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0名大学生参演、之前引发网友关注的抗日战争电影《大突围》今天正式上映了!
国产电影中比较稀缺的聚焦抗大的一部战争电影!
电影《大突围》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抗大一分校)的17岁新学员苏凡(敖子逸 饰)为视角,讲述了抗大一分校师生面对日寇的“铁壁合围”,齐心协力从临沂大青山奋勇突围的故事。
抗大一分校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所属12所分校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行军转移和参加战斗最多的一个分校。
这所分校在山东培养了军、政、地干部9840名。
培养地方干部共2000人。
参加抗大学习后来成为元帅的7人,大将10人,上将29人,中将105人,少将366人。
所以《大突围》影片中所描绘的抗大青年学生,都是日后的栋梁之材!
电影《大突围》由任天野、敖子逸、艾米领衔主演,王劲松、袁姗姗、黄小蕾 、刘威、吴军、来喜等特别出演,阵容较强。
《大突围》的男一号,22岁的敖子逸,曾在首映礼现场,分享自己拍摄时印象最深刻的戏,一名临产孕妇在战场上生孩子的那一幕,一边是炮火连天,一边是新生儿的诞生,一边是抗击敌人冲破黑暗,一边是新希望的诞生!
《大突围》将制作成本都用在了战争场面的制作还原上,为了保障影片的品质,剧组搭建了37个大型实景,制作道具超过10万件,而且都是根据实物一比一复刻的。
在演员方面,该片没有用一个流量明星,除了00后的两名年轻演员敖子逸和艾米外,都是演技过硬的老戏骨和实力派演员参演。
王劲松,在影片中饰演抗大校长周纯全。
王劲松的演技大家都知道有多牛,塑造任何角色,都能够入木三分。
老戏骨刘威,在影片中饰演老村长,他带领群众们,自发拆下自家的门板,带上家里的棉被,将棉被浸湿,用棉被和门板作抵挡子弹的盾牌,配合战士们掩护抗大学生们转移。
战士们在前方冲锋陷阵,老百姓挡在这些学生娃们前面,为他们形成了一堵人墙!
有人可能要说了,浸湿的棉被和门板,根本挡不住子弹的袭击。
但是当时的抗战条件有多艰苦啊,这就是沂蒙山区的百姓们,能够想到、能够拿出的最好“武器”和“盾牌”了!
要知道,沂蒙山区的老百姓,那个年代生活有多苦,一床棉被,可能就是家里仅有的一床被子,一扇木头门板,那都属于家里的贵重物品。
可是在抗日打鬼子这个大事情上,沂蒙老乡们都深明大义,从来没有犹豫过!
在电影《大突围》拍摄期间,该影片就因为“大学生含量过高”而在网上火了一把,还诞生了很多段子和热搜词条,比如,“大学生当群演之将导演逼疯”、“大学生整顿内娱”等等。
因为,该片中用到的大学生群演,多达26037名!
这可能是国产电影中,大学生群演最多的一部电影了!
一开始,大学生们听说他们可以去参演打小鬼子的电影,而且还包吃住,还每天给80块酬劳,都兴高采烈、争先恐后地纷纷报名,一起乘坐大巴车前往拍摄地,一车人全是一个学校甚至一个班的同学,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要出去搞团建或者集体旅游。
到了拍摄地点,排队化妆、领衣服、吃盒饭,大学生们井然有序。
但是到了拍摄战场戏的环节,就热闹了。
大学生们第一次见到这种战争爆炸场面,都充满了新鲜感和兴奋感,纷纷大呼小叫,兴奋异常,将本该严肃的战争场面,愣是演成了闹哄哄的真人CS大战。
这直接把导演都给搞崩溃了N次。
据当过群演的临沂大学和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分享,一开始的时候,基本上每场戏都要NG个5、6遍才能过。
不过大学生们毕竟是有理想有知识的一个年轻群体,在新鲜感过后,他们开始沉下心来,听导演讲解剧情,慢慢体会自己的角色,以及整场戏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所以我们在电影正片里,不会看到拍摄花絮中的,大学生群演呲着大白牙傻笑的任何一个镜头。
《大突围》于今天(11月29日)正式上映。
凡是去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没有不流泪的,甚至有很多女性观众,是边看边哭,从头哭到尾的。
因为该片真的拍得很悲壮、很感人!
