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最后的告别

最后的告别,The White Cow,The Last Farewell

主演:王耀德,李志刚,温如玉,史迎杰,秦焙媛,孙承浩,雷天荣,石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最后的告别》剧照

《最后的告别》长篇影评

 1 ) 最后的告别|如果你问这种片子到底拍来干嘛?

作为一个戏剧导演,来讨论电影似乎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但是作为一个观众,我想发表看法还是有其正当性的。

这种片子怎么赚钱呢?

这是电影结束之后朋友问我的第一句话。

朋友是我遇到过的极其少的那部分共情能力极强而无比体贴的男性,过去的107分钟,我能感受到他试图理解的努力,以及在漫长而缺乏更多节奏调度的无数个无对白镜头中,跟厅内更多观众一样对抗困意的状态。

所以这种片子到底拍来干嘛?

老实说,这并不是我们会想的问题。

开头的几组镜头长时间的眼睛的特写 牛同期声局部特写 单镜头交代完整环境落在眼睛上的蝇 转场超市 运镜那不是技法,是你能立时感受到的创作者对生活长时间的敏感和觉察是你会立刻点头说,这个导演有sense是有诚意的那种,动了脑子但又绝对不是光动脑子就能找到的那种具有天才的人才能想出的灵性到这里,我已经非常片面地相信,这个导演值得他获得的荣誉这是个下了功夫的导演 有sense那讲故事的能力呢?

有人说松散,但对我来说,这三条线在并行中,每一条线其实都给得很清楚这是一个人思维运行的正常路径我们本来就不会在做白日梦或者回忆时考虑什么逻辑至少,到前30min为止,对我来说,叙事结构很清楚,节奏是舒服的50min开始,你明显期待一些变化的出现,但是没有开始需要动用一些耐心1h,两个人离开;1h40min,又两个人离开但是问题不大,厅里一直静默得所有人默契屏息,即便离开的人都没有显露出什么不耐或者愤怒疑惑,困惑,或者困,都问题不大进去看,看那个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故事,在不同的人眼中#最后的告别#

 2 ) 语言本身会给人带来惰性,画面反倒是更自由的

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马孔多本是个与世隔绝的小镇,相较于吉普赛人的到来,失眠症的入侵似乎才是更大的威胁。

为了抵抗随之而来的失忆,何塞·阿尔卡蒂奥会用墨水给每样东西注明名称,可是标签本身并不能使人记起它的功用,一切仍需详加解释。

可一旦标签文字的意义也被遗忘,靠词语暂时维系的现实终将一去不返。

在张中臣的处女作长片《最后的告别》中,影片的男主角方圆本身就是个先天聋哑人,那个靠词语维系的现实几乎是不存在的,可讽刺的是他始终无法与过去的痛苦记忆作别,并且几乎享受不到言语表达所带来的情绪释放。

可是这些都不算问题,就好像语言本身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透过影片充满想象力的镜头组合,导演无疑是找到了一种描述失语者世界的自由。

饶有趣味的是,导演似乎又不全然信赖画面的叙事潜力,贯穿影片的浅焦摄影似乎暗示着男主方圆所能看到的那个世界本身也是残缺不全的,暗合了他失落一生中与外部世界的隔绝。

撇开男主的先天聋哑身份不讲,寡言少语的现象在艺术片中并不少见,蔡明亮影片中的李康生本身也是个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的失语者。

在《最后的告别》中只有寥寥几句对白,节奏迟缓又滞重,仿佛影片本身就还原了一种与聋哑人交流带来的困难,本质上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

事实上,语言本身是会给人带来惰性的,我们早已习惯了去听别人去说什么,习惯了去看有大段对白的电影,于是一旦别人突然不说话了我们反倒是无所适从的了。

当然,在脱离了台词或说言语的情态下导演本身并不畏惧讲述本身,他反倒提供了更多关于观看的可能性。

我们众所周知的那些“慢电影”导演,其实他们本身也是无法忍受静的本身,却又抵抗盲目运动的诱惑。

诚如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所说,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最终都会抵达小津安二郎的视界,从而领会到电影的本质并非运动,而是运动与静止之间的抉择。

在《最后的告别》开篇其实我便已经感觉到,导演在寻找动与静之间平衡所做的努力,并且是如此的令人难忘。

远处青山中静观一切的观音,水中的波纹,以及之后颇具象征意味的白牛缓慢地走来。

当然,导演肯定不会不知道,在一部充满了意象之美的影片中,如果观众找不到属于他自己的诠释,就很容易迷失在抵触的情绪之中。

但换个角度,《最后的告别》似乎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宽广的角度去臆测埋于其中的潜意识,每个人似乎都能找到他理解的通道。

比如对于我,影片中男主方圆拉马车的梦魇般的画面,很容易联想起贝拉·塔尔影片中人马皆疯的执念以及维克多·斯约斯特罗姆《幽灵马车》一片中的鬼魅气息。

事实上,我们都发现张中臣所描述的乡土世界与印象中的现实主义题材大不相同,甚至与我们认知中的现实世界中人物的情绪感知模式有点背离。

换个通俗的说法,他的影片是不是也缺乏了诸如侯孝贤电影中的人情味和烟火气?

