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狠"变成"哏",曹保平输给了自己366万。
这是《脱缰者也》上映首日的票房数字。
作为曹保平"者也"系列时隔八年的回归之作,这个数字比电影本身更具黑色幽默意味。
4.1%的排片占比、6.1%的上座率,预测最终票房不超过2000万——这位曾经的"影帝收割机",在2025年的暑期档交出了一份让人尴尬的答卷。
更尴尬的是,猫眼专业版预测该片最终票房可能超不过2000万元。
对比《烈日灼心》的3亿票房,曹保平这次的"脱缰",更像是一场预谋已久的自我阉割。
郭麒麟的"少班主困境"与曹保平的算计选择郭麒麟担纲主演,或许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商业算计,也是最致命的创作妥协。
郭麒麟自带的天津腔颇具喜剧感,让马飞的吊儿郎当显得格外真实。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当一个相声演员的"包袱感"压过了角色的真实性,当观众看到的是"德云社少班主"而非"马飞",电影的沉浸感便荡然无存。
更讽刺的是,郭麒麟近年来的"综艺狂魔"形象,让他在大银幕上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郭麒麟表示,自己在剧组时为了保持精力一直规律作息,这有助于减肥。
这种"敬业"的表演,恰恰暴露了他作为演员的稚嫩——真正的好演员,不是靠减肥来塑造角色的。
看看科恩兄弟的《冰血暴》,威廉姆·H·梅西专程飞到纽约,半开玩笑地"威胁"科恩兄弟:"如果不给我杰瑞·朗迪加德这个角色,我就把你们的狗射死。
"这种对角色的渴望和理解,是郭麒麟这种"资源咖"永远无法企及的。
从"黑色"到"哏色"——曹保平的创作滑坡《脱缰者也》反其道而行之,《追凶者也》的荒蛮西部的粗野张狂,《脱缰者也》主角郭麒麟和一众角色的天津方言,地域自带的市井味道,让这部新片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荒诞与喜剧气质。
然而,这种"完全不同"并非创新,而是倒退。
曹保平曾经说过,《烈日灼心》是更严肃、更正向的剧情片。
《追凶者也》不是一个需要特别使劲的故事,只需要写几个生动的人物,写得好看就行。
现在看来,《脱缰者也》连"好看"都做不到了。
故事油腻,奸滑,强制设定为上世纪末天津的荒唐故事,却强尿了一通西部色调:一个笨贼,几个草包,一帮聚众的文身肥膘二流子。
这种不伦不类的风格杂糅,暴露的是创作者的迷失。
对比科恩兄弟的作品,他们的作品紧扣死亡哲学,情节不落俗套,剧情构思缜密,而其表达的主题往往强调命运的某种不确定性。
而曹保平的《脱缰者也》呢?
只剩下了廉价的巧合和尴尬的"哏"。
天津不是明尼苏达,方言救不了烂片《脱缰者也》以天津作为主要叙事空间,全片在天津实地取景拍摄,并采用天津方言对白,将天津人特有的"哏都"幽默融入千禧年代的时代背景。
但方言不是万能药。
科恩兄弟的《冰血暴》同样有浓重的明尼苏达口音,但人家的核心是通过低成本的、小规模的制作和自己的演员公司,他们的电影通常不能与黑色电影、讽刺、黑色幽默和荒谬分开。
曹保平显然误解了黑色幽默的本质。
黑色幽默不是让演员说几句方言俏皮话,不是在煎饼摊旁挥舞砍刀,更不是用天津快板配追车戏,唢呐声里汽车撞得稀烂,生生把生死时速整成坟头蹦迪。
真正的黑色幽默,是对人性荒诞的冷峻观察,是在绝望中发现可笑,在可笑中看见悲凉。
原生家庭的陈词滥调与主题的虚无80万拆迁款的分配展开,这个设定本身就充满了荒诞感。
但荒诞不等于深刻。
曹保平试图探讨原生家庭创伤,但这个主题早在《狗十三》里就已经说尽了。
到了《涉过愤怒的海》,本身原作提供的丰富的阶级内涵和议题却被曹保平弃之不用,似乎回到了《狗十三》的原生家庭议题。
现在《脱缰者也》又来一遍,只是把背景换成了天津,把演员换成了郭麒麟。
这种创作上的原地踏步,暴露的是曹保平创作力的枯竭。
更要命的是,行为动机的欠缺,使人物显得空洞苍白,这最终让电影所谓的幽默变成了尴尬,既无法让人会心一笑,更如坐针毡。
2025暑期档的缩影:华语电影的集体迷失《脱缰者也》的失败,不仅是曹保平个人的滑铁卢,更是2025年华语电影的一个缩影。
国产片在暑期档没有一部达到了预期,今年暑期档的平均发行价较去年下调了5元。
但更低的发行价并没有吸引观众进场。
这背后反映的,是华语电影在创作上的集体迷失。
导演们要么沉迷于空洞的类型片模仿,要么困在自我重复的舒适区,要么像曹保平这样,在妥协中失去了锋芒。
与"父亲"的深度反思,以及对其黑暗性之不可解与传承性的表达,具有如今华语电影中罕见的表达勇气——这是对《涉过愤怒的海》的评价。
可惜,这种勇气在《脱缰者也》里荡然无存。
"者也"系列的终结,还是曹保平的终结?
