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被贾冰和王皓主演的《奇迹》笑到了,双向穿越的设定,全员喜剧人加盟,让人观影的时候频频发出爆笑,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完成了一场轻松解压的治愈“理疗”,身心大获裨益。
以前总觉得现代人越来越抽象,每个人的精神状态愈发“美丽”,但是看了《奇遇》,让我惊觉在千禧时代生活过的人们也别有一番独特的精神状态。
互联网兴起,时髦的“杀马特”穿搭,录音带里传出振奋精神的音乐......每个人的状态都是昂扬的,甚至有些“过度”兴奋的,不得不夸夸影片里的千禧复古风置景和服化道,让人梦回那个经济上行的摩登时代,相信很多80后和90后的朋友在看电影时都有一种亲切感。
但即便是在那个时代里成长起来的人,人生依旧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难题。
就像故事的主角黄遇奇,不论是青葱少年还是中年大叔,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烦恼。
人在失意落魄时,会陷入自我怀疑:“人生要完蛋了吗”?
近几年出现了不少关于“重启人生”题材的影视剧,《奇遇》以其浓烈的千禧时代风格引发共鸣,又以双向穿越的设定满足观众想看到更多元改写人生的可能,在喜剧外衣的包装下,笑着看完影片的人心里有了一种更为豁达面对人生的心境。
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里,生命不可重来,我们无法回到过去重启人生,但是面对生活的态度和处理繁杂事务的心境,是可以重新整理的。
我们实际缺少的不是重来一次的机会,而是对生命的热血和激情。
摆正心态,重燃热血,才可“逆天改命”。
中年的黄遇奇落魄得让人心疼,职场受排挤,家庭不和谐,看起来人生处处碰壁,人生没有光芒可言。
但是当他和青年黄遇奇灵魂互换后,原来颓废丧气的中年大叔,丧气的状态立马反转,不仅有活力、有激情,而且敢质疑“规则”,敢挑战“权威”,那种只有年少时期才会有的直率和激情,那种眼底再次焕发明亮与清澈,是由内而外散发出“不一样”的气质,果然,拥有一颗年轻的灵魂,才是“不老”的秘诀。
联想到自己,工作了以后班味儿越来越重,在很多消极的时刻幻想人生能重来一次才能解决掉眼前糟糕的事情,看完电影才发觉,原来自己只是在日复一日中失去了对生活探索的热情,慢慢失去活力,变成无聊的大人。
其实我们应该对人生充满激情,对生活抱有期待,才能有“奇遇”人生,最重要的是以何种心境面对生活,摆脱那个日渐麻木的自己,为生命注入新的能量。
开头就吸引我了,看完片子,真的像喝完了一大杯碳酸饮料,又爽口又甘甜!
嘴里还冒出满足的泡泡!
《奇遇》本意是指意外的奇特的相逢,我想这部片子里还有另一层含义吧!
那就是与奇迹相遇,那这怎样做到的呢?
本片设定很新奇!
43岁的黄遇奇在25年才有一场的流星雨的神奇作用下,和18岁的自己撞了个满怀,这一撞可不要紧,两个人的灵魂到对方身体里了!
简而言之,灵魂双穿了!
每个人都不满意彼此的自己,于是开始使劲浑身解数来让自己人生发生转变,但到最后发现,唯有通力合作,才能真正改写人生,不留遗憾。
马多导演的电影开山之作,着实惊艳,每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都不该被辜负!
电影真的是太懂我们年轻人的爽点了!
18岁的黄遇奇在办公室玩“萝卜蹲”游戏,真的是游刃有余啊!
年轻脑子就是好使,无知无畏又怎样,初生牛犊的年龄正是开挂的契机,不但能成为游戏王者,还能开辟“新地图”呐,新游戏和新规则都不在话下啊!
年轻人整顿职场,必须到点下班!
而43岁的黄遇奇用直播思维,不惜装腿伤来巧用电视直播获得更多媒体关注,目的就是帮助父亲老黄一步步将自家铁锅炖生意越来越大,再创辉煌!