但这不代表,他不关心人物的情感走向、遭遇、交流困境、家庭变故带来的隔绝,只不过他是以一种与众不同的通感手法让情感和事件都融为一种抽离的姿态。

我猜测,这可能与导演本身是个彻头彻尾的现代主义者有关,他似乎畏惧在影片中渗入更多的现实,就会破坏了自己内心的理念世界,于是他只能选择一种他所认可的方式去描述一种乡村现实,并尽可能地摆脱一种穷山恶水的审美。

是抽离的,所以也是现代的。

仔细察看,在浮于乡村表象之下的,其实是导演对于地形与材质本身的迷恋,我倒反而更想看一部由张中臣所拍摄的都市电影了。

 3 ) 《最后的告别》用视听取代直白的语言,却获得了更丰富和多维的感受

昨天看了电影《最后的告别》路演,喜欢。

电影是反情节的,极少的对白,更多是用视听来表达。

语言有时候过于直白,画面和声音能传达更丰富的内容。

导演用直觉又个人主义的表达方式,让人看到在发展的另一个平行空间里,被忽视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故事很简单,如果用传统叙事方式,用明确的情节或者语言去讲,会丧失掉看完全片后感受到的一种无法挣脱的命运感。

故事围绕着聋哑人方圆和他的父亲、爷爷三代人发生的事情来讲,但它没有聚焦于一个问题或现象,而是散射了不同群体人物的内心。

农村家庭的组合与离散,人们相处交流的模式,乡村常见而质朴的风物,童年的记忆,被忽视和损害的人,精神世界与时间的对抗,走不出去的困境,像被(把)人(自己)困(留)在孤岛里。

小时候和长大后的时间与空间用蒙太奇把内容搅拌在一起。

片子整体沉默、反情节,人物的关系连接薄弱。

分镜头像散文,感受风、水、光影、闪电、看到苍蝇蚂蚁这些微小的生物落在生活的各个场景里。

很喜欢用倒影和镜面来实现在一个镜头里转换和变化场景和人物。

它甚至会留下整屏幕的虚焦画面,像发呆回魂前一刻的视物状态。

我们可以在视听里获得每个人独特的感受,它是一种含糊的无法提炼和总结为单一答案的感受。

你主观地关注到哪个人物,就会去思考TA的处境与选择,所以映后有很多不同角度出发的思考和提问,想要得到导演和主演的解答。

主创们有时候在回答问题时,并没有直白讲出答案。

比如导演张中臣,他讲述自己的回忆,父亲的经历,比如主演王耀德,他会耐心细致地把他去聋哑人学校体验的部分事情和他注意到的细节叙述给你听,不带刻意评论性的语言,让我们自己去找到答案。

喜欢的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也许会呼呼大睡(我猜infj会喜欢)。

结束映后交流,会羡慕他们纯粹的创作意图和方式,足够地坚持才能做到花足够的时间去创作,演员们有很长的体验生活的时间去感受再输出。

捕捉到偶来的自然镜头,会觉得是上天看到他们辛苦而给的馈赠。

这样的创作,过程很辛苦,但如果表达就是目的,那他们真的会很快乐的。

排片注定很少,就像故事里只会发出妈(mou)声的聋哑人方圆,就像只会哞叫的白色的牛,主动地探索又被动地束缚在属于他们的孤岛上。

很多人都是。

希望喜欢这类电影的朋友不要错过。

最后的告别 (2021)7.0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张中臣 / 王耀德 李志刚

 4 ) 心愁知多少?此时无声胜有声!

#电影最后的告别#

影片加映后导演和主演访谈,将近三个小时!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刚好是傍晚,大西北的冬天,冷风很强劲,傍晚的橘色天空很美,但是无人欣赏!

就像这部电影一般,排片极少!

一部电影,能带给人思考,就是好的!

比太多太多商业互捧的水剧强太多,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从众的!

好东西不一定会被看见!

我一直在想,在那个随时可能崩塌的家里,方圆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被误诊为聋哑人!

最初的镜头里,他还是婴儿时期,稍微的声响,他都有反应!

也就有了成年后,超市买药的那场戏,路人和母亲的对话,他也是有反应的!

或许,他原本就是健康的,贫穷、误诊、沉默、忽视,不被爱的环境里长大,一切都是寂静的!

(之前同事姐姐的孩子就如此,夫妻两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带孩子,老人农户忙,常年将孙子绑在家里,孩子就失语了,没有语言环境!

)父亲的异类,写诗,在那个环境里,被视为精神病再正常不过!

就像上课的途中,进来的那头牛!