曹保平凭借《脱缰者也》获得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
这个奖项,或许是对曹保平过去成就的肯定,但绝不是对这部电影的认可。
从《光荣的愤怒》到《烈日灼心》,曹保平曾经是那个敢于在审查边缘游走的导演。
曹保平说:"电影这东西,如果我想拍,每年都能拍一个。
但电影是我真正喜欢的职业,我看中的是作品里究竟有没有能打动我的东西。
"可惜,《脱缰者也》里,我们看不到任何能打动人的东西。
这部电影最大的黑色幽默,或许是它的存在本身——一个曾经锐利的导演,选择用最安全的方式,拍了一部最无聊的电影,然后在暑期档的尾巴悄无声息地上映,像一个笑话。
脱缰的不是野马,是创作者的灵魂回看科恩兄弟,喬爾·科恩和伊桑·科恩是猶太人,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猶太人家庭,他们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文化根基,却能在黑色幽默中触及人性的普遍性。
而曹保平呢?
他想学科恩兄弟,却只学到了皮毛;想讨好市场,却连基本的票房都没有;想保持作者性,却在妥协中失去了自己。
《脱缰者也》,脱缰的不是故事里的人物,而是创作者的灵魂。
当曹保平选择用"哏"代替"狠",用算计代替真诚,用郭麒麟代替真正的演员,这部电影的失败就已经注定。
或许,这就是当下华语电影最大的悲哀——我们有技术,有资本,有市场,唯独没有了创作的勇气和诚意。
最后一个黑色幽默是:这部讲述"脱缰"的电影,恰恰是被各种缰绳死死束缚的产物。
最近去看完曹保平导演的新电影《脱缰者也》,综合感受比较糟糕。
这部电影的故事编排得很没意思,各方面安排得很塑料,有很强的工具滋味。
它不像是一部成熟的电影制作人会炮制出来的作品,在故事层面上看不出太多心思,更多的只是插科打诨和敷衍处理,几乎没有伏笔可言,人物的行为逻辑也多有不合理的诠释。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部很乏味很没意思,以及有点乱来的电影。
具体来说,《脱缰者也》讲述了一段以郭麒麟饰演的男主马飞,想要通过绑架自己外甥的计划,拿到老爸留下并被二姐拿在手里的80万遗产的经过。
它的戏剧性就体现在“脱缰”二字上,即马飞的计划会遭遇各种意外,面临各种事与愿违的状况,然后主人公被各种意外折磨得不像人样,闹出各种笑话,以及引发出种种挣扎和思考,并关联到成长的一整个过程上。
但是,这部电影的一大问题就是“意外”的处理太过塑料了。
比如我能接受马飞女朋友的突然出现,但我不太能接受前一刻还和马飞玩得乐开颜,以及马飞叮嘱过不要动粗的外甥,居然在下一刻就被同伴捆绑起来,而该行为也成为外甥萌生逃跑想法的动力之一。
再然后“逃跑”就成为外甥行为上的必选项,每当有机会他都一定会逃跑,同时每一次逃跑都属于一回意外制造,并借此来进行所谓的剧情推进。
比如给马飞解除被女友围困的状况,比如给马飞女友制造流产迹象的空间等等...制作人似乎没能力去创作一段让外甥在懵然不知中经历一切的滑稽戏,只能早早让他明白一切,让他成为一个方便调用的工具。
类似的塑料式意外还包括张本煜饰演的冷血杀手,他在整部戏都没有融进过主角团的计划安排里,从出现的第一秒钟就是“天降炸弹”的存在,而这种炸弹也被制作人当做“请神容易送神难”来一笔带过而已。
再接着这个炸弹要么就完全透明完全隐身,要么就怒火中烧去进行剧情推动,观众完全看不到循序渐进的合理性安排,这位冷血杀手就这么直愣愣安排在主角团身边,直到最后又被安排成帮主角干掉黑帮大佬,以及制造最后一场绑票戏的存在,工具人的滋味浓烈到溢出银幕。
还有马飞女友以及黑帮的一些行为也是很不够意思。
比如马飞女友居然因为黑帮的一句“马飞没胆量戳仇人眼睛,马飞在说谎”就彻底疯狂,疯到连黑帮都要暂避锋芒,连忙赶离现场并顺带掳走外甥。
这场戏就属于硬扯的工具戏,你让女友在知道真相后痛恨马飞是可以的,但直接安排愤怒爆发会不会有点扯过头?
