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五年的欧陆
Kontinental '25,二零二五年的欧陆,Continental 25,欧陆慈航2025(港)
导演:拉杜·裘德
主演:埃斯特·通帕,Annamária Biluska,Marius Damian,伊林卡·马诺拉切,瓦娜·马尔达雷,谢尔班·帕夫卢,阿德里安·希塔鲁,加布里埃尔·斯帕休,阿多尼斯·坦察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德语年份:2025
简介:奥尔索利亚是特兰西瓦尼亚主要城市克卢日的一名法警。一天,她必须将一名无家可归的男子从地下室驱逐出去,这一行动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使得奥尔索利亚必须尽力应对随之而来的道德危机。详细 >
【8】第一部拉杜,太有意思了。充斥着大量政治、社会、历史的讽刺笑话,无差别嘲讽任何人。返璞归真的拍摄方式,长镜头下对话后的嘈杂背景音,大量对于城市描绘的空镜全方位的展现了这个时代的2025年的欧陆。(《完美的日子》那段笑死,骂的好。)
社会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立意不错但没讲好故事。也就是说缺少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来讲述一个社会现实问题。视听语言较差,着实无聊。40分钟弃。
不如洪尚秀
iPhone可能是当下最“自然主义”的摄影机,它的算法似乎能将图像调整为人眼对于现实的心理预期:折中的色彩、24毫米的景别(因此不使用Pro型号)、不美化任何东西(即便是美丽的天空和晚霞)、甚至于它的重量之轻加重了图像的不稳定。但如果iPhone是我们轻浮的眼睛,我却感觉到拉杜·裘德不再对嘲讽感兴趣,尽管我们也不再能确认真诚的存在:事物存在,而我发现自己不断在这个不知名的女主角身上回归,她完全诚恳的表演是这台机器的反打镜头(尽管它们的重量可能是相同的)。
真是心态
很好地描绘了欧洲精神:光说不做
其实大部分人多少都在某些时刻体验到这种系统之恶施加在个体良心之上的重压,电影之于日常生活,就如片中homeless的自杀之于日常街景homeless的颓废景象,女主的精神崩溃之于我们无用的恻隐之心,电影只是将这种愧怍感敏感地放大到极致,然后疯狂地不断向各类人重复那个看似自杀却是谋杀的场面以拷问原因,狂热的国家主义者,政客和政府,禅宗,东正教,亲情,这一切都在导演戏谑的讥讽的视角下暴露出各自的苍白无力。但是这一切又怎么会真的有答案呢。战争,难民和homeless这些社会现象只是展示了一个当代欧陆语境下的无解的神义论问题,又有谁能真正为个体生命无辜的受难和消亡负起责任..
随城市漫游进行的人声采样,所有戏谑和揶揄都服务于言下之意,也没有贡献比饭桌上的老男说教更显眼的政治视点
3.5 同样的故事讲多了就乏味了,剧本过渡引申确实很丝滑(裘德现在对影像美学真的没追求了吗,回不去“喝彩”了)
对伪善的一种伪善描述。导演对政治立场表达得很直接也很表面,不过非常符合反感“白左”的观众,一定会觉得打击精准。我倒是觉得必须承认导演描写了人的伪善自私和利己,甚至不需要考虑经济地位和政治立场,只是生而为人的天然劣根。这样看来给个三星。
在香港国际电影节看了这部。在我来香港之前,我就是女主这种悲天悯人追求普世价值理想时常为乌克兰落泪的白左,来了香港以后发现这座城市全是那种身处底层却持极右观点连做爱都不忘宣泄沙文主义情绪的性压抑法西斯废青,于是某种程度上我也右转了,像女主妈妈那样,但即便左我也不会继续白左下去。
+
受影响的人,充满焦虑的影像和对话,减弱戏谑的拉杜·裘德。当他们谈起“欧洲”时,他们在谈论哪一个“欧洲”。意义的生成不再紧要,恍惚地经过那些贫瘠的布景吧。
当开场的恐龙模型“闯入”流浪者的世界,一个神奇而高效的寓言体系被迅速建立,极端倾向下的自律自省的背后或许反而是一双象征着某种濒临崩坏的高压思想道德意识的无形之手操控下的集体歇斯底里或精神症候,iPhone拍摄的自动对焦功能与其说是笨拙的幽默,不如说更像是这种无形之力滑稽、密集、智能而危险的锁定、抓取、破坏和失序,近乎拉杜·裘德一场辛辣犀利而举重若轻的脱口秀或段子集,或许小品,但并不妨碍他又一次通过镜头媒介完成了对糗事一箩筐的当代欧洲人们关乎自身存在的宛如精神生理失调般的丑态与困境的模拟演绎,以及对乐观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坚持。
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如此直白外露,甚至是浅薄的政治宣讲,表达上无非还是在吃老本,嚼了吐,吐了嚼,残羹冷炙也当宝,我说你们欧洲艺术片导演没活儿了就别硬整了吧?一句话就能概括出来的思想搁这儿当小学生作文翻来覆去地写,难道这还不算当下欧洲电影的困境?这次再塞奖就说不过去了吧?主题前置化、语用定型化,连同社会空间也直接变为可被随意支配的立场宣读阵地(大段双人对话的固定长镜头),影片开场二十分钟后(核心事件形同虚设,根本就是个幌子),导演的心思便一览无余了,目的性太强了。拍法和表达,这里里外外全无深度,也毫无技术含量可言。(btw: 片中所有的技术问题都只是技术失误造成的,种种这些技术上的瑕疵首先并不隶属于本片的影像结构,怎么可能成为政治化的表达呢?
#HKIFF# 用很多重复和大量对话堆叠了熟练讲述悲剧过程中的微妙,不乏有的对话挺生硬的…我又无法克制地睡了。其实他前两部我还挺喜欢的但这是啥呀,胡乱对焦也是吹上了
#HKIFF 49th# (好吧我承认我欣赏不来拉杜·裘德的电影,看了三部都没有被特别打动到。)与罗西里尼《欧洲51年》的一次拙劣互文,如果说流浪老人在自杀之前的情节多少还能吸引观众注意的话,那么在其自杀后,叙事便开始走下坡路,同时沦为女主的“个人秀”。而这种“个人秀”是完全基于重提流浪老人自杀情节的,这便使流浪老人自杀情节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台词层面的重演,无新意更无趣味。深焦镜头成为一种消磨观众耐心的存在,结尾的空镜头也成为一种缺乏表意的存在
【8】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从流浪汉到执行法官,从漠视贫穷,到愧疚自责。不断找人告解,然后继续不断怀疑自己。从难民贫穷聊到政治与战争,再从禅意佛教过度性爱。找神父惭愧,最终反过来质问上帝如此残忍。裘德一如既往展示他对罗马尼亚政治与社会的幽默笑话与讽刺,应有尽有地把它关于当下人文关怀与社会道德拍给你。无论电影道德虚假与否,无论相机对焦如何挑动,人物如何费解与跳跃,他把最好的部分对准了2025年的欧陆土地。
拉杜裘德的片子我是真的很难看进去
75Berlinale26 剧本也就那样,反而camera上不敢信是iPhone15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