,因为原本要搭乘的火车取消,只能临时转乘公交,于是对要去看的 Dreams (Sex Love) 减少了一些期待——因为不知何时才能抵达影院,想着这一部可能无法沉浸地观看。
好在周末的公交速度很快,我只比开场时间晚了十五分钟。
我走到剧院里,对通道里协助开门的工作人员道歉,向她解释我是因为火车取消并不是有意迟到,而她也和我道歉,替我遗憾我错过了影片的开头。
让我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个并不完整的观影体验,却让我找回了最初开始看电影时,纯粹的快乐。
作为三部曲之一,Dreams 讲述的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暗恋小故事。
这场暗恋与性别、人物、甚至暗恋本身都没有多大的关系。
高中女生偷偷爱上艺术课的女老师,没人知道的情愫从诞生到消亡只用了几个月——而故事其实才刚刚开始。
她写下这个暗恋故事,拿给信任的外婆看,外婆作为诗人,敏锐的发现女孩的写作天赋。
女孩的母亲在确认女孩在这个故事里没有受到伤害,甚至在与女老师交谈确认,发现这场暗恋似乎只关乎女孩一个人之后,开始与外婆探讨出版的可能性。
这个故事所展现的现实层面像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童话,包容开放、彼此尊重的家庭关系,发现事情有所偏颇于是果断逃离叙事的被暗恋者,以及能够信任家人、对自己的坦诚的女孩。
外婆与母亲对于故事的反射也格外美好,在确认了女孩的安全后,她们试图从故事中找到女性、queer身份觉醒的部分,发现故事的文学性与艺术性,在投射着属于自己的视角的同时,着眼转向下一代的文字天赋。
而最令我动容的,其实是在这一切的背后——氤氲的想象中的画面,冗长而细碎的内心独白,老中青三代女性对于爱的不同的诉求——从主角出发,故事想要讲的,其实还是最为简单的哲学问题:爱是什么。
是无法自抑的想见到对方的冲动,是心碎后迟迟无法释怀的遗憾,还是一种主体性——那些自己感觉到自己是无可替代的时刻——哪怕仅仅是在自己的想象里。
在母亲与外婆的视角里,这个故事让人担忧,却又证明了女孩的写作天分和自我觉醒。
而在女孩的视角里,一切都是纯粹的有关于爱的体验,是关于首次意识到,“我之所以为我”。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觉得一切都太美了。
爱很美,感受到自己是特别的时刻很美,电影很美,讲故事、问问题都很美。
在一百余分钟里,我们一起将太过嘈杂的世界抛弃,沉浸在一个好故事里,这就是电影本来的目的。
而在这样一部没有讨论社会议题(但是绝对是在社会环境之下的)、没有想要构建宏大叙事的电影里,我重新找回了观看电影的纯粹的快乐与幸福感,那就是从故事中看到我,看到我们,看到世界上美好的、未曾触及的、纯真而纯粹的、或是已经被忘记的部分。
短评写不下于是第二篇长评诞生了。
刚看还非常不喜欢,一下子就明白了是纯Fi片,虽然是女主比较客观冷静的Fi自我剖析但我仍不关注角色的敏感细腻情感因为我无法共情。
但确实越看越喜欢,太美丽舒适了,几乎是全女性角色,没有男人的生活,美丽舒适的环境。
喜爱自女主第一次找到老师家上楼梯开始,那里用了非常有趣的爵士,在妈姥姥第一次散步姥姥狂骂妈那里达到了顶峰,因为太认同姥姥的言论,后面还念着诗走出黑暗,虽然我厌恶诗,讨厌虚无缥缈的情感表达,但这里还是太诗意的令人喜欢了。
后面感觉女主对老师的感情虽然我无法共情但也真挚动人,特别是最后出门下楼的楼梯,非常美。
不过仍然不是我的故事,太白了。
除了老师是colored以及教师休息室的穆斯林,感觉其他人都纯白的。
且老师在其中也是作为客体的被凝视的。
且从结局的设计上莫名其妙的感受到了对老师的恶意,因为老师形象不够包容博爱。
对北欧最大的坏刻板印象是白,隐形歧视与排外,感觉这部无法开脱这一点,以及自身作为colored倒是也过了梦想在北欧美好生活的年龄。
又想起女主第一次穿过城市去找老师时,讲了穿过的区,老师住的cbd前的一个区似乎是穆斯林聚居区。
同类人愿意住在一起当然正常而自然,但记得女主有提,这不是我们,我们有区别。
虽然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从北欧人嘴里说出来有点奇怪。
很难评,白人原罪了。
看的时候本想推荐给一个朋友,以为这种恰到好处的克制的Fi可能得到她的喜欢。
但在写这个影评的时候想起她是生活在欧洲的华人,那么她可能会比我更不喜欢(虽然我还挺喜欢?