再怎么说马飞也还击了一手啊,以及再怎么说这位女友也是知道马飞的处境啊,怎么就能突然爆发起来?
还有那群黑帮悍匪究竟要怂到怎样的程度才会带上一名小孩就连忙逃跑?
同时男主他们说闯进洗浴中心就能立即闯进,并随随便便就能将黑帮大佬击杀。
曹保平导演啊,你不会真觉得这是幽默和玩笑吧?
这纯纯就属于随便找个理由来让黑帮散场啊,而且还是特别糊弄特别降智的那种。
再进一步说,这部电影丝毫“脱缰”和“事与愿违”的滋味都带给不了观众,毕竟说到底“事与愿违”的前提得先有“愿”,也即一整个能让观众觉得是缜密和清晰的计划...在此基础上才会具备“违背”的空间,以及制造出足够的滑稽笑料,还有诠释出主人公的命运捉弄啊。
但《脱缰者也》这部电影有什么呢?
答案是只有男主的一个“绑架拿钱”的口号式计划而已,再接着就是一轮挨着一轮的“工具化意外”的插入,全是低水平的敷衍展现,如此满满塑料味的剧情,叫人如何吃得下去呢?
还没还没完,这部电影除了在主人公的计划过程中掺入太多的工具味外,它那非常重要的内核,也即家人之间的羁绊,也是刻画得很不够意思。
整部电影观众能看到的就只是一轮又一轮的吵架,而二姐对马飞的关怀只在剧末用一句“全都是为了让马飞好”来一笔带过。
同时马飞也是几乎没有什么成长改变,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动情关怀家人的癌症治疗,在剧末遭到绑架的时候主动抗击拯救外甥而已---几乎没有一个行为是基于思想蜕变驱动的,全是想要就能要的工具化利用。
包括常远饰演的那位二姐夫也是妥妥的工具人,他那爱跟踪爱偷拍爱调查的癖好完全就是工具化的存在,就纯纯为了让他有机会跟踪马飞女朋友并带家人一同找到仓库而已---制作人完全没能力编造出一段先让他因为癖好而走向不幸,再让他发挥癖好解决困境的反差经过,就纯纯赋予个癖好,然后就直接利用上了。
所以说《脱缰者也》拍得特别敷衍特别没意思,也特别不像曾拍出《烈日灼心》《狗十三》等等佳作的曹保平导演会创作出来的电影就是了。
作为一个天津人,这部电影除了强行加的天津话和天津口头语,我没有看出什么跟天津有特别关系的地方,哦对,还有齐溪嘴里的煎饼果子。
齐溪和大林女友(竟然不是诸葛钢铁)一口塑料的天津话听着特别出戏,真不如摊煎饼果子的大姨。
整个影片最拉跨的是结尾,从大林女友放烟花开始,那烟花我以为国庆阅兵了,一个水果礼盒的烟花竟然放了十分钟。
最后的警察也太不真实了,强行加了天津警察佰佰的梗,屋里都响枪了还在当纠纷处理,是以为丁文元在里面轧脚了么?
总之是一部强行黑色幽默强行以天津话为噱头的不及格的电影。
要不是群友线报优惠力度巨大,我都不知曹保平又有新片上。
感觉是毫无宣传悄无声息就上映了呢。
曹保平的风格没变。
也有被一些黑色幽默的部分笑到。
可这个故事,真的是,太假了。
整体倒也说不上特别难看,但确实不能说好。
只是因为捡了一块表,(不管犯罪证据的嘛?
),就要被关进少管所三年?
这个故事的起因就有点经不起推敲。
而九十年代的普通人用20万买鸽子,还是过于抽象了(就算是为了倒腾繁殖赚钱,这金额也很离谱)。
以及1995年天津的房子拆迁就能到80万吗?