中年人的生存智慧和丰富阅历在此刻得到了最大展现,虽然是错位的年龄,但格局打开,还真的能另辟蹊径,带来好的心态,而好的心态不就是成功的开端吗?
电影当然没有止步于此啦!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不算什么,敞开心扉,直面内心真实的想法,重塑那个勇敢,只想跑得再快一点,抓住重要的人,维系好友谊、爱情和亲情,这才是热血的真正含义吧!
特别指出本片的亲情戏份,真是看哭我了,杨皓宇老师饰演的父亲老黄每次出场,都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这么淳朴的,一心为儿子着想的父亲,恰好代表了当下非常流行的“不扫兴的父母”。
他爱自己的孩子,能看到孩子的诸多闪光点,所以他总能鼓励孩子,陪伴孩子,给孩子以力量,这种心态也影响了43岁的黄遇奇,他终于了解了自己和孩子黄梓产生矛盾的症结所在,什么时候改变都不晚,赢得尊重的前提是给予对方同等的尊重,这场“奇遇”,43岁的黄遇奇成长了!
其实一切都没有改变,他一直是那一个敬畏规则,尊重对手,珍视自己人生的人。
所以,不要妥协退让啊!
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啊!
不要成为无趣的事事计较的大人啊!
须知“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与平庸的自己和解,过好自己的日子,掌握生活的节奏,这样已然很好。
剧情挺老套的,喜剧的话也算不上,感觉更像教育片。
不过专转场和一些跨时空剪辑确实挺流畅有有点意思。
结局的反直觉相遇还是挺大胆的,有种莫名的伤感与对命运的思考🤔,总体来看的话评分我不会打很高,因为这部电影🎬更适合面相18岁年龄左右的少年看!
不适合所有人群。
它用写实的手法呈现脱离现实的互换灵魂元素,从笑点到内核传达,都是从现实生活汲取养分并高度提炼,有教育意义
结尾彩蛋,灯没开不要急着走哦
大结局
看《奇遇》之前,我对着购票软件上的“双穿喜剧”标签愣了愣神。
这年头,穿越梗早就被翻拍烂了——不是回到过去买彩票,就是魂穿未来当大佬,近十年来穿越元素早就不那么新鲜,套路熟到能背出下一句台词。
但散场时摸着笑疼的肚子,看着片尾滚动的字幕,突然想起那年在QQ空间爆红的签名:“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原来有些道理,真要等活到故事里的年纪,才懂它藏着多少叹息。
先问个暴露年龄的问题:你还记得自己18岁时最想拥有的东西吗?
《奇遇》里的黄遇奇,18岁时的愿望写满了千禧年的莽撞——想染一头红到晃眼的头发,想在网吧包夜打通关游戏,想让严厉的老爸看看“厚街男孩”也能闯出天地。
而43岁的他,愿望却缩成了生活的褶皱:房贷能少还点,老板别总加班,儿子别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叛逆。
一场流星雨,让这两个黄遇奇撞进了彼此的人生。
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或“跳到未来”,而是18岁的灵魂住进43岁的躯壳,43岁的心事塞进18岁的皮囊。
这种“灵魂×时空”的双向穿越,成年脑的算计对上青春壳的鲜活,每个错位的棱角都擦出既好笑又扎心的火花。
穿越剧总爱给主角开“上帝视角”开大重启爽文人生,但《奇遇》偏不,偏偏要撕碎这种幻想。
43岁的黄遇奇回到1999年,本想靠着“先知”搞点快钱,结果对着彩票站的号码墙发懵——谁能记清二十多年前的中奖数字?
想劝当年的自己“别跟那黑心老板”,却被18岁的热血怼回来:“你懂个屁的梦想!
”后来他学着用成年人的手腕做生意,搞“饥饿营销”、蹭免费宣传,钱没赚多少,倒把当年一起翻墙逃课的兄弟推得越来越远。
原来所谓的“时代红利”,从来填不满人心的窟窿。
而18岁的黄遇奇闯进2024年,活脱脱一部“人类早期驯服现代科技珍贵影像”。
对着手机支付一脸警惕:“这钱看不见摸不着,丢了咋办?