常年的沉默,心愁在诗词里被承载!

被开除,聋哑的儿子,生活唯一的希望,就在乖巧机灵的女儿身上,直到女儿掉井里离开。

他倔强的自己一个人打口棺材,推开了旁人,一个人埋葬了女儿,一把火烧了书稿,那一刻,他的人生也已经结束了!

也或许,他按住儿子的头,试图淹死他的那一瞬间,只是想让他解脱,不要经历他所经受的苦!

母亲,直到最后,才有了正脸,给儿子做了一餐饭,消失在黑夜里!

在这个家里,没有了活着的希望!

即使在当下,有太多的女性,在经受着生儿育女的压迫,不生儿子,就冒着高龄风险一直生下去!

更何况在那个年代,生了聋哑的儿子,似乎也就没有被正视的可能!

直到逃出之后,再婚,也是生了儿子……如果是女儿,又会是什么样的境遇!

夏天是方圆的救赎,只是方圆可能把她当妹妹一般的存在,妹妹的离开,是方圆心里永远的痛!

夏天可能在方圆这里,有了爱情的慰藉,她鼓起勇气,坐上方圆的摩托车,后来却哭了!

她接住了掉落的鸡蛋,却给了方圆完好的;她也在监控里,拿手机告知心意,只是没有电影没有交代,有太多的遐想;她说她不喜欢孩子,也或许,她是被迫嫁人生子、也或许是被拐卖!

大片大片的原野、瓢泼大雨、白牛的凝视、震耳欲聋的白噪音、反复出现的苍蝇、蚂蚁、一片广阔的水域……我们都被带入到好遥远的回忆里,或许是自己的,或许是别人的!

方圆,就像是淤泥里开出的花朵,依然耀眼着,善良温暖地活着。

即使在黑暗里长大,也没有放弃活着,有尊严的活着,自食其力!

他无数次和弟弟的对视,是多苛求妈妈的爱,但都只是远远的看着;他无数次想逃离的家,但始终坚守着,和爷爷相依为命!

他也曾想放弃生命,跳进那口井里,和妹妹团聚,但他没有!

感动于少年差点溺水而亡的夏天,感动于他长大成为真正的人!

全片最温暖的,大抵就是一家人做完农活,姐弟两在牛车上,妈妈双手撑起塑料布,为两个孩子挡雨,哥哥妹妹吃着西瓜,笑嘻嘻的,伴着太阳雨的那个夏天,爸爸妈妈都在的夏天!

人是活在无数个瞬间的,一些美好温暖的瞬间,才能撑起年复一年的琐碎与悲凉!

每一个人都需要爱,也值得被爱!

希望太多人不要居高临下的去审视、批判,就纯粹的看待这部片子本身!

(也或许前期的宣传策划有待商榷,不应该被标签化导演主演的身份因素。

影片本身真的很好!

)希望导演和主演,可能更松弛一些,更大胆一些的和观众交流!

你们已经很伟大了,能拍出来上映,而且获奖,真的很优秀!

希望未来可以看到你们更多的影片,加油!

@熊孩子张中臣 @演员王耀德

最后的告别 (2021)7.0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张中臣 / 王耀德 李志刚

 5 ) 感受

《最后的告别》太喜欢了,仿佛看到了中国版的,乡村版的《燃烧》,十分!

非常推荐大家去看看[合十][合十][合十]这个故事就像是从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人也一样。

也是最勇敢的一集,第一次看完片子这么想去分享,往往看完片子我会睡一觉再去记录分析,这部我却想立刻去说些什么,可能我的家庭就跟片子里的家庭一样,只是没有那么极端和戏剧。

在某个特殊时间点里,我跟片中的耀德老师饰演的男主一样,最大区别就是我长了张嘴,但依旧没有任何改变。

抓知了,河边洗澡,甚至到老家的房子和那口井都很像,在现场分享的时候有个细节忘记说,曾经有次回家过年听说那口井掉进过去人,就也像电影中一样封上了口,在哪之前每年回去,还会跟表弟一起去那口井里去打水。

今天现场甚至还来了片中的爷爷妈妈,饰演小时候的哥哥妹妹和耀德老师,都是真实的人,没有接触过任何专业的训练。

其中在提问妹妹在片场的表演时候,张导分享到,他们都是素人,就让他们直接演就好了。

反而这些没有训练过的表演更能让我通过屏幕感染到,那是一种自主的和片中主题是契合的一种表演。

感谢张中臣导演带来这么好的作品,期待第二部(ps第二部已经拍完了)[色]感谢范团小微姐提供的照片捏

最后的告别 (2021)7.0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张中臣 / 王耀德 李志刚

燃烧 (2018)8.12018 / 韩国 / 剧情 悬疑 犯罪 / 李沧东 / 刘亚仁 史蒂文·元

 6 ) 时间的圈套

听不见/说不出的儿子,对世界的认知产生变形,他眼中的世界,如同镜面/水面/玻璃的反射后形成的影像,也类同一个监控录像中呈现的世界,于同一时间敞露出生活的各个侧面。