郭麒麟虽然努力,还是显得力不从心,不过这个人物在形象设定上就很欠缺。
前空中小姐死心塌地爱上江湖小混混,为他失去一只眼还要为他生孩子,就郭麒麟的形象,信服力完全不够啊。
小六这个角色就更刻意,为了荒诞而荒诞,毫无逻辑和动机,总体就是两个字虚假。
整部剧最好的演员是齐溪,表演很到位。
郭麒麟和齐溪在《边水往事》里是一对毫无cp感的姐弟恋,怎么看怎么不般配,在这里成真姐弟就顺眼多了。
故事虽然设定在天津城区,然而后半部分的车店,荒野,破庙,燃烧,却又是那么浓郁的西部风味。
从《狗十三》到《涉过愤怒海》再到《脱缰者也》,曹保平是和原生家庭杠上了,却一部不如一部。
一有事就扯原生家庭的痛,其实也挺烦,这世上就你有童年伤痛吗?
童年伤痛了就可以杀人放火不讲理吗?
我还是喜欢曹保平的早期作品,没有那么多刻意。
《烈日灼心》可能也是导演自身再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去年《涉过愤怒的海》就不是那么喜欢,今年还要更进进一步探讨原生家庭的痛,哎,难评。
如果故事本身站不住脚,就算充斥方言喜感和各种噱头,依然流于虚假悬浮。
想起前不久饶晓志的《无名之辈2》,同样想问一句:导演你知道自己拍的是什么嘛?
一句话总结:全剧没一个正常人,全是神经病。
——2025.08.23成都红牌楼万达影城(P.S.万达红牌楼真的是太太太破了,尤其卫生间)
在电影院观看,很高兴有一部天津方言电影,这非常难得。
林雪的天津话很正,很老派,我以前希望他能演一部天津方言电影,别浪费他的特点,现在终于有了。
其他非天津演员的天津话也不错,我作为天津人感觉没有违和感。
电影的取景有不少在天津,我一眼就能看出来。
我在包头的天津人看这部电影,张本煜的此地话一出口我就绷不住了,跟我每天在耳边听到的话一模一样。
而张本煜演的这个角色太炸裂,就是楞子。
不幸中的万幸是这部电影票房太扑了,如果票房爆了,我担心舆论会对它不好。
张本煜的此地话也很有味道。
曹保平导演很喜欢用方言,我知道的就有烈日灼心里王砚辉的昆明话,涉过愤怒的海里黄渤的青岛话。
我真心给曹导一个大大的赞。
这部电影的演员我感觉都挺不错的,但是在剧情上,有一些违和的地方。
我感觉就是有点生硬,比如说张本煜这个角色的加入就很迷。
还有大姐夫谎称得肝癌,最后就为买鸽子,大姐还给放了,张本煜打下来吃了,有黑色幽默吗?
有,但是不丝滑。
感觉就像是,我现在为了推进剧情,所以角色要这样做,没有什么逻辑和动机。
还有一个最后,二姐说我这都是为了小弟好,怕钱给他挥霍了,还给他买了房子,每天都能去水上公园玩耍了。
生硬不?
我一猜这家人就得包饺子,当然不是说不能包饺子,但是包出来的饺子不能硌牙。
还有搞笑的片段,臭豆腐那点还算凑合,其他没什么好笑的。
整部电影给我感觉就像涉过愤怒的海,很多镜头都很像,阴雨的天气,建筑的色调。
还有一些很不错的镜头,景色很漂亮,但是跟电影看不出有什么关联。
还有那个雕像,我第一次知道还有仓颉的像,四眼的,最后砸张本煜,真是很好猜。
总之我感觉,剧本太老套了,而且不热闹,而是乱。
所以特别不受现在市场的欢迎,猫眼预测票房一千九百多万,真是够低了。
电影里有不少俚语,都是天津方言,字幕里有普通话的解释,这挺不容易了,我感觉没有为市场而妥协,是一部真正的方言电影。
电影中还有一些地名,比如郭麒麟的角色变傻了就爱去的水上公园,这个外地人大概不知道,而本地人都知道。
确实用心了,可惜剧本差点。
《脱缰者也》这部电影怎么说呢。
看地出曹保平导演是花了心思的,无论是电影的置景,摄影,还是文本的复杂度看起来都还不错。
导演非常想营造出一种类似《大福普拉斯》那样的荒诞和宿命感,同时还想构建一个《无人区》那样一个黑暗而讽刺的世界。
但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却差强人意。
这部电影跟觉就像一个四不像。
分析起来原因有两个。
一是导演贪多嚼不烂,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
二是今天的电影创作环境就不可能容忍导演心目中理想电影的出现。
首先无论是《大福普拉斯》还是《无人区》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电影,就连黄信尧和宁昊导演之后作品也没有超越自己的前作。
更何况想要两者兼而有之。
因此电影《脱缰这也》就在荒诞的幽默与黑色的肃杀气氛中来回摇摆,相互消解。
举个例子:当杀手小六因打游戏想要勒死猪头肉的时候,马飞和蒙蒙已经和大打出手,又是水壶咋砸头又是胡扇耳光,眼看暴力就要升级,小六马上就要反客为主了。
可一切忽然戛然而止了,接着又开始了天津话的相声桥段。
导演既要又要的心态还导致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时间和精力细细的打磨剧本合理性。
因此你会看到,电影的氛围和质感其实还是不错,但情节却是漏洞百出,完全经不起推敲。
蒙蒙为什么一只带着船厂瞎混,她没有家吗?