”在会议室里把“内卷”听成“烤肉”,对着老板喊“你这方案还不如我游戏策划”。
最戳人的是他发现43岁的自己居然有房有车时,先是狂喜拍桌,翻到房贷账单后又瞬间蔫了——当年以为“30岁前赚够一百万”是底线,没想到成年人的世界里,一百万只够填生活的坑。
这两个黄遇奇,像在演我们每个人的两面,我对这俩人彻底改观。
贾冰把43岁的隐忍演得入木三分:被老板训话时攥紧又松开的拳头,给父亲交住院费时手抖的细节,还有看到儿子疏远自己时,喉结滚动却没说出的话。
可当他身体里住进18岁的灵魂,突然就敢染着红头发跟领导拍桌子:“下班时间到了,我要去看晚霞!
”那种反差,像看到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自己,突然翻了个身。
王皓的表演更让人惊喜。
他演的18岁少年,在43岁的身体里蹦跶时,连走路都带着没被生活锤过的轻快;可当他开始替“自己”给父亲擦身、给儿子开家长会,眼神里的茫然慢慢变成沉重——原来当年总说“我没事”的老爸,抽屉里藏着一沓病历;原来自己当年讨厌的“唠叨”,如今成了想对儿子说却没机会的话。
电影拍到后半段,笑声渐渐轻了。
43岁的黄遇奇在1999年的教室里,看着当年的自己和兄弟勾肩搭背说“永远不分开”,突然想起现在连对方结婚都没去;18岁的黄遇奇在2024年的医院走廊,数着父亲每年七万的住院费,才懂当年老爸为啥总说“省着点花”。
那些以为“只要重来就能改写”的遗憾,其实不过是每个年纪都躲不开的功课:18岁要学的是“热血不能当饭吃”,43岁要补的是“别让生活磨掉热气”。
结局没有逆袭爽文的套路。
两个黄遇奇回到各自的时空,日子还是老样子——43岁的他依然要加班,但会在周末陪儿子去操场跑步,像18岁时那样追着风笑;18岁的他依然会碰壁,但给家里打电话时,会多说一句“爸,你别太累”。
没有暴富,没有开挂,只是心里某个褶皱被悄悄抚平了。
走出影院时,晚风里飘着隔壁奶茶店的音乐,突然想起18岁写在QQ空间的那句话。
其实哪有什么“归来仍是少年”,成长本来就是把18岁的莽撞,酿成43岁的从容;把43岁的沧桑,调成18岁的热辣。
就像电影里说的:“青春不是年华,是心境。
” 所以啊,别怕生活给你出难题。
18岁的你看不懂43岁的难,43岁的你忘不掉18岁的勇,这场双向奔赴的“奇遇”,不过是让我们开始懂了:所谓人生,快乐是选择
被两位黄遇奇的演技震惊到了!
少年黄遇奇,18岁的身体装着43岁的灵魂,整个人透着一股“少年老成”的沧桑感中年黄遇奇,43岁的身体装着18岁的灵魂,虽然满脸褶子,但少年感十足!
越瞅越可爱!
电影《奇遇》里面有句话很打动我:“青春不是年龄,而是心境”愿你我不管多少岁,都永远活在18岁!!!