看过的观众,很多人都给该片打出了高分评价,认为《大突围》的切入点比较新颖,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画卷,看完之后让人的心灵接受了一场战争的洗礼。
虽然称不上是大制作的战争电影,但是该片选择了“大青山突围战”这样一个比较小的历史视角,展现出了那个年代的年轻战士和抗大学生,对于理想与信仰的坚持,以及抗大学生们在战争中的成长与蜕变。
风华正茂的当代大学生们,演那个年代的抗大学生,正合适!
影片的最后,伴随着一首动听感人的片尾曲,字幕上是超长的演职人员,包括2.6万名大学生群演的名字,他们一一在观众们面前闪过,令看完正片故事的观众,依然沉浸在这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中,不愿意离开。
(文/第一滴露珠)
短评里那么多都是刷屏的吗,真的是无语。
尬的一批,没有任何有效火力抵抗,就是日军单方面碾压,然后及其了所有尬的元素,也不知道日军为什么一定要剿灭一群学生,然后就是他追,他逃,逃亡过程中还,女生大姨妈来了,还特么在炮火中生孩子,尴尬死了,真是服了,严重怀疑短评都是请人刷的。
群演太多了,大家都玩尬的,服了。
《大突围》历时六年从立项到制作完成,吸引了26000余名大学生参与到影片的创作中,这种参与感让青年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 综上所述,电影《大突围》的确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它不仅让观众了解了那段残酷的战争历史,还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影片不仅是一部讲述沂蒙人民抗击外敌的电影,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激荡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它传递了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向新时代的青年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影片一开始,我就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硝烟扑面而来。
导演非常会叙事布景,许多镜头拍得特别美,很好体现了年代背景,镜头语言将这部影片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光暗的对比象征着死亡与新生。
此外,影片末尾还有长达两首歌的大学生群演名单,这是让我没想到的。
这更加展现了青年的力量。
yysy一股偶像剧的味道,看着就很尬。
先不论演技怎么样,从头到尾全是炮火的轰炸声看的又无聊又睡不着。
从头到尾都不知道谁是谁就领了盒饭,更不论主角从头到尾就不知道干了什么,一点反抗都没有,剧情全是割裂感。
最后,起码我是希望看到一部能够以家国情怀震撼到我的片而不是这种。
多的一星给群演,确实辛苦。
说实话,在看之前没报什么希望,尤其看到宣传是有XX大学生参演后,更不报希望了,哪家好人这么宣传自己 啊哈哈哈哈,但看了之后觉得还不错。
影片做得还不错的就是对女性角色的着墨较多,甚至关注了生理期、生孩子这些99.9%的抗战/男性角色偏多的影片不会关注的细节。
但其实,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应该是很困扰的。
当然槽点也很多。
比如最开始苏凡和贵叔的互动剧情,我明白是想突出一个娇养少爷的变化,但真的太啰嗦了。
比如在日军轰炸开始后,莫名其妙出现了一队女生被虐杀……在过河的时候说生理期不能下水,我感谢你尊重女性生理期,但在生命面前这还重要吗,不是跑得越快越好?
教官的老婆本来就是家里人死光了来找丈夫的,结果还让人去村里……最后教官的死也让人觉得唏嘘和不值。
比如生孩子那一段也很突兀,虽然是一个新生也能理解,但为了接生死去那么的人,并且最后这个孩子也还是没活下来。
比如在打这么凶猛的时候,村民还能突然完好地窜出来。
整个影片一开始就在强调这个抗大都是优秀的聪明的各地学子,既然有这样的生源那不应该配很好的老师嘛?
但从这次大逃亡来看,整个就是顾头不顾尾没有一个很好地决策,那能教给学生什么东西。
是的,整个影片与其说是“大突围”不如说是"大逃亡“。
独特视角与人物塑造 电影以抗大一分校17岁新学员苏凡的视角展开,通过他的经历展现大青山突围战,让观众看到青年学生在战火中的成长与担当,这种以学生为主视角的战争片较为新颖. 苏凡等人物形象鲜明,从初出茅庐到历经磨练后的坚毅,其转变真实而动人,众多配角也各有特点,共同构成生动的群像图,展现了在战争面前,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奋斗. 表演与群演亮点 主演敖子逸、任天野、王劲松等实力派演员凭借精湛演技,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而2.6万名大学生群演的参与更是别具意义,他们虽未经过专业训练,但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其本色出演为影片增添了真实感,也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和传承者.主题与教育意义 《大突围》是一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佳作,它展现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以及抗大师生坚定信念、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让观众铭记历史,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不过,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情节演绎略显平面,某些角色转变突兀,部分观众希望有更深入的背景铺陈以使故事线更加紧密.