她去找杨保全谈判的逻辑是什么?
她明明已经有了流产的迹象为什么还是活蹦乱跳的?
马飞绑架外甥到底是六亲不认的真绑架,还是弟弟和姐姐恶作剧?
小六多位全片唯一真正的恶人为什么直到警察堵门才想起来要钱?
孩子都有生命危险了姐姐为什么还不说出自己的良苦用心?
这些琳琳总总说不清的情节贯穿全片。
另外作为黑色电影,有一个铁律。
那就是故事里的角色不能有好人,也就是说所有要么是小人,要么是恶人,再不济也得是个懦弱人普通人,而在黑色电影里懦弱的普通人一定会成为小人和恶人的猎物,从而死无葬身之地。
但今天的电影的创作环境显然无法容忍这一类作品存在。
实际上就算在当年宁昊导演为了《无人区》也是付出沉重的代价,电影延后上映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导演个人上了总局的黑名单,从此不会得到任何的奖项,尽管这样,电影的结尾还是被迫做了正向的补拍和修改。
而在原版的《无人区》里营造的就是一个人吃人的丛林社会,所有人物都有不同动物的符号对位。
而《脱缰这也》导演显然也想做一个这样的故事。
父亲害儿子坐牢,姐姐霸占了弟弟的家常,弟弟就绑架外甥要挟姐姐,结果弄巧成拙,倒是请来了真正的恶人,以至于自己无法收场,最终导致家庭和自我的毁灭。
单单看这么一个故事框架,是一个相当黑暗的独属于中国的荒诞故事。
但最终呈现的结果不是那么回事,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创作环境导致导演无法让故事一黑到底。
比如说马飞和姐姐马慧本应该是狗咬狗一嘴毛的人物关系,硬生生给写成了春晚小品式的一场用心良苦的爱的误会。
小外甥李嘉文和女友蒙蒙已经她肚子里的孩子,本该是姐弟利益之争的牺牲品,但最后却是一场全家郊游的合家欢结局。
那么这些有没有可能是导演能力不够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导演曾经做到过一黑到底,那就是他2016年的作品《追凶者也》。
那部电影导演就营造了一个黑暗而绝望的世界,张毅饰演的董小凤既穷凶极恶的抢劫杀人犯,同时也是被更大的恶逼的走投无路的可怜人。
而郭麒麟饰演的马飞本应该也是类似的角色,但最终呈现却是一个假流氓真暖男。
有幸参与了《脱缰者也》这部电影的首映礼,这部电影就像在天津卫的烟火胡同里来了一场疯狂的摩托狂飙,全程又惊又喜,笑泪交织。
故事始于99年的天津,落魄不羁的马飞一出场就带着那股天津小混混的痞气与随性,操着一口地道的天津话,句句都透着哏儿劲。
他本想在这熟悉又陌生的家乡寻条出路,却被生活逼到死角,竟荒唐地“绑架”了外甥李嘉文,开启了一段啼笑皆非的“逃亡”。
这场绑架,不是传统犯罪片里的紧张肃杀,而是充满了各种意外和笑料。
曹保平导演这次将黑色幽默玩到了极致,把犯罪元素与喜剧融合得妙趣横生。
马飞讨债时那无奈又搞笑的言辞,像“借钱时你管我叫爹,还钱时我管你叫祖宗”,瞬间就把生活中债务纠纷的无奈与荒诞展现出来。
电影对人性的挖掘也很深刻。
马飞表面玩世不恭,实则内心满是伤痕。
被父亲误会送进少管所的经历,让他对家庭充满怨恨,可心底又渴望亲情。
他和外甥相处的过程,就是一场自我和解的旅程。
小嘉文天真倔强,在和舅舅的碰撞中,逐渐理解了这个看似不靠谱的大人,两人的情感转变自然又动人,从最初的陌生对立,到后来相互依赖,就像两颗孤独的星星在黑暗中找到了彼此的光。
影片中的天津,不只是故事的发生地,更是一个鲜活的角色。
方言、街道、小吃,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天津独特的文化魅力,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热情与包容。
在这片土地上,荒诞的故事里包裹着最真实的生活和最质朴的情感。
《脱缰者也》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生活的荒诞与美好、人性的复杂与温暖。
它让我们明白,生活或许会让我们“脱缰”失控,但在这混乱背后,总有亲情、善良这些美好的东西,像黑暗中的灯塔,引领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找到真实的自己。
一、金钱悬浮罪:90年代80万像“印钞机产物”•数据:1999年天津人均可支配收入8140元(《天津统计年鉴2000》),80万=普通家庭攒98年;水上公园房价3000元/㎡,可买266㎡大平层。
•吐槽:怕不是把“8万”多写个零?