),因为她大概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看厌了白人之梦。
这么看来这部的受众大概是北欧本地人(或许扩展到欧美人?
)以及对北欧心存幻想的white fever。
不过我样本不够,欢迎旅居/移民北欧(或海外)的豆友来反驳我。
感性的令人会心一笑的电影。
从一个 17 岁女孩朦胧的性觉醒为起点,经历一次想象中的爱情,将爱中的想象转化为文学创作,并通过叙述与自己“和解”。
但或许更有意思的在于这个梦如何进入到母亲和外婆三代一家人的对话当中,那种青春期的春梦,似乎也激发起了母亲和外婆的“梦”,并最终从那个春梦的投射者身上带出了新的视角。
影片的台词相当密集,但并不太同于侯麦洪尚秀之类的电影,影片本身的视点是从“我”出发的,大量第一人称旁白的使用,但在事件的讲述上绕开了那个看起来核心的“爱情故事”,而是先交代了开始,再跳到一年之后,再在不断的对话中对过去进行回溯,这似乎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讲故事的方式,而讲述的本身就足够有力量,倒不如说这是一次审视故事的过程。
但可能这样的处理会有点太文学,太直接的心理描写缺少了电影感,更像是为文本寻找画面了。
不过影片其实轻巧的绕过了那些曾经最高奖作品中的那些宏大的议题,无论是女性、同性、宗教都成为背景的、被调侃的对象,这样的作品被认可似乎也是一种全球政治上的保守倾向复归的结果。
而和心理医生的交流或许也是一种科学建构论与真实的、生动的情绪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一切都需要被“解决”,也无法被解决。
还蛮喜欢这个侯麦式的结尾,人和人偶然相遇,在一次故事讲述完的空虚后,迎接新的故事。
太细腻了,不能理解怎么这么会拍这么会写,每一个情节都和女主狠狠共情…因为觉得记忆永远会模糊,所以想要用文字最精确地描述每一个细节。
在95页文字的processing后,站在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看自己的初恋,发现她和任何人一样原来只是平凡的Piece of shit。
于是故事变成一本书被出版,那些私密的情节突然不再只属于自己所有,于是所有回忆变得陌生,好像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终于意识到,心理医生像其他任何人一样,在倾诉后也仍然无法和自己共情,随后夏天来了,迎来蓝色的天空和晴朗的太阳。
成长就是这样吧,美好的少女心事与暗恋,先是在回忆里反复温习,又成为随身携带的小狐狸优盘,最终可以被丢弃和遗忘,也终于可以和曾经自己憎恨的想象中的情敌坐下来,一起喝一杯咖啡。
喋喋不休的旁白像缱绻的心事,回忆和现实并行,中途看的好疲惫,但是最后还是不断流眼泪。
我也像女主的婆婆一样,在荧幕外感叹年轻真好,被爱真好。
“如果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婆婆每天晚上梦到的一定都是她没有写的诗。
”
2025上海电影节第一部《性梦爱三部曲:梦》,大光明电影院。
从内容、主题说,如不同代际女性在性别问题上的观念变迁,青少年在性与爱上的探索,未成年学生与教师的微妙关系……对我都没构成太多“新”东西。
总体也都是在现代文明开放、政治正确的平衡线上娓娓道来,与我价值观基本吻合。
让我觉得惊喜的新发现,是它的叙事方式——特别鲜明直接地将“文字(写作)叙事”与“影像(电影)叙事”,做了即相互对比、又相互补充的呈现。
两者环环相扣、转换自然、各擅胜场。
高中女生旁边自我心绪感受,千转百回,加之强烈的主体感受,所以,以文字(文学)表达方式为主,更主观、更细腻、更自如。
高中生走过几个不同街区,以文学表达为主,配合代表性影像,提纲挈领地说“这是有信仰的有社区感的街区(老街区)”、“这是资产阶级看重钱的区域(光鲜亮丽新城区)”,影像想要准确表达以上内容,就要花很大力气。
外婆和母亲散步争论,几句话(文字表达)就将一段女性观念发展历史清清楚楚道出。
影像表达部分:那个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冷色”爬梯,在外婆梦里变成了一道神奇的“暖色圣梯”——外婆在人群中挣扎、拥抱、呼吸……主题是表达外婆聊天时说的,想要和人发生关系——但图像更有力量、含义更为丰厚。
高中生旁白说给教师发暧昧信息,配的影像是她和母亲亲昵地坐在床上,母女那种看似亲昵但其实相互有所隐瞒的微妙关系,影像表达更多维。
某种特定超稳定背景下,感情的细腻度、多维度,已经到了相当精细状态。
好不好呢?
