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就是虐待,子爱就是被虐待。
”这话出自一对亲密如朋友的父子的儿子之口,可见爱越深,痛越切,这是俄国电影大师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带出的故事。
父亲给了儿子无限的爱,儿子给父亲回馈的是无尽的痛,这是我们常见到的事与愿违。
当我的儿子降临到这个世界,我就怕自己将来有痛,更怕将痛带给儿子。
我因知道而尽力,但不知道错误是否在尽力而为中?
从生死(《母与子》)到爱恨(《父与子》),索科洛夫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2008.5.24http://williamho.blog.163.com/blog/static/749549142008424101654407/
全片暗流涌动又波涛汹涌父亲的爱总是让人备受折磨令人备受折磨的爱说明你们本就爱得不平等在欲望出现的时候,转身 赶快逃离影片演员的讲话就如梦呓耳语一般,直直得钻进你的心里,让人一点防备都没有。
全程暖色调,节奏缓慢,画面像油画般美丽,像诗一般缓缓流动。
有种看懂了又什么都没懂的感觉,觉得影片文艺性文学化很强。
看的时候父子两人多次的近距离接触,或许是受到“同志”标签的影响,我总有着快亲上去啊,好像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按捺不住做一场爱一样的期待。
但看完再想想或许是受标签的影响有些大了,看到一些影评里导演说“他们只是比一般的父子更亲近些”,嗯是这样吧。
第一次看意识流类电影(应该是意识流吧…?
)没有觉得闷,全程都有一种你已进入剧情已深入到父子俩全部生活与琐碎的内部中心的感觉,但你回头一看却发现自己仍在尽力攻破外面那层薄薄的壳,犹如隔靴搔痒自我安慰却又无可奈何。
所以我究竟看懂了吗?
关于开头勾人浮想的喘息与两个抱在一起的美好肉体(应该有穿短裤),一开始我也在发挥想象力两人在做爱,但看完以后又觉得不对劲,全片都极隐忍克制 虽有暧昧但又不完全同于那种爱欲性欲,所以父亲只是在安慰拯救陷入噩梦梦魇的儿子,“他们只是比平常的父子更亲近些”。
开头和结尾都以梦境,都是一方问另一方,“我看到那条路了,很美”“我在那儿吗?
”“不,没有,只有我一个人”,只有我一个人,两个互相依恋依偎的人,终究还是要面对没有另一方的环境,不管是现实的以后还是甚至在梦里。
“我会离开,你会再结婚”不知道父亲和儿子谁心里的失落孤寞更大些。
我也不知道我看了什么,写了些什么,导演讲了什么想向观众讲些什么……所以我到底看懂了什么又没看懂什么?
一切朦朦胧胧恍恍惚惚。
“比其他父子更亲近一些”所以有没有亲近到衍生出爱情与欲望?
现在我在想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会不会有爱情,能不能有暧昧有欲望?
那可能存在的真实的感情与道德批上的“乱伦”之间的天秤,你该给哪一方加上砝码?
索科洛夫的《父与子》与《母与子》这对孪生片在影像上的高度统一与诗意将亲情之间的互动与暧昧进行了抽象的展现。
索科洛夫的片子毫无疑问是闷的,而且是相当闷,是典型的通过状态来推动叙事。
本片里每一次父子间的互动、对视都有着复杂的情感和解读性。
而从头到尾的金黄色色调也给影像赋予了暧昧感。
父亲是退伍军人,儿子进入军校走上了父亲的道路,开篇父亲与儿子肉身的互动让观众产生了“邪恶”的想法,但这是父亲在安慰受噩梦困扰的儿子,缺失的母亲让这个家庭残缺,想要在残缺中寻求安全感是父子两人以及每个残缺家庭需要费力争取的良药。
相依为命也是这个境遇下被不断提及的饱含悲情色彩的词语。
儿子的女友在军校里与他分手,一个在屋内,一个在窗外,女友没有进入屋子,儿子没有走出屋外,而窗户只是打开了一条缝,这段分手戏让人印象深刻,进不来出不去,而父亲则一直在屋内。
父亲的肺部透视片始终在提醒着生命的衰落,儿子的健身则是生命力蓬勃的展现。
与这对父子相反,父亲战友的儿子则是失去了父亲的孤独者,他的父亲在战争中死去,这个秘密被一直保守在儿子父亲的心里。
他们都被缺失的家庭角色所困,但又不尽相同,缺失父亲得孩子在性格上是更柔弱温吞的一方。
最后儿子与父亲在温情暧昧的凝视与互动后各自回房睡去,父亲做了一个冰天雪地的梦,他们曾经的房顶后花园由金黄色变成了白色,不再有那盎然的生机。
他们离不开对方,却不得不离开,儿子像死去的母亲一样漂亮,但终究要拥抱独立于原生家庭之外的人生,父亲也终究要拥抱依旧残缺与孤独的余生。
记不得是多久前看的这部电影,只是很讶异那种缓慢而唯美的情调,很讶异那对如天使般的两个年轻男子竟然是对父子。
从一开始,父亲去探望自己的军校的儿子,调皮而激动的心情像是在等待自己久未逢面的情人。
而儿子出现之后,两个人相对而视的表情让人感到一丝温暖和亲切。
那不是父子该有的表情,那是一对挚友方有的心心相印。
想要从电影缓缓流出的情绪中看出什么情节是徒劳的,总结下来,我印象中只有这么几个简单而悠长的片段:父亲在屋顶锻炼,儿子喜欢和他在屋顶踢足球,儿子的朋友从远方来二人在小城内四处闲逛,儿子和女友分手伤心欲绝。
似乎导演不急于想告诉我们,只是想让我们静静地享受着这如水晶般透明的情感。
一切猜忌和暧昧都是有心者的自我意淫。
那对父子就是父子,如同《吉莫尔女孩》里的母女,即使再亲密,也终究是单纯的母女感情。
只是这份爱太平等太美好,让人无法相信而已。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男人都有恋母情节,但是我曾经就很怀疑:难道男人就没有恋父情节?