与一般通过“穿越”逆天改命的设定不同,《奇遇》一开始就不打算拍成爽剧。
它完全可以采用常规套路:比如让43岁的黄遇奇回到18岁,凭借25年在人海沉浮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改写已然偏航的人生,摆脱事业失败、婚姻不顺、家庭不睦的“中年危机”,重启人生。
但《奇遇》没有这么做,它采用双向穿越的方式——让43岁的黄遇奇和18岁的黄遇奇互换灵魂——通过身体与灵魂的年龄错位制造喜剧笑料,同时探讨不同年龄段应有的正确心态。
18岁的黄遇奇得到了43岁的灵魂,深谙人情世故,深知商业机密。
原先那个只知泡网、一心跑步的懵懂青年,一跃成为壮大家族产业——铁锅炖的创业者。
直播玩法、会员模式、饥饿营销……这些21世纪20年代诞生的商业手段在世纪之交大放异彩,让自家餐饮生意蒸蒸日上。
与此同时,“利益熏心”的他自带压榨员工属性,遭到好友们的唾弃,少年老成的黄遇奇抛出的“金钱才能维系关系”的观点,更是让原本亲密无间、毫无利益纠葛的纯真友情渐行渐远。
43岁的黄遇奇正遭遇着“中年危机”,重获18岁的灵魂后,不仅让他在困顿的职场如虎添翼,也挽救了濒临破碎的婚姻关系和家庭环境:他变得会说情话,讨妻子开心;会理解儿子跑步的野心,携手追逐梦想。
未被社会规训的他,原本是任劳任怨的底层牛马,如今却开始向上司叫板,摇身一变成为整顿职场的领头羊。
然而,现实压力依然如影随形:父亲脑梗住院需要高昂费用,儿子只爱跑步似乎没有前途……原来一切“一切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互换人生,并没有让事情朝着完全顺遂的方向发展,上天在打开一扇窗的同时也关闭了另一扇窗。
由此,18岁黄遇奇懂得了43岁时自己的艰难,43岁的黄遇奇也了解了18岁自己的理想。
这便是“穿越”的意义,当两人重回旧身,43岁的黄遇奇铭记18岁的理想,股子关系不再艰难;18岁的黄遇奇知道未来等待自己的艰辛,开始作出更好的选择,至少不会增加父亲的生活负担。
“错位人生”制造了很好的喜剧效果,给人一种反差萌。
想象中年身体承载少年灵魂,会作出怎样的荒诞行为?
少年躯壳暗藏成年思想,会有哪些乖张的举动?
通过放大不同时段身体与灵魂的矛盾冲突,同时借助不同年代的潮流风向来制造喜剧效果,带来的是轻松愉快又接地气的笑剧体验。
特别是将过去的时间线设置在千禧年之交,杀马特、洗剪吹、非主流……这些元素引发了怀旧风。
通过QQ,两个年龄段的黄遇奇可以相互沟通,这也是电影超越一般穿越剧的地方。
电影结尾,“灵魂交换”的喜剧效果被反转。
面对任爸的收买,43岁的黄遇奇记起自己18岁时的初心,果断拒绝了金钱的诱惑,成功拿下跑步比赛第一名。
18岁的黄遇奇不也如此吗?
面对好友陷害、即将背负巨额财务和刑事责任,天真的他见识了成人世界尔虞我诈的关系,见证了人性的黑暗,这对于他回到18岁时,无疑是一个教训,让他珍惜初心,同时也警惕他人的“恶心”。
电影通过两段“奇遇”人生,重置了“励志”这个主题。
即便人生仍未改变,生活依旧平凡,但努力过何尝不是另一种收获?
关键是要有一种好的心态:18岁的时候懂得感受18岁的美好,43岁再来考虑43岁的困难。
成长为一个普通人又如何?