取决于你自己当下的精细度状态及未来对精细度的要求。
帮影迷朋友北影节抢这部 🐎一个/day3了咱也是没想到这是第一部自己买票的电影@SHO 果然小语种是我的催眠剂(真的睡绩可查 当然了八部半无法被超越)而且十分密集的台词对话 独白确实是像读一本小说但还是挺喜欢的 母亲和祖母在山林之间的对话 “把flashdance看作是一种罪恶剥夺了我的快乐” 想到身边容易上纲上线上价值的人 不应该把自己的道德观强加在别人身上 可是现实中对亲人往往会有这样的价值观输出并且行为约束(主要是长辈对小辈老师说她关注的只有自己的感受(她作为被幻想的对象被客体化)女主想把这份心情贴身携带 而不是放在云里 记录是一种物品 很诗意 很细腻 挪威的街景和室内设计怎么都这么美 好迷人 让我想起高中时也很喜欢的一个英文老师(戏外与观众的互文:女主妈妈说的 第二次读完她写的以后也有陷入爱河的感觉 从别人的情感照到个人经历)也曾有一个长不见底的备忘录记录关于他说的inspiring的话 各种点点滴滴 觉得青春期懵懂的感情 很强烈 什么都有点像爱情 带着依赖 依恋 却又不可明状 特别是师生 对于这种情窦初开荷尔蒙爆棚的青春期少年们而言象征着智慧 未知 也算是智性恋启蒙了探讨虚构和现实的边界也很有意思,妈妈觉得女主被assault了,被manipulated(想到房思琪 可是多少人被pua不自知 不然就没有那么多被骂恋爱脑的人了,当局者迷,但我一直觉得只要心甘情愿就不是被pua)还有女主谈写作的目的,关于圣母玛利亚把她的秘密藏在心底,她却把它写下来。
他觉得记忆是易变的,但是当时感受如果被写下来,就变得很忠诚。
而一旦被写下,就一定有读者,不管读者是否是自己,在被读的过程中又会被曲解 误解,回忆被重塑,虚构和现实就变得模糊。
还是挺能relate因为我个人也很喜欢记日记以及每天发生的琐事(看了穆赫兰道后觉得这些琐事或者梦境 遐想从时间链条中打碎再重组就会成为像穆赫兰道一样的东西 很神奇~(等我补完睡过去的那一段再补充)
111mins我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拥抱和安慰。
像是无数的羊毛衫一样的触感,从荧幕伸出手来将我包围。
那些记忆中的破碎和失望,孤独和怅惘,都被牢牢接住,被倾听。
久违的如此被真诚的对待和倾诉,让摇摇欲坠的内心再次被滋养温暖。
一切都如同秋冬假日深陷在沙发捧一杯暖茶,从日暮一直到深夜的一次坦诚的交谈。
私密、温暖、动人。
轻盈、自在、透明伶俐。
同样的,中间过半女主的那句「一定要让她读到」伴随她穿过街巷车流,音乐响起,眼泪不自觉落下,好想拥抱那颗想被读到的、被看见、被回馈的心。
喜欢全女班,有一种无需担心被窥探的安全感。
也是某种程度的整个故事成立的基础。
喜欢奶奶和妈妈的两次跋涉,在丛林在通天的楼梯,喜欢祖孙三代的围桌聊天,是年轻的心被成熟的心用理智保护,也像是时间给予生命的馈赠。
喜欢结局的处理,不仅问出了我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心理咨询这么贵?