我觉得相比于成熟深刻的战争电影,这种大学生参演的内容纯真直白的电影能更好的呈现最纯粹的抗日精神。
电影情节围绕逃亡大学师生展开,面对日军的围堵,他们展现了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让大学生当群演更是在戏内戏外突出了这一主题。
虽然很多人批评剧情比较仓促,但是要知道电影的主要刻画的任务本身就是青春少年少女在战争中的形象,与我们在其他影视作品中的那些久经沙场的抗日战士来说,他们的反抗和斗争本身就是不够成熟的,在角色塑造方面,大突围还着重展现了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值得肯定。
不同于传统抗战片的宏大叙事,《大突围》将镜头对准了一群17岁的抗大学员,以他们的成长与蜕变为主线,讲述了青春在战火中的淬炼。
我觉得这种方式更好。
相比于一般的红色电影而言,这部电影是有很大的创新的,他从学生的视角展开,整体氛围会更加轻松一些,同时在突围的过程中,也能看到学生们的成长,以及学生们即使害怕也积极抗战的决心,同时主角和日本留学时的同学也设计的非常巧妙,他们即是敌人又是朋友,最终是由主角的同学把他打死,电影的投资相对较小,却也有着非常宏大的画面。
这是一部试图通过热血青春与历史悲壮交织的抗战题材电影。
它讲述了1941年大青山突围战中一群来自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的年轻学员们,如何在突如其来的日军围剿下,经历生死考验,成长为真正的战士的故事。
电影通过苏凡这一年轻学员的视角勾画了一群怀揣理想的少男少女,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逐渐成长为战士的过程。
刚开始,所有人都是满怀理想的年轻人,带着一些书生气、理想化的梦,但日军的铁壁围剿让他们瞬间被逼入绝境。
在这些时刻,电影的情感张力似乎达到了高峰,少年们从懵懂无知到扛枪上战场,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从恐惧到坚定的转变。
然而虽说电影充满了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色彩,场面也确实气势磅礴,然而细看之下,这部影片在情感的渲染与人物的塑造上不够细腻,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过程似乎过于简单。
影片虽然在表面上呈现了鲜血与死亡的压力,但人物的情感波动和成长轨迹却显得有些单一与仓促。
比如,苏凡从一名毫无实战经验的学员,迅速变成了在生死线上做出决定的战士,这种成长似乎太快了。
当然这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大家都不得不快速转变来残忍面对战场。
另外苏凡和肖雯二人之间的情感也过于敷衍,铺垫略显薄弱。
还有就是这群学员们在战斗中的反应缺乏细腻的描写。
他们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每个人似乎都能迅速作出果断的决策,仿佛生死都能瞬间化为力量源泉。
这样的描写虽然在视觉上让人震撼,但缺少了人性层面的细腻与真实,难免让观众产生一种情感上的距离感。
总的来说,尽管《大突围》在视觉和动作上的表现足够震撼,但它并没有突破抗战题材电影常有的局限。
影片通过对年轻学员成长过程的刻画,展现了在血与火中的理想主义,但这种成长却显得有些仓促,人物形象也缺乏深度。
在情感上,电影呈现的更多是表面的热血,而缺乏内心世界的细腻和复杂。
电影让人们了解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940年一月沂蒙山区的大突围,真的太感人了!
怀孕的孕妇,在战场生孩子,大家全力以赴接生。
结果刚生完产妇死了,大家咬破自己的手指头给婴儿喝血止饿。
男同志救了女同志,女同志说如果你愿意我就嫁给你。
以及敲锣打鼓吸引敌军注意力,多么朴实的情节!