线性的时间,作为一种空间的隐喻,是人类语言后的思维产物。

当“我”无法说话,“我”的感知超越了线性时间的限制,可以触达任何时空。

因此“我”可以通灵,“我”眼中的世界呈现出似梦的逻辑:不同身份、年龄的人叠加一起,不同场景、画面任意切换,不受到物理时空的限制。

“我”在看到父亲的通缉布告后,回忆起儿时自己几近被父亲溺亡的恐怖往事,摩托车后视镜里的玩水画面突然浮现,而这一视角在后来的追溯中是父亲当时的视角。

儿子与父亲的视角合一,过去的父亲与当下的自己叠影。

电影结尾,喊出“最后的告别”的洗车女人,此前一直是爱慕窥视的工厂女工,此刻却变成不告而别时的母亲。

戴面具的儿子显然就是童年的自己。

在郊野,工厂女工突然变换为幼年妹妹的脸,在这个女性身上,我投射了家庭温暖的渴求?

父亲需要精准的时间来维系精神世界的稳定:手表时间必须与标准的钟表时间对准。

但钟表时间能说是绝对准确吗?

也许校准手表时间的同时也把准确的时间给调错了。

时间乱序正是他发疯的根源。

上课时间没有孩子来上学,时间错乱了;女儿坠井身亡,对他而言时间停滞了。

时间发生错误,世界陷入混乱,精神世界于是崩溃。

电影说手表丢失导致了父亲杀人,但手表不正是他自己丢进了女儿亡故的井里,这是否意味着他主动放弃作为维系生命之本的精准时间,随同女儿一同消失了。

他的世界不再有能够校准的时间。

全面两孩消息的发布,对父亲无疑是打击,让他忆起痛苦的往事,这曾就是他精神病症的根源。

他再次被卷进时间的圈套,他彻底崩溃了。

 7 ) 沉默中的谦卑与虔诚

这是在西宁三天里唯一不在我的计划表里的片子。

因为同档期的《不老》看得我耐心全无,于是溜出来串场去看了这部,可以说是毫无预期,还错过了开头,结果收获了最大的惊喜。

青绿色的山村,贫瘠的城镇,聋哑保安,落魄疯癫的知识分子,山羊知了和跌落井底的孩子,长镜头长镜头长镜头,拍一会儿树拍一会儿天拍一会儿牛,听起来是无数小成本边缘独立电影中平平无奇的一部,但是这部竟然做出了非常独特的质感。

是一种难得的超脱了粗粝和质朴的高级。

这部的故事丝毫不复杂,豆瓣剧情简介一句话可以说完。

但是全片使用极少的台词,几乎全是靠影像来讲故事。

这显然是和聋哑人主角的设定一致的(想起《金属之声》里的处理,也是让人从直觉感知层面体会另一种人的状态)。

这种方式看似跳跃(大概也并不罕见),但这部里厉害的是,影像的转接非常顺畅,或者说是拿捏得很好,要传达的意味既不太过晦涩也不太过明显刻意,既不会怕你看不懂,又不会刻意要让你看不懂(胡弄玄虚的片子太多了我就不举例子了!

)。

只要沉浸其中,就能毫不费劲地感知到那些无声的画面里所蕴含的情绪,无需任何画外音旁白。

我觉得这样的克制非常尊重观众的智商。

第一次被触动的时候,是已经露出疯癫神态的爸爸抱着残障的孩子走出门外,无需明说便知道是做好了遗弃的准备,夜色里与他对视的山羊发出一声凄厉的咩,简直就是某种基督教献祭羔羊的隐喻。

时间线再三跳跃,来龙去脉的交代都被舍弃,但是你依然能知道家里多了妹妹、妹妹多么可爱受宠甚至是家里的光亮。

妹妹掉进井里的时候发出微弱的一声惊呼,你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但同时又猜测是不是出事了,可是聋哑哥哥怎么听到这声惊呼呢?

导演用了掉在地上的一个静止不动的手电筒光斑进行了提示。

跟着聋哑哥哥跑过去的时候我一边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一边捂住了惊呼的嘴。

这太厉害了。

然后呢,蝉蛹的画面分别出现在这个情节前后(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之前是铺垫事故原因,而这之后是蝉蛹在油锅里炸的画面。

镜头直直地对着那些在油锅里膨胀挣扎的蝉蛹,这一幕是全片最让我震撼的画面。

我第一次发现,蝉蛹的形状多么像一个婴儿啊,被油炸到肚子裂开白色的液体涌出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头皮发麻了。

那完全是一种生命的不可承受。

而再到妈妈突然离开、爸爸在旷野里燃烧起大火,一切的一切过程没有人说话(除了葬礼时妈妈的哭喊),没有人表达,只有沉默和沉默。

那是一种彻底的无力。

(还有监控!