交谈也如同一个模版套路。
更喜欢的那个遗落物品的隐喻。
也许心理咨询不是为了给个解法,而是让你把一些纠结的事情留下,然后往前走。
不是所有事情都有答案,just leave it alone.留下它,别管它。
享受未来吧。
“迷恋是一种自我滋长的自恋”深情有时候也是汹涌的自恋。
一次次澎湃之后,水流落下,才能看到自己和世界。
〔8/10〕《梦》这个名字太贴合了,梦是一种虚在,是有且仅有我的存在,唯一坚实的是我,我的感受,我的故事;梦醒后很难说清具体发生了什么,残留下的只有体温的余热。
因此当故事被打印成册,被出版成物,如嫲嫲所说,成为“a thing”,故事就固定下来了,“我”失去了关于“我”的再主导权,故事就进入解释系统,成为一则“酷儿叙事”,一本成长手册,一种畅销的共鸣,但,也只是稀松平常的“人人都会经历”的一篇暗恋故事。
我们时常怀疑记忆的不可靠性,从而延伸出叙事的不可靠性(电影这里其实就有4个版本的故事)我们忧心忡忡于一切不确定性——但,何必担忧呢?
那种柔软的触感,无论是不经意“冒犯”的肌肤,还是缠绕恰好三圈的围巾,你不会忘记的,详实的故事可能经不起推敲,但柔软的感受却是最坚固的真实。
PS,这个细节好喜欢,我要过度解读它:女主讨厌贴身的羊毛紧毛衣,但老师却拿出了最宽松柔软的手织毛衣,蓬松如纱,这种身体上的惺惺相惜是经不起遮掩的,呼应着上文:柔软(或者感受)是最坚固的真实。
20250614,上影节,艺海
电影里有一个片段让我挺大触动的:外孙女用旁白说:(奶奶是个诗人)奶奶没有社交,她一辈子都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但文字从来没有真正拥抱过她……也许她从心底深处一直渴望着什么……那也是我的渴望……(👆🏻大意。
印象记不清了)(谁有片源,帮我截图这几帧,我想回顾一下台词细节……感谢🙏🏻)——就这么平平无奇的几句话,却让我大受震撼——因为奶奶渴望、女主的渴望、其实也是你的渴望……我的渴望……这甚至就是你我认识的原因,是我与过往人生中无数个“过客”产生过情感交集的原因……那种渴望……它就好像被编写进身体DNA里的程序——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渴望。
那种渴望是什么?
是拥抱,是肌肤之亲…是亲密关系、是性欲望……是一具赤裸的热烈的紧紧拥抱着你的身体……是一种本能。
奶奶和母亲散步时说,她年轻时也有过很多“床伴”但其实奶奶在和妈妈单独散步聊天时提到说,她年轻时有过很多“床伴”……所以,女主表示“奶奶没有社交”,也可能基于她对奶奶了解的不够全面做出的主观判断。
或者客观现实是,奶奶已经到了因年龄而社交受限的岁数…
我开始幻想她最喜欢我,我们之间开始产生某种特殊的联结;爱人的肌肤和毛衣接触的那片区域让人全身颤抖;我想象别人都比我和她更亲密;现实中是容不下我在床上幻想的这些话的。
对这些心思的描写,对不同街区和人的观察,她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有些纠结有些失落,但她很快的回复和加了很多心心又让人雀跃,永远心软永远无法明确拒绝,想让她知道又想她会不会笑我呢,我与她的房间那么私密 可为什么有时她对我是那么官方?
这部电影的这些描写是那么细腻 脆弱又坦诚,让人想没有经历过女同之爱的人真的能写出这种作品吗?