这拆迁款,拆的是天津卫龙王庙吧!
二、逻辑分裂罪:二姐“护弟”=“掐脖子喂饭”•剧情:喊“为你好”却拒给救命钱,马飞被追砍时,她攥80万说“别乱花”。
•吐槽:当代PUA天花板——你饿了?
我锁馒头防你噎;你快死了?
我藏钱防你浪费!
三、天赋诈骗罪:作文一等奖只写“爸爸夹肉”•细节:反复提马飞拿作文奖,却只输出“肉夹给我”,获奖作文、文笔全没影。
•吐槽:90年代作文竞赛黑幕?
怕不是“流水账大师”走错片场!
四、犯罪儿戏罪:绑架案=人质逃跑大赛•对比:现实绑架控人质,马飞绑外甥——人家跳窗、装打电话、跟着黑帮跑,绑匪全程摸鱼。
•吐槽:防绑架教程更新:遇马飞这样的,跑!
他们比你怕被抓!
五、时空错乱罪:90年代用上05年后针灸仪•考证:家用电子针灸仪2005年后普及(《医疗器械年鉴》),90年代只有银针。
•吐槽:道具组拼夕夕买的“复古款”?
二姐面瘫是被未来科技电懵了!
六、工具人罪:全家都是“剧情推进器”•剧情:大姐夫骗钱、外甥逃跑、黑帮炸车,角色无背景,全靠“一句话闪回”糊弄。
•吐槽:这家庭像临时剧组——工具人集合,除了姐弟互撕,全员打酱油!
七、编剧偷懒罪:失忆=解决所有问题•法律:犯罪后失忆不免责,但马飞炸成孩童智商,直接跳过审判。
•吐槽:矛盾解决新方法:吵架?
撞墙失忆;犯事?
撞墙失忆!
八、风格割裂罪:悲剧裹着“恶俗笑点”•分析:用二姐面瘫、马飞狼狈博笑,却建立在家庭创伤上,冲淡悲剧感。
•吐槽:黑色幽默像撒糖黄连——甜是坏的,苦是真的,把悲伤演成小品!
九、逻辑留白罪:80万拆迁款“从天而降”•疑问:拆迁按户口+面积算,老房多大?
为啥二姐独得?
关键信息全没说。
•吐槽:这拆迁款怕不是老房底下有金矿?
建议拍前传《我家拆出印钞机》!
十、深度不足罪:创伤靠“失忆”收尾•主题:想讲原生家庭困局,却让马飞失忆逃避,等于“创伤不用治,忘了就行”。
•吐槽:主题像没写完的作文——开头难,中间乱,结尾“我忘了”,老师给不及格!
碎碎念:本是扎心好题材,却被悬浮数据、儿戏剧情、摆烂结局拖了后腿——像碗好面煮糊了,吃着噎人,想想可惜。
激动7.75/10理性7.5/10综合7.625/10
脱缰者,街溜子也?
脱缰者,你我也!
好于涉过愤怒的海,和追凶者也差了一整个五星凶手!