无声的监控!

怎么会有这么妙的设计!

)到了最后已经不想再听任何台词了,只想沉浸在男主角沉默而孤独的神态里。

一次次被戳中,一次次看哭,完全被牵着走。

那种看哭里没有理性分析,只有纯粹的感性的共情。

像这样的细节我可以絮絮叨叨举出一百个,因为这就是这部片子耐心地处理细节的方式。

这种方式获得了我极大的敬意。

并且让我毫无保留地被拽进了导演的那个无力又悲悯的世界。

啊,提到了悲悯,我又想单独说说关于宗教的隐喻了。

羔羊显然是聋哑男主(当他抱着妈妈艰难地发出咩咩的声音叫妈妈的时候这几乎是明喻了),救赎、献祭、替代这样的意味可以有无数的展开,除此之外基督教的隐喻大概还有后面贴在显示器上的十字胶带。

对于这部分我一开始有点怀疑是不是自己过度解读,但后面又出现了巨大的观音大佛,让我觉得不管是否有关基督教、不管是否真的信任何教,导演对宗教可能确实有那种出于未知的敬畏和亲近。

这也让我有很强的代入啊,大概这也是我对宗教的态度。

世上所有大佛的意象都是压迫性的。

虽然这种压迫性是人造的,但是既然人类会造出某种高于人类的存在,就意味着人性中是存在某种高于人性的东西的。

甚至让我觉得,导演的那种耐心、那种对于视听的雕琢,其中有种神圣感在里面,说是神性也不为过。

因为这意味着某种谦卑。

如果你去看那些佛像造像你就会体会到,所有佛像展现出来的神圣与美,都是造像者的谦卑和虔诚的体现。

是的,谦卑!

写了一晚上我终于找到了观影过程中我体会到但无法表达的东西了!

很有意思的是,看的时候我对整个片子不知道任何背景信息,看完之后才知道这是出身保安的导演作品。

但是知道这一点的时候,我就突然理解了它里面强烈的真实性。

就像那些打工诗人的真实性一样。

一种无可替代的诚实与谦卑,永远无法被伪装出来。

好像说得有点多了,我承认我对这部片子的评判有种非理性的热情,但不管怎么说,在看完这部片子整整五天后闭上眼,我还是能体会那里面的风声,那些憋足劲儿的奔跑,那些在油锅里被煎熬却无处可逃的蝉蛹,和那场燃烧的火焰。

无声的力量最为致命。

希望这股劲儿可以在导演未来的作品里继续生猛地存在下去。

 8 ) 很妙的镜头语言

逐渐聒噪的蝉鸣 挂钟的嘀嗒声 苍蝇环绕的声音…导演对声音应用特别好,牵着观众的情绪也推动着影片对于声音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方圆在工厂里走着,类似悬疑片常用的轰鸣声渐起(自从知道方圆是聋哑人我就很担心他听不到声音而被车撞什么的声音越来越响,然后竟然是缓缓划过来的是运作的吊龙(当下就有种被导演玩弄的感觉我最喜欢众多通过镜子、玻璃窗、投射的镜头,方圆总是是摄像机对着的,而其他人则出现在镜子中、玻璃窗中,警察、妈妈、戴面具的小孩……虚实的交替,这些人不过都是方圆的幻境,他无法逃离摆脱的过去之前看片子总是想从豆瓣、从导演、从主创那对一些意像和镜头得到一个标准答案。

今天导演说的一段话很触动我“如果能用文字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他就不会选择用影像来呈现了”,大一的时候放下了自己喜爱的相机,觉得纠结于一个人一个景拍得是否好看纯属浪费时间。

这次,原来镜头也是可以表达可以说话的,代替我们那些不可言状的心绪很佩服导演,儿时的井,工作面对的监控室,牵引电瓶车的绳,父亲反复校准的表…那些出现在他生活中平常不过的事物他都能发掘并运用其中的特质来助于自己电影的表达

 9 ) 感受

《最后的告别》太喜欢了,仿佛看到了中国版的,乡村版的《燃烧》,十分!

非常推荐大家去看看[合十][合十][合十]这个故事就像是从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人也一样。

也是最勇敢的一集,第一次看完片子这么想去分享,往往看完片子我会睡一觉再去记录分析,这部我却想立刻去说些什么,可能我的家庭就跟片子里的家庭一样,只是没有那么极端和戏剧。

在某个特殊时间点里,我跟片中的耀德老师饰演的男主一样,最大区别就是我长了张嘴,但依旧没有任何改变。

抓知了,河边洗澡,甚至到老家的房子和那口井都很像,在现场分享的时候有个细节忘记说,曾经有次回家过年听说那口井掉进过去人,就也像电影中一样封上了口,在哪之前每年回去,还会跟表弟一起去那口井里去打水。