只要活好当下,“奇迹”总在眼前。
奇遇,这个电影名称在暑期档的一种大片中“其貌不扬”,但又最大限度的概括了这个有趣的故事。
这部以“灵魂互换”为外壳的喜剧,是用奇幻设定解构了人生的普遍困境:中年社畜黄遇奇(贾冰饰)与18岁的自己(王皓饰)灵魂互换,一个带着中年人的世故重返校园,一个顶着少年的热血闯入职场。
而这个设置的巧妙之处,首先是两个人年龄的呼唤,18岁的黄遇奇带着真诚和有些傻气的耿直闯入职场,而43岁的黄遇奇回到学生时代又拥有了不属于自己年龄阶段的成熟和经商头脑。
这种“错位”时常也像我们普通人的想法:年轻时总渴望一夜长大,以为成年意味着自由;而真正步入社会后,又怀念青春的无畏。
电影用夸张的喜剧手法,戳中了这种永恒的“围城心态”——我们永远在羡慕另一种人生,却忽略了当下的珍贵。
其次就是对时间的设置,18岁的黄遇奇正处在2000年,也就是跨进新世纪的千禧年代,这样的标志性时间也非常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18岁的年轻人们喜欢顶着略带杀马特的造型,在新兴的网络上无所顾忌地展示自己,这样的社会环境也总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这也是和我们现在20年有巨大差异的原因。
这个差异化,加剧了两个人在看待时代和社会的差异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用“重来一次就能逆天改命”的鸡汤糊弄观众。
相反,它告诉我们:18岁的黄遇奇即使预知未来,依然拿不到金手指一路顺利;43岁的黄遇奇即便重返青春,也逃不开中年危机的阴影。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失败的,人生固然没有完美的版本,但是他们在各自的错位时空中能够凭借自己不变的勇气和执念完成最后的目标。
《奇遇》的故事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看起来并不过度吸引人的眼球,也没有什么噱头,但它温柔地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正确”的活法,18岁的热血和43岁的沉稳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而没有人能拿到标准答案
电影《奇遇》用“双穿流喜剧”的外壳包裹着对当代人精神状态的细腻观察,它的巧思在于,没有把“灵魂错位”变成简单的戏剧冲突工具,而是借由两个年龄、心境、人生阶段截然不同的角色互换,撕开了现代人在“成长”与“生存”中藏着的矛盾—18岁的迷茫里缺一点笃定,43岁的疲惫中少一些勇气,而错位的灵魂恰恰成了彼此的“心境补丁”。
贾冰演的老黄,演技真绝了。
演43岁的自己时,把被生活和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中年人的无奈、隐忍,那种对现实妥协的劲诠释得特别到位。
当18岁的小黄灵魂住进他身体后,他演出了年轻人面对现代科技的好奇和兴奋,当看到有一万块就觉得自己财富自由了,去染发、喝可乐时那股子开心劲儿,特别真实。
还有他染着红头发去整顿职场,准点下班、怼领导,贾冰那张脸加上他的表演,反差感拉满,电影院里大伙笑得前仰后合。
王皓演的小黄也超出我预期。
模仿中年老黄的小动作、说话语气,那种底层社畜有点世故但又不够圆滑的感觉被他拿捏住了。
小黄穿越到43岁后,对智能手机、共享单车这些新鲜事物的好奇和陌生,一本正经地闹笑话,太有代入感了。
电影可不只是搞笑,背后藏着不少对人生的思考。
老黄回到18岁,本以为能靠未来的经验开挂,改写人生,结果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买彩票记不住号码,股票不敢玩,没房可炒,就算有机会作弊,普通人也很难改变命运。
他拼命搞钱,疏远了朋友,最后发现失去的比得到的多。
小黄到了43岁,体验到了所谓的“自由”,却被现实狠狠打脸。
父亲的养老院费、公司的烂摊子、老同学的算计,让他明白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
他俩通过QQ聊天,互相交流,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年和青春不同阶段的烦恼和困境。
老黄和小黄在这场奇遇里,互相学到了东西。
18岁需要中年的阅历来承担生活的责任,43岁需要18岁的勇气去打破职场的束缚,找回曾经的理想。
电影里还有很多小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对千禧年的回忆,QQ、网吧、杀马特这些元素,一下子把我们拉回那个时代,怀旧感十足。
还有对现实生活的刻画,职场的PUA、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都特别真实。
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思考人生的选择和意义。
它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完美的答案,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烦恼和美好,我们要学会接受和珍惜。
过去的遗憾无法改变,未来充满未知,但只要我们带着勇气和热情去生活,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推荐大家都去看看这部《奇遇》,相信你们也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
当18岁和43岁的自己相遇,会发生什么?