此话说起来好像极为好笑,很多儿子对父亲的记忆好像只有反抗和叛逆,何来恋父?
但是如果你们仔细想想的话,哪个儿子不曾暗暗为父亲的一句无心的夸奖而欢喜?
哪个奔赴沙场杀敌的男子汉不曾在心底希望得到父亲对自己男人身份的认可?
金庸小说里曾经出现过一种爱,是郭芙对杨过的“仇恨之爱”,这种看似对立,其实质却是内心无法阻止的一种强烈感情的极端流露。
这种爱恨不分的情况,在父子之间似乎更容易得到印证。
俗话说关心则乱。
越爱一个人,就会越想得到一个人的注意,而失败的结果就越容易转化成一种类似于“恨”的爱。
当你狠一个亲人时,那多半因为你曾经或仍然太爱他。
所以才久久不能原谅。
相对凡俗的父子对抗之爱,《父子迷情》似乎是父子爱的乌托邦,你可以看见父子间的敌视和拌嘴,也可以看见儿子对父亲的不屑和反抗,但是除此之外,夕阳余辉下两个像朋友、恋人般依偎的父子却是世间少有、人间难寻的。
也许,这也是这部电影饱受争议,并奇特的被列入“异色”氛围的原因吧。
影片的画面像极了一幅中世纪浓彩的油画,人物完美的体型如同移动雕塑般在咖啡色的夕阳中尽情展现。
而小电车、缓慢移动的镜头也让人仿佛置身于无人的世外小镇,悠远而忧伤。
电影在冬天结束,那个天台瞭望着一片灰色并满是雪花飘舞的海,那情景曾经出现在我的梦里。
那是一种梦境的真实展现。
但是父子之间其特而如母子般的感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梦境呢?
以此文献给8月8父亲节。
迟到的祝福!
小时候看过《背影》,印象很深!
因为我与我的父亲之间的感情缺失导致我对讲述子女和父母的片子颇为感兴趣,看了个香港的片子《父子》感触颇多,便开始漫无目的的找以前的老片子,还真给我找到了几部非常不错的。
人到底可以多大限度地接受孤独?
还是一定要找寻一种亲密无间的感情?
是肌肤之爱更值得信赖还是血缘至亲更深刻呢?
俄罗斯文学和电影一向有关“父与子”问题的偏好。
斯拉夫民族意识浓厚的这个国度总让人感觉是个雄性社会;狩猎;伏特加;骨子里的大男子主义;彪悍;豪爽;热情似火;仗义为人……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前苏联男女人口比例的极大不平衡,但是血液中的民族特性难以泯灭。
最近看的电影《卡克杰别里》是一部影象风格冷俊的俄罗斯公路片。
一个丧妻又失业的男人带着11岁的儿子离开了莫斯科前往黑海边的小村子卡克别里,一路上风餐露宿,碰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善良的铁路工人,神经质地端着猎枪驱赶他们的农村老头,也有无偿给男人提供救助的女医生……随后男人和女医生发生了爱情并要结束流浪,儿子却依旧想去那个充满了神秘的卡克别里,因为在父亲的描述中,那里有机场和飞机,他想象着自己可以如信天翁一样在天空翱翔。
于是儿子独自上路,经过一段孤独之旅终于来到了梦想之地,一个人在山冈上一次次迎风放飞纸张,夜里就睡在无人的海边,早晨,当他独自坐在码头,一只海鸥啄他手中的面包时,他突然掐住海鸥的脖子,狠狠地,把所有的孤独感发泄到它身上。
飞走了的海鸥发出凄惨的叫声,继而隐没在巨大的波涛中。
不久,父亲寻他而来,与他并排坐在被海浪击打的海岸边。
他能放弃的只有自己,为了儿子。
香港人把片名翻译为《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因为卡克别里是鞑靼语,意思为极至深蓝之地,后来鞑靼人遭遇驱赶,这个地方也就在地图上消失了。
疆土广阔的前苏联在地图上的命运也是如此,一块版图分为了15个自有边界的国家,世界地图上于是多了一些边疆和字符,现实中多了一些政治和人物。
斗转星移,谁又料得到世事如此变迁?