优点是荒诞的笑点,好玩好笑虽然很刻意(一会儿说)但笑的真的很开心,天津人狂喜属实是,林雪老师好搞笑
但电影的笑料过于运用巧合,巧合的滥用则使电影失去了逻辑,给人一种疏离现实的感觉第三幕导演对叙事结构把控俨然趋于失控。
主线复杂,支线多到离谱。
这些支线彼此间缺乏真正的勾连,导致后期逐渐走向混乱。
剪辑又十分跳跃,让整部电影变成了闹剧
主题更是混乱到了极点,该讨论的原生家庭问题浅尝辄止,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从开片就在铺排的《水浒传》的梗,只停留在造型层面,没能和文本形成其他关联。
倒是结尾很值得玩味,看似马飞已经傻了,其实他是在用无尽的未来来填补自己疼痛的童年,可是,可能是审核的原因吧,结尾很割裂二姐这个角色应该是最不讨喜的了,整体看起来就给人一种特别艮的感觉,人艮如牛,无论如何,就是不给钱,一副贪财的形象,可后面又强行反转,说一切都是她和父亲的计划,很扯很扯
所以整部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好像是对观众审美的一种“脱缰”。
> 天津方言的幽默感也救不了的剧情漏洞,郭麒麟的观众缘也撑不起来的角色苍白,曹保平这次真的“脱缰”了。
《脱缰者也》这部影片,堪称2025年影坛一次令人唏嘘的“翻车”现场。
曹保平导演以往作品中的锋利与深刻,在这部影片中仿佛被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裹住了——外表看起来鼓鼓囊囊,一口咬下去却发现馅料稀疏。
影片讲述郭麒麟饰演的马飞因债务危机,打起了自家80万拆迁款的主意,进而策划了一起“舅舅绑架外甥”的荒诞闹剧。
这个本可深挖家庭矛盾与人性困境的设定,最终却沦为了一场逻辑混乱、动机不明的胡闹。
角色塑造:全员工具人,为剧情服务到失去自我马飞这个角色,仿佛是编剧用脚写出来的——嘴上喊着叛逆,行为却飘忽不定,一会儿不顾一切,一会儿又良心发现,变来变去想一出是一出。
他对原生家庭、成长创伤的探讨浮于口号,根本撑不起心理转变。
其他角色更是一言难尽。
齐溪饰演的二姐口中说为弟弟好,行动上充满控制欲,但剧本没给她足够的空间展现;张本煜饰演的杀手小六尤其生硬,一个人狠话不多的爆炸头杀手突然介入多方角力,没有任何背景交代,纯粹为了给追逃戏加把火;大姐夫用假癌症诊断骗钱买赛鸽,二姐夫跟踪偷拍前妻,这些支线都可以用来丰富故事和人物,结果只是潦草带过。
叙事逻辑:脱缰的野马,失去的方向影片自打马飞开着跑车从学校带走外甥之后,情节便一步步失控。
很多地方连刻意制造巧合都懒得弄,直接把人物降智或涂改性格来往下续。
看到一个多小时,观众忍不住会问:我是谁,我在哪儿,眼前这群人为什么非得走到这一步?
《脱缰者也》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它在商业喜剧的迎合与作者表达的风格之间摇摆不定。
它既想保持曹保平作品一贯的批判性,又想要商业喜剧的热闹效果,结果两头不讨好,成为了一匹“没有方向的野马”。
强行和解:创伤与救赎的廉价处理影片前半段拼命渲染家庭关系的撕裂感,比如马飞对父亲的怨恨、姐妹间的算计,到了结尾却全都毫无理由地荡然无存,所有人毫无征兆地和解了。
之前争得你死我活的拆迁款矛盾,被轻飘飘地解决,仿佛那些激烈冲突从未发生。
这种强行大团圆的操作,让角色遭受的苦难显得毫无意义。
为钱争吵、为私心互相伤害的戏码,最终被一家人亲情浓浓去郊游的气氛抹平,透出一种强烈讽刺感——不是对现实人性的讽刺,而是对剧本偷懒的讽刺。
总结:一次失败的尝试《脱缰者也》证明了即使是有才华的导演,一旦失去了对故事的掌控力,也会生产出不及格的作品。
这部影片既不能让人相信它的故事,又不能让人共鸣它的情感,喜剧包袱抖得再卖力,也只能抖出一堆噪音。
综合评分:5分(不及格)。
建议观众可以选择重温曹保平的《追凶者也》或者《烈日灼心》,而不是在这部“脱缰”的作品上浪费宝贵的两个小时。
除去不明所以的白色与承担叙事阴暗的黑色,善恶交混的他者众生相出色地在废土一样的九十年代光彩夺目,义薄云天和小肚鸡肠确如脱缰之马奔走在时代的夹缝。<3.5>