今天现场甚至还来了片中的爷爷妈妈,饰演小时候的哥哥妹妹和耀德老师,都是真实的人,没有接触过任何专业的训练。

其中在提问妹妹在片场的表演时候,张导分享到,他们都是素人,就让他们直接演就好了。

反而这些没有训练过的表演更能让我通过屏幕感染到,那是一种自主的和片中主题是契合的一种表演。

感谢张中臣导演带来这么好的作品,期待第二部(ps第二部已经拍完了)[色]感谢范团小微姐提供的照片捏

最后的告别 (2021)7.0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张中臣 / 王耀德 李志刚

燃烧 (2018)8.12018 / 韩国 / 剧情 悬疑 犯罪 / 李沧东 / 刘亚仁 史蒂文·元

 10 ) 从西宁First青年影展看片谈到《重视电影的文学价值》

7月28至8月1日,到西宁参加今年的第15届First青年影展,只看了20部竞赛长片中的6部电影新作,当时没有及时地在豆瓣上发表意见及打分,为的是等等影展评委的评价结果。

现在影展颁奖典礼过去了,影展最后的评奖结果似乎与我的见解不大相同,对比一下,似乎可以思考一些问题。

我只看了6部竞赛长片,心里对它们的打分是:剧情片《浊水漂流》四颗星、《裙子剪刀布》三颗星、《一个人的葬礼》三颗星、《最后的告别》三颗星;纪录片《孤注》四颗星、《两颗星球》三颗星。

评委会最终把最高荣誉“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同时颁发给了影片《最后的告别》,给了《一个人的葬礼》“一种立场”荣誉;《浊水漂流》获得“特别荣誉”。

这和我的判断不大相同,倒是由每场观众现场投出的1.5万张选票选出的“观众选择荣誉”最佳剧情与记录分别是《浊水漂流》、《孤注》,和我的喜爱相同。

再看看一些高校青年学者自发地在First影展中打出的影片评分表:

你看,他们里面对《浊水漂流》、《孤注》、《一江春水》(此片女主获得评委会给的最佳演员荣誉)也都打出了高分;《最后的告别》和《一个人的葬礼》只得了2.8及1.6的及格和不及格分。

最近一篇《青年导演“死于”豆瓣开分》的文章也颇引人注目。

现在在豆瓣上,《最后的告别》和《一个人的葬礼》的得分是7.0(330人次)和5.8(359人次);《浊水漂流》达到7.8(1043人次)、《孤注》8.2(742人次)。

我没有看过的《一江春水》7.1(491人次),口碑也很不错。

这篇文章指出“豆瓣无罪,而在于我们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 对比这些,我并不是在非议本届First影展的评委们的工作。

我体会他们是在坚持以“提倡青年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探索”为原则的评价主张,这和去年评出的两部极具创新、先锋意识的最佳影片《情诗》豆瓣6.8(785人次)及“一种立场”荣誉的《艺术死了》豆瓣7.1(598人次),一脉相承。

此次观影和评价过程,使我想起了41年前,我们第四代导演刚刚出道时的一段往事,更回忆起当时张骏祥老导演的一次演讲《尊重电影的文学价值》!

那是在1980年初春,文革结束后电影局召开的第一次电影创作会议。

会议上放映了被打倒、停拍电影十年的老一代电影人在1979年拍出的新作:《李四光》(凌子枫)、《归心似箭》(李俊)、《从奴隶到将军》(王炎)、《啊,摇篮》(谢晋)、《二泉映月》(严寄州)、《傲蕾一兰》(汤晓丹)、《吉鸿昌》(齐兴家、李光惠)、《北斗》(周予)等佳作,也放映了第四代青年导演当年刚刚拍出的处女作《苦恼人的笑》(杨延晋)、《生活的颤音》(滕文骥)、《小花》(张铮)、《瞧着一家子》(王好为)等,新老导演们对它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结合作品和当时正流行的理论文章《丢掉戏剧的拐杖》(白景晟)、《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张暖忻、李陀)的艺术大讨论,时任上海电影局局长的张骏祥老导演,在创作会上做了《尊重电影的文学价值》的长篇发言。

张骏祥导演(1910年12月—1996年)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解放前后创作执导过话剧《边城故事》、《万世师表》、电影《还乡日记》、《乘龙快婿》、《翠岗红旗》、《燎原》、《白求恩大夫》等。

他还是一位著作盛丰的电影理论家,专著有《建筑我们的剧场》、《导演术基础》、《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等。

这次的发言后来整理为文章《用电影的手段完成的文学》,在《电影文化》1980第二期上发表。

老导演在发言中对我们青年导演当时正热衷的“长镜头”、“时空自由”、“黑白彩色交错”、“视听意象”等“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实践与理论给予当头一棒:电影语言“无所谓现代化及非现代化”,你们今天迷恋的各种“新”手法,都是过去许多国家的电影导演使用过的。

电影,特别是故事剧情片,应该是剧作内容与电影外在形式的相互有机结合。

电影的剧作技巧则是继承了人类千年的小说、百年的戏剧历史创作积累的经验及手法发展而来,因此电影不仅不应该和“戏剧离婚”,还必须与戏剧、文学永远“结婚”!