真的是...满满的感动。
存报国之心,负中华之志。
电影还有黄小蕾王劲松出演,老戏骨演技很可。
情节很无聊啊……国内观众果然对韩剧日剧很宽容……也不管具体的剧本如何,总体还行就有滤镜啦。
朴赞郁的作品越来越温和了,暴力美学逐渐演变为黑色幽默,每当主角掏出手枪、电锯等武器,总会有意外情况打断暴力的行使,这种刻意的设计反复出现,是创作者的自我调侃与自反,也让熟悉的影迷会心一笑。文本对于朴赞郁似乎愈发不重要,一切服务于怪诞的风格与炫技式的镜头语言,但即便如此,其社会批判与讽刺的水准依然在线,放在当今东亚社会的大环境下,更是极其应景(@Emu Cinema)
去掉一星是因为朋友提到了依旧存在女性处于低位和需要通过某种特定手段才能达到目的stereotype。懂得都懂。
#82威尼斯# 是最好的一档朴赞郁,中年失业造纸男选择干掉择业竞争对手的荒诞故事及其背后的社达隐喻,移植到当前东亚语境下显得不能更合理了。黑色幽默的荒诞调性从头延续至尾,外国人看了发笑,我们看了更多一层心酸与代入感,结尾大概会让所有人心有戚戚。李秉宪和几个男配的发挥都很稳定,与老婆孙艺珍的关系渐变让人有点想起毒师。视听层面,借助多样屏幕媒介进行叠化转场的手段,较《分手的决心》更上一层楼,很丝滑、很当下。
韩国人在恐怖喜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同样是讲家庭关系与经济困境,真是比《寄生虫》好太多了,对于议题的讨论更复杂深入(但还有继续深挖的潜力)而非简单二元对立,黑色喜剧的效果也非常好,但感觉这次朴赞郁居然有些过于收敛了
#百老汇电影中心#工作得失牵动着幸福,龋齿恶化刺激着神经。失业是灾难,失业的人将枪口对准同胞远比灾难要更加令人恐惧。大提琴一拉,巴洛克风格配乐一响,再次进入朴赞郁的世界,调度和音效在影院里观看真的是视听享受。不是我心中最好的朴赞郁,但是是我认为最成熟的朴赞郁。从《分手的决心》到《无可奈何》,极度黑暗和肆意炫技有所收敛,是更加克制但有力的表达。
整体瑕不掩瑜,朴赞郁在这部里把个人风格发挥到了极致,还借孙艺珍和车胜元的嘴两次直球说李秉宪好帅,也是有点太爱了。刚好开幕式露天放映李秉宪就坐在我斜前方,片中偶尔有点拖沓时,就看看他侧脸调剂一下。#BIFF2025
香港譯名很唬人,但是沒有拍出《選擇有罪》的那種氛圍,過程很多歡笑點,也導致需要煽情的地方沒怎麼上去,更多在韓式完整流暢類型片裡徘徊的感覺,中間還在想是奉俊昊拍的嗎,狠辣值感覺沒有朴贊郁往期水準,至少很不理解幾乎平番的宣發,妻子角色可以做到這麼傳統aka老派aka不像朴贊郁式女主,希望老人家不去威尼斯之後可以重回之前賽道吧……
感觉是东京奏鸣曲的八点档版本,挺好笑的,而且小女儿长得好像juhoon
锋利感更多依赖“幽默”找出口,而不是文本本身,这种处理容易变成une satire consommable——一种姿态化的批判,与奉俊昊截然相反的是《寄生虫》在喜剧走向悲剧的螺旋:轻巧、精准、步步为营,最终导向暴力爆裂。它让观众在熟悉的现实逻辑里慢慢被推到不可控的极端;而《无可奈何》作为非线性拼贴,它过于信任设计(幻觉化的现实)让阶级处于抽象化的解释,再也找不回曾经《小姐》在叙事中人物互相操纵、互相欺骗,但最终仍然在彼此的身体与激情中获得的生命自主性。
masterpiece. hilarious and profound. (片尾第一行: dedicated to Costa-Gavras)
30th BIFF 露天大场很热闹。小韩人还是太爱李秉宪和朴赞郁了,孙艺珍和《黑暗荣耀》的大婶本不必这么给前两位脸面,但大家还是和乐融融且兴高采烈地完把它推举成了masterpiece? 美是美的 可是真的不必了
😫😫🙁🙁😞😞
《JSA》之后的生涯最差!
为了不失业去杀死竞争对手。。。从某一种角度来说也算是题材新颖吧。。。
今年最佳无疑
影片在无数次的重复后似乎除了一些有趣的隐喻之外并无法令观众得到直击心灵的震撼,最终结果也只是让观众在讨论中感叹几句隐喻然后陷入尴尬的沉默中
第一次意识到朴赞郁的镜头和转场是如此天才,可能更重要的是他跨文化翻译的能力。把这么一个美国故事,放置在东亚背景下,故事的残酷性因此和观众有了隔离。忍不住想他在其中剥离了什么,又选择留下了什么
其实比想象的好点,执行度高,笑点多……但这个题材你们韩国人拍了三十多年了吧,一点新东西都没有必须差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