好可怕的一部电影,持续不断的鬼吼鬼叫与哭泣,所谓地域特色就是层出不穷的脏话,再加上语无伦次的笑点;甚至感觉这个故事都没有很好的讲述,好像发生在另个地方的《边水往事》前几集还没展开的样子。上次看到那么崩溃、又有着很相近设定的电影是《无价之宝》,真的是相互传染。
马飞这个角色有点被低估了,感觉他其实是个超级复杂的长子困局承受者,一边懦弱一边又有点爆发力,看他被姐姐们围攻的时候,不是那种戏剧化的嚎叫,而是快要溃散的那种抖,很真
像一出不好看的漫才,从头到尾都在洗郭麒麟的角色不是坏人,全都是齐溪对他坏……这耀祖只是走背运,其实心是好的……要不是搞个发疯的张本煜,故事都不知道怎么收尾。
曹保平大概想讲一个现代水浒,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最终反杀恶贼的黑色故事。然而马飞的家人背叛不够狠、黑帮追债不够紧,唯一一恶到底的那位又来历不明,这被逼上梁山的戏码也就立不住。现代水浒不仅要合情,还要合法,谈何容易。
疯疯癫癫。#SIFF2025
上影节首映见面会,前90分钟可以打8.5,郭麒麟不出戏,90-110分钟已经收不住了,最后5分钟感觉毁了一切
年度烂片再加一部 妄图复制追凶者也的荒诞犯罪喜剧路线 结果却是一塌糊涂 糟糕的人物展现 混乱的动机逻辑 毫无笑感的段子 并不出色的演员表现 没一个让人满意 还要再带点原生家庭的不幸描写 试图上升高度 却适得其反 更让观众厌恶。好吧 今年见证又一位大导的落幕 对曹保平以后的作品再无期待
像是为了一碟醋包了一盘饺子。天津话倍儿地道,色调很怀旧,末日废土风🌬。[英皇4号厅/真皮座椅/4 males/¥39]
冲着曹保平去的,结果很失望,非常平的一部电影,人物不立体,女性形象尤其立不住,严重怀疑是不是为郭量身订制的…2025.08.23.10:20,勤诚达万达影城,1厅5排4座
【0】烂笑了,与《无名之辈2》烂的难分伯仲。不怕喜剧不好笑,最怕的是沉溺自嗨而不复醒来,而全然不知。以为请德云社太子来坐镇喜剧,高不成低不就能混个天津儿相声电影,却没想到弄成个闹剧。跟片名一样脱缰,完全想属于想到哪出是哪出,玩脱了一样,没逻辑,尬笑话,硬黑色幽默,又“假戏真做”,最后童年创伤来了。全然不顾观众死活,贯彻自己的“津味儿”。假高级,真土鳖。更难以想象这出乱七八糟,毫无艺术追求的闹剧,是A类电影节的最佳导演,更可怕的是曹保平拍的。可怕,真可怕。
统合正面与负面的评价,黑色幽默、复杂框架与后半段明显的断裂,总结起来其实是与片名高度一致的脱缰与失控。怪可惜的。
特点是天津话,除此之外没有啦,张本煜演的挺有压迫感的
不好看
我滴个乖乖,介是在揍嘛呀?!
曹保平已经失去幽默感 而郭麒麟又都是谁在捧
臭豆腐掀翻全场!津式幽默的化学武器——当豆腐渣糊上反派的脸,天津喜剧正式宣告杀疯大银幕。
曹保平的“者也”犯罪喜剧第二部,但同样是黑色幽默,本片和前作《追凶者也》风评差距有些大。郭麒麟表现如常,操着年轻一代已算浓重的天津口音,演着有些京味小市民气质的混子;齐溪则又是一位看似操持一家实则心里没谱的坚强女性;最大惊喜可能是香港老戏骨林雪的天津话,毕竟人家就是老天津人。本片剧情正如片名所讲,一切都犹如脱缰野马一样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但恐怕主创人员也都放飞了自我。幽默却不够黑色,脱缰但不够搞笑,似乎小人物的“愤怒”刻画也不够,最后还是个大团圆结局。也许拍摄过程中主创们都玩得很开心吧。
者也这个系列的黑色幽默是延续的,几处扣子回转压辙又好玩儿又精准,比如那个开枪后的仓颉像佛头。天津话这方言一出口也能立马逗你笑,甚至能展现“精神状态”,这个城市不能是一种土壤吗?原来天津也有如此西部感的世外之地。当争斗掉落市井,小孩儿误入成人的丑恶世界,鸽子飞出窗外又被拔了毛,所以结尾成为一种回归童真的必然,没有消解警示也没有停止释放善意。//25SIFF
很一般,很旧,很雄。唯二亮点是小孩儿和矇矇。矇矇太漂亮了,硬朗大方的美,开车发疯那段我终于爽了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