曾经那么在意的事,原来最后会以爱人说她从未注意过,一本书,一次好像本就不该来的心理咨询,忘在椅子上也没关系的u盘,一个轻飘飘的男友,和认识新朋友结束。
2 父母之爱是走在孩子前面担心 是带有关于女儿消息的纸一定要带走,是为她骄傲又会因为想保护她而退缩,是一定要替她问一句你一定也有点喜欢过她吧,所以这样的爱不自由。
3 三代人关于女权争取的东西是否已经获得 是否继续有必要 还是过于政治正确的讨论也很有趣,虽不连贯,让人感到一种体贴的联结。
我是青春期不到就上街游行的人,我争取了这么久,你竟然喜欢想跳钢管舞的女焊工,我不禁想你们这代人到底缺失了什么?
Johanna,如果没人爱你,你是什么?
妈妈经常在网上聊天,但她见面回来,我感到她的身体没能让人求之不得。
婆婆已经不再期待被人求之不得,午夜梦回,她会梦到未写的书,性,和神。
有一次我问妈妈,为什么我们没有信仰?
妈妈说她信奉爱,民主和言论自由,但婆婆说言论自由不会在临终时握着你的手。
完美的电影。
本来以为董晨是颗老鼠屎会砸了这么多国宝级老戏骨的戏,但真没想到反而董晨是调和老戏骨们深沉到皱纹里级别表演的那颗灵丹妙药!好似一杯意式浓汤,董晨是浓汤上的那一小滩酸奶。太久没见到如此灵动有生命力的男演员了。另外李立群气场绝了,压制性的气场太强悍了!那句“不死必归”还有不经意的那句“我们送它回北京怎么样”直接泪目!李立群女儿也很让我惊喜,演得也不错,他爸演他爷爷完全不出戏,而且她好像梅艳芳啊没人觉得吗?只可惜排片感人,看完我这场我发了推荐观影的朋友圈,同事想去看再搜,已无排片···片方快发力啊,这么好看的电影值得被看到啊,鸽子老鹰、南京这些隐喻,都太太太牛了!祝好吧~
一只信鸽串联起北京四合院与台湾街巷的思念,阿尔茨海默病奶奶念叨的“鸽子回家”,道尽中国人对“根”的执念。适合三代同堂观影,感受血脉相连的温暖。
鸽子回家记
期待
·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里找到了天空🍾
《家的方向》温情细腻,唤醒心底对归处的眷恋 。
色彩是电影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素,色彩的运用汐影片增添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拓展了电影艺术的思想性和情感性。
今天在电影院观看了,鸽子千里归巢很感人。
《家的方向》真的让我很惊喜,超出预期很多,看的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为我强大的祖国感到自豪。董晨的表演超出我的预想,灵动又可爱。要二刷
為什麼票房這麼低呢?是你國人都把錢花去看哪吒了嗎🫵🤣
冲题材也得满分!台湾早日回家!
导演用上帝视角不让你与电影里任何人共情,客观的把故事讲完,通过事件把家国情怀一下子烘托出来!节奏明快,隐喻牛,特效花心思了,插曲唱的真棒。南北两个流派的演技比拼,北京这边三人,儿子竟能接住两位国家一级演员的戏,三人把极其日常的生活片段演的有趣明快,节奏把握的极好,互相没有一句话掉地上。奶奶的老年痴呆演的真的太好,比奚美娟更好(奚还得了影后)。台湾那边,李立群演技一如既往稳准狠,但估计拍这电影的时候李立群还不是抖音带货网红,现在的他绝演不出这电影里的质感。李立群不断在给他女儿留气口让戏,但她演的没那么松弛,很容易顺她爸的节奏失去了年轻人该有的劲。这电影赶紧去拼电影节,李光复最佳男主,奶奶最佳女配,儿子最佳男配或者新人。冲这题材和演技,得奖概率极大。绝对比战狼更能呼吁起家国情怀,就是排片很可惜。
好看是料到了,没想到拍得如此朴素、扎实、流畅。
非常好看 值得推荐 好评 推荐给了朋友也说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