片名已经揭晓,这是一场奇遇,是神奇的相遇,是遇见奇迹的发生。
这是一部轻松搞笑又解压治愈的好电影,既能让你开怀大笑、又能带来人生思考,绝对是近期值得走进电影院观看的好电影。
这部电影可以当做是成年人的解压神器、是献给中年人的疯狂喜剧。
贾冰在两种年龄两种状态之间切换自如,43岁的中年社畜带点丧气又懒散的样子像极了我们身边那些年近半百的中年男子,似乎人生已经可以一眼望到头,于是便已经躺平,对周遭的一切都丧失了进取心和好奇心。
而当18岁的自己穿越而来之后,年轻的会灵活变通的脑子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一下子为原本死气沉沉的生活带来了崭新的昂扬姿态,平静的生活出现了积极向好的变化。
比如,带头准点下班、在游戏里毫不留情地直接怼领导,这些无视领导的威压、轻易就整顿职场的举动,想必在中年社畜们看来是十分解压、很燃很爽的。
当然,穿越后的错位也带来了一些笑点,许多25年前难以想象的东西,在18岁的自己看来一定是非常新奇,在不了解这个时代的情况下非常自然地带出了不少笑点,青少年的莽撞和天真在不同场合得到了印证,在旁人看来有些尴尬或者不明所以的行为,屡次逗得人捧腹大笑。
王皓此次的表演也很棒,外表上带有少年的清爽与朝气,而内心里却住着一个43岁的老灵魂。
他把43岁中年人充满了“老奸巨猾”和人情世故的处事方式表演的很到位,能够让人相信少年的身体里确实有一个有点油腻圆滑的中年人。
无所不用其极地故意博取眼球、借用电视台的平台来宣传自家铁锅炖生意,在店门口与朋友打配合、大搞饥饿营销,都是利用多年后很常见的营销手段来扶持家里的生意,同时也展现出43岁的自己在获得了一些人生阅历之后油腔滑调、心思灵活的一面。
近年来,杨皓宇在多部大银幕作品中都有出色表演,这一次也不例外,将父亲的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
年轻时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付出很多,而直到老了还是惦记孩子、一门心思为了孩子好,坐在轮椅上伸出颤颤巍巍的手,把作为秋游费的“最高大奖”递给贾冰的那一刻,我相信有许多人都红了眼眶,为这样纯真无私的父爱而感动。
电影在轻松搞笑的外壳下面,包裹着严肃现实的内核。
18岁的头脑来到43岁的身体中,最初感受到的是成年后无拘无束的自由,包括“染发自由”“可乐自由”等,可是正如那句名言所说,“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父亲高昂的住院费用、工作上被人扣的黑锅,未经世事的18岁青年也必须要承受这些“自由的代价”。
成年人的世界远没有青少年那样单纯,这里有许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欺骗背叛,享受到成年人的自由、也要面对这些人性的黑暗面,要学会应对这些困难。
另一方面,阅尽千帆的43岁中年在穿越之初就认定了要一门心思搞钱,利用此后多年的丰富阅历来帮助自己家里挣钱,却在这个过程中与曾经很要好的朋友们渐行渐远,直至此时才意识到,金钱也不是万能的,终于寻回了自己的初心。
43岁的他,终于学会了暂时放下眼前的苟且,抬头望向诗和远方,去追寻那些曾经被自己抛弃的珍贵的东西,在身体和心灵两个层面上都回到了18岁。
身为中年社畜的我们或许也应该思考,是否在追逐名利的道路上失去了什么?
如何找回遗失的美好?
暑期档这部电影《奇遇》真的给我笑到打鸣了,本来以为就是部普通的喜剧,没想到看完直接让我魂穿回青少年时期,那些中二又羞耻的回忆全被勾起来了,尤其是电影里角色那头“杀马特”“非主流”发型,简直跟我当年QQ空间里存的照片一模一样!