大国顷刻间的崩溃,民众去何处寻求安全?
最基本的依靠,支持,甚至“根”的感觉也顷刻间灰飞湮灭了!
俄罗斯电影大师索库洛夫在2003年拍了个片子叫《父与子》。
女人在生下小孩不久就死了,父亲单独带大儿子,住在圣彼德堡的一所旧公寓里。
一个39岁的父亲和一个20岁的儿子,很少的对白,看者长得越来越象妻子的儿子,父亲与他更加难舍难分。
那个消失的名字以另一种形式复活着。
影片中缓慢的节奏,拉动的长镜头,柔和的光线,弥漫着屠格涅夫散文诗般的语汇。
获威尼斯金狮奖的俄罗斯影片《归来》讲的也是父子,离家12年的父亲突然回来,他要带兄弟俩去露营,大儿子安德列很快接纳了父亲,而小儿子伊万处处和父亲对着干。
父亲代表着权威,统治,****,力量,他教给儿子求生的实际本领,使用着粗暴的方式。
他想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但是最后由于意外,他从灯塔上坠落死了。
坠落的那一刻令人震撼,12的感情确实在那一刻都被忽略和遗忘,这一刻之后将是永远的缺失!
当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个消失在我们生命版图的名字时,当我们深刻地体会着内心对孤独的巨大恐惧时,除了接受我们还能做什么?
当然我们还可以幻想他正站在“未来”的门口。
我们与他对话,正如和未来对话。
敬以此文献给那些和我一样和父亲关系紧张的人们,文中的影片真的不错!
索库洛夫(A.Sokurov)的电影《父与子》,始于父与子的一场同床异梦。
他们深切地爱着对方,但是儿子的梦中没有父亲,一个人的荒芜。
他们的这场床戏展示在电影的开始,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场貌似父子“做爱”(实际上可能是在挣扎于一场噩梦)的情节在毫不犹豫地隐喻着什么。
有人说这是俄罗斯对于苏联的一场难以割舍、却不得不分离的政治隐喻。
不管在政治上具体隐喻什么,父与子之间的关系都是隐喻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音与画是间离的,他们各自的梦中都没有对方;他们在逼仄的空间呈现出那么强烈的依恋,而我们在强烈的依恋中时刻都感受着纯粹的父子之爱中的挣扎,正如阿列克谢所说的那样:“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一个爱他的儿子让自己受折磨。
”这是俄罗斯人的基督教哲学。
从狭窄逼仄的空间,到爬满电车铁轨的街道,再延伸到远处的城市建筑群,我们隐隐能看到那些能树立威权的大建筑,那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而他们的挣扎,只是在逼仄生存空间外的一场屋顶的游戏和亲密。
电影依旧是俄狄浦斯式的,儿子阿列克谢在進行一场逃离父权的努力,对于父辈代表的历史记忆的窥探和回避。
他们之间借助了父与子同性恋的乱伦关系,展现了性紧张所代表的政治紧张。
电影最大程度地抽离了故事的可能性,克制的镜头语言演进着一个谜一样的梦魇。
借助柴可夫斯基的配乐,让心理空间和现实空间充满了挣扎与融合的尝试,就像父与子之间的同性感情。
《父与子》充斥着强烈的同性恋隐喻。
《父与子》中的父子既迷恋又拒斥。
真实的外部环境显得迷离而模糊,但是人物的美,通过特写镜头,引发人的欲望。
父与子之间的胶着,传达出强烈的罪恶感。
儿子看着父亲的照片,那是医院照出来的胸部的X光片,不再是衣物遮挡,也不是肌肉遮挡,似乎更加能赤裸裸地分析其本质了。
儿子分析父亲说:“最漂亮的是你,像一棵树,你的两腿是树根,胸脯是树干,双臂是树桠。
”儿子面对父亲,摸了摸父亲,又摸了摸自己,说:“我们两个好……好不一样。
”“你以后会喜欢的,我也是……”儿子说:“这就是你对我所有问题的答案?
”父亲说:“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
”父与子每个人都藏着深深的焦虑,他们是那么一样,又是那么不一样。
同性恋的身份焦虑,明显有着政治身份焦虑的隐喻。
“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一个爱他的儿子让自己受折磨。
”折磨与煎熬,是他们共同的心理。
这对“仿佛受到了诅咒的”父与子,再也找不到他们的情人和母亲,那个更加古老的俄罗斯母亲,或者他们灵魂上的圣母玛利亚。
他们都梦魇住了,不敢肆意睡去。
他们不仅仅是同性恋,而且还是父子,于是折磨与煎熬就更加深。
他们互相爱,又挣脱不开。
电影不仅展示了一对父与子。
还有一位寻找父亲的年轻人。
寻找父亲的人,想知道为什么父亲会和母亲离婚。
父亲去哪里了,他为什么会失踪,是不是因为父亲杀过人。
他不相信父亲杀过人,即使杀过,他也会和父亲站在一边。
对于逝去的东西的留恋。
或许是指苏联。
不管苏联有没有犯过巨大的政治错误,他都想了解并亲自见识。