这篇发言及后来发表的文章曾引起电影界长期的讨论,当时我们年轻气盛,似乎很不服气,反驳的文章、言论不少, 几年、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实际上早已接受并赞同了张导演的观点;我也在创作和课堂上反复重复着这一观点。

所谓电影的“文学价值”就是指的电影剧作中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提炼”三大核心。

这次西宁First影展获奖的《最后的告别》、《一个人的葬礼》的两位青年导演都在我们北京电影学院学习过,在影像创作上很有才华,富于创造精神及追求魄力!

前者突出的是视觉浅焦点、独特的诗意造型意象;后者刻意使用“狗的视角”,全片无对白、黑白影像;明显地看到他们崇拜的塔尔科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1962)、日本新藤兼人的《裸岛》(1960)等经典电影的影响。

但是,除了精致、出色的影像创造外,两部影片的情节、人物叙述均薄弱、凌乱,主题提炼含糊,严重影响了观众的接受度。

时隔41年,我也想向今天的青年导演们再次呼吁或建议:“尊重电影的文学价值”!

尊重就是要学习、了解文学、剧作的重要性,就是要让创作站在“文学的肩膀上”!

你们看看第三代、四代、五代导演的处女作或代表作,多数都是成功的小说和戏剧改编的,如《芙蓉镇》、《早春二月》、《林家铺子》、《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等;第四、五代代获金鸡奖最佳影片的《城南旧事》、《野山》、《红衣少女》、《人生》、《老井》、《秋菊打官司》等也是小说改编;我自己留得下去的几部作品《湘女萧萧》、《本命年》、《黑骏马》、《香魂女》等也无不是站在沈从文、张承志、刘恒、周大新等作家的肩头攀登;小说改编或原创电影剧本要有好的电影剧作家出力,《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巴山夜雨》、《邻居》、《孙中山》等,均是因为有功力成熟的剧作家做基础。

现在似乎青年导演自编自导是个时尚。

但是,导演们自己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多数导演是没有独立创作剧作的能力的。

”(这是我在导演教学里常说的一句话) 导演的职业造成我们把许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找剧本、拉资金、制片、处理合作关系等等繁杂事务活动之上;而且拍片题材不断变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再聪明、再有才华的导演,也很难像作家或剧作者那样沉静下来,长久地观察、体验、分析生活中的人与事,细致、从容地构思、想象、打磨作品。

所以,建议青年导演们要注意增强自己的文学、剧作素养和技能,要主动依靠小说、戏剧及专业剧作者的力量,使自己的导演创作生涯更加顺畅、长久,少走弯路。

电影的内功与外功都必须具备,只想着自我表达、技艺探索,对情节叙述、人物塑造、主题开掘、类型把控的内功不下功夫,即使可能偶尔获得赞赏、奖项,却很难走向观众及市场。

First近期的一些获奖影片很难成功地走入影院或网络市场的现象,值得研究。

有的青年导演说现在好的作家及小说太少,不像你们八十年代那样繁荣,没得选。

其实,现实可不是这样。

不仅新时期出现的作家们一直在继续创作,如刘震云、余华、贾平凹等最近都有长篇新作问世,中篇小说的新人新作就更多了;至于网络文学中的新作者、新作品更是海量涌现,《琅琊榜》、《庆余年》、《无罪之证》、《隐秘的角落》等成功的网剧就是明证。

而古代、近代、现代中国作家们的著作,如四大名著、明清小说、戏曲;鲁迅、张爱玲、沈从文等等,则更是我们影视导演们永远开掘不完的宝藏。

再说一遍老话,“尊重电影的文学价值”!

拉杂写下的一些感想,仅供拍摄自己的First影视作品的青年导演们参考。

2021-8- 9 北京

《最后的告别》短评

安徽导演

4分钟前
  • 该看看
  • 推荐

毕赣门徒,湿热华北乡村的诗意超现实主义。永远走不准的手表撕裂时间,在恍惚一瞬中回到过去,串联一个家庭两代人先天与后天的多重悲剧。“告别”不断上演,“最后”一刻迎接重逢,情绪高涨时戛然而止,仿佛传来阵阵沉痛的无声回响。导演的视听风格强烈,精简的对白呼应主角的失语,密集吵杂的环境音反衬主角的失聪,大量的固定镜头与浅焦摄影营造隔绝于世的凝滞状态,监控视角在新颖之余同样产生间接观察的疏离感。虽然视听设计有时稍显繁杂,但清晰的执行非常能体现导演对自己作品的把控和规划,把大团圆字幕放在滚动字幕的最后太巧妙了