《奇遇》玩的是“灵魂双穿”的设定,不是简单回到过去或两人交换身体,而是“灵魂×时空双向穿越”——43岁的中年大叔黄遇奇,和18岁的叛逆少年黄遇奇,俩人灵魂互换。
一边是中年大叔顶着少年的身体,在高中老师办公室一本正经地讲“过来人的经验”;另一边是少年魂穿到中年大叔身上,对着啤酒肚和发型崩溃,还得应付中年人的职场pua,这种反差感导致爆笑百出。
贾冰在演中年的黄遇奇时,把那种被生活磨平棱角的疲惫感,还有灵魂互换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演得特真实又好笑。
“活成了他人的配角,自己的反派”,是他在魂穿前的状态。
王皓演的黄遇奇把八零九零那个年代的“非主流”心态形态,都拿捏得特别到位,俩人互演对方年龄阶段状态的时候,你能明显感觉到两个灵魂在不同身体里的“碰撞”,看得人又爽又过瘾,还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重生设定用来制造一种“开挂”的感觉,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但是《奇遇》的开挂带来的是有点深度有点内核。
开挂前的剧本是难以翻盘人生,特别能戳中成年人的痛点。
43岁的黄遇奇,活成了自己当年最讨厌的样子——为了养儿养老,放弃了年轻时的跑步梦想,每天在办公室赔笑脸,对着领导点头哈腰。
而18岁的黄遇奇,正处在对未来充满热血激情又无畏的阶段,这俩人互换灵魂后,才开始真正的重学人生必修课。
中年黄遇奇在少年的身体里,重新跑步,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放下过理想;少年魂魄黄遇奇在中年人的生活里,看到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成年人对生活的妥协。
电影将理想和现实的错位呈现出来,引发观众对人生选择的探讨。
电影里有些台词越品越有道理。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少年觉得43岁是妥协,43岁才懂得18岁的热血无畏有多珍贵。
年轻时总觉得长大是件特酷的事,真到了中年,才开始怀念当年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自己。
看完这部电影发现,自己心态放松了,内心暖暖的,正如电影台词金句一样,只要心态摆对了位置,不论你正处在青少年还是中老年时期,一样可以过好生活。
对人生的热情重新加载,找回自己年轻时的自信是对自己最好的“医美”。
一帮喜人奇妙夜的种子选手,被春晚选手带到了及格线以下!
其实并不好看……而且我不理解40岁的男主明知道任日天是啥人为啥也不提醒一下18岁的自己提防他呢?
登味儿很重,两星全给脱口秀演员
“18岁魂穿43岁身体”与“中年灵魂重返少年”的双线错位,精准刺中两代人的焦虑。18岁在“未来”享受财富自由却直面亲情代价,43岁在“过去”狂赚时代红利却迷失初心。治愈内耗的良药,是让阅历与热血彼此输血。
东北特色喜剧电影 硬咯吱你笑
穿越片还能玩出新花样,有些笑点很搞笑,有很多喜人客串,还有一个王哲和邓帅的名字互换。
恶性催眠
如果能控制在100分钟以内,或许能及格。
纯喜剧。剧情很简单
狠狠get到了青年版黄遇奇的可可爱爱,一改班味儿主打一个让全公司团建玩游戏,简直就是躺平人向往的美好生活
一眼烂片,没想到竟然还可以,三颗星鼓励一下。
还行,穿越得有点淡,皆大欢喜,没亮点也是真的。
138 最好看的部分是片头和片尾
我喜欢抓娃娃的朋友说推荐我来院线看的时候我就不应该上当……大好下午时光……
搞笑部分不错,感人部分就一般吧,及格。
这部电影它在情绪表达上,能给每个人带来特别好的安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部电影有第一层含义,表面上看是穿越时空的设定,40多岁的自己遇见了 18岁的自己。但其实它还有第二层深意,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多重人格患者的自我治愈过程,这一点可能很多观众看完都没能察觉到。简单来说,这部电影特别适合那些仍在挣扎、觉得自己还没达到理想状态的观众。看完既能开怀一笑,笑过之后能得到治愈,治愈之后还能收获希望。我想这就是在暑期档看这样一部给成年人的童话 最大的乐趣吧。
以为偏烂片 实感还不错 打分比我暑期档看的另外几部国产片要高
创意不错,逻辑不行;笑点挺多,尿点也不少;能戳人心,但也就一下;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
中年人的保温杯泡着枸杞,少年的书包里装着辣条,饮食的差异藏着人生阶段的密码当他们尝试对方的生活,才懂彼此的滋味
观感上已经对类似的穿越剧疲惫了,说穿了,就是因为在时空矛盾张力不足的同时,娱乐性也非常欠缺。除此外,影片里的人物形象也是既不完整、也无魅力,很难调动起观看的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