5分钟前
  • xrlong
  • 推荐

7.5/10非常有想法的视听系统,强有力的轰鸣与浅焦制造一个听说表达受限制的世界,父子平行交叉叙事构建一个家庭的悲痛,剪辑上尤其是前半段的移焦和镜内外蒙太奇时常能惊到我,牛眼匹配剪辑与常在手臂间徘徊的蚂蚁梦回布努埃尔。总体是非常不错的作品

10分钟前
  • Noname(Re
  • 推荐

聋哑人主角,素人演员,全片只有少数几句对白。导演91年的,视听修养极好,用意象、镜头、音效、空间来构建时空和叙事。非常学院派,但不... 展开

15分钟前
  • 豆友tkp-pXsB_k
  • 还行

视角好,画面好,剧本不行。

16分钟前
  • 准备爆破
  • 较差

很棒的电影,很励志的导演,实打实的中式梦核,像毕赣拍了一部盗梦空间。

19分钟前
  • 人间烟火
  • 推荐

贾樟柯在《风流一代》上映的时候打出的宣传语是“中式梦核”,而这一部才是真正的中式梦核。

22分钟前
  • 邢育森
  • 还行

前面标准北电新导演大闷片,不过到后段导演有点东西

27分钟前
  • Noel
  • 还行

多少有些故弄玄虚了

32分钟前
  • 滋滋
  • 较差

亟需标明有婴儿哭喊等容易引起极大心理不适的情节

33分钟前
  • 一泄天光
  • 较差

整体完整,克制,导演对视听的把控,摄影、表演、和声音音乐统一,未来可期!青年导演关注边缘人,个体生命体验难能可贵!是一部真诚之作!

36分钟前
  • 阿诺
  • 力荐

影像的拼凑和符号的堆叠,无法浸入。

38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父亲不是去追井里的女儿,是去追他的表。人人都不想要过去,就总有人会成为过去的代价。三个时间段来回穿插,短场景,急转场,景深变焦结合声音变化和镜面摄影,一段我们人人都参与了的时代下的惨淡人生。视听叙事佳。

39分钟前
  • 正在
  • 推荐

人生岂止是苦难,简直就是一部恐怖片!因为聋哑无声,电影纯靠着视听来讲故事,人眼牛眼、人声羊叫、知了时钟,质感出色而且极其厚重,叙事转换和蒙太奇运用太棒了,既不突兀也不隐晦,都能看明白时空上的变化与衔接。监控视频更是把无声画面唱出了悲悯。白化牛记忆深刻。今年的电影似乎都会在某些点上撞车,妹妹没了、车拉车、甚至新人导演从其他行业跨过来也是都是遇到二次以上了。虽然对中国电影前途有些未卜,但还是有希望的………

41分钟前
  • 残花
  • 推荐

作为工科生,每次看到意外事故的统计数据,我都会在心里默算一遍其发生的概率。即使这个概率很小,我仍然会产生掉进这个概率中的恐惧,更何况对家庭对个体来说只有一和零的区别。影片中的家庭悲剧,当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放在十几亿人口中,就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了。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部意识流电影,我却只想到冷冰冰的数据,也许,这就是从意识到思维的过程?

43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弱情节化的意识流非线性叙事,大量运用近景、特写与定格聚焦的镜头语言。监控画面、长镜头与各类蒙太奇的娴熟运用,虽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却自成意义体系。童年噩梦与时刻处于监视和铁栏之中的隐喻,既讲述隐秘家族记忆,又暗示导演的“逆行人生”。更耐人寻味的,是父亲在村小里讲授的两篇课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朱自清的《背影》,其“理想在别处”与向往和谐父子关系的意义指向,具备影片主线叙事与核心意象表达的双重功能。最喜欢男女主人公隔着监控屏幕的对望——再弱小与“卑微”的生命,也能相互助力与温暖。

45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推荐

不喜欢这种情节又乱又碎,节奏还特慢的电影。聋哑人和工厂女孩的联结也很弱,落魄的男文青拍电影的时候真的很喜欢营造“虽然我又穷又苦世人都无法理解我,但总会有个善良漂亮的女人愿意靠近我读懂我陪伴我”,太典太男了。

47分钟前
  • 林树树🎄
  • 较差

我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这些年唯一一部与我而言不知所云的影片。

51分钟前
  • Amy
  • 较差

一个平常之家/不幸之家的家族史诗。于无声处,家人相聚欢,分崩离析苦,童年亲历,灵魂追溯记忆长河旁观,幸福与不幸,都好真切

52分钟前
  • 光影一路同行
  • 推荐

“河边的错误”//野生的、暴力的、不为人知的、暗流涌动的中国农村//中国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安安静静坐下来一家人吃饭//固定机位下用风、火、水等调度画面//对聋哑人(失语者)来说,光在“黑暗”的中国乡村如此重要。

56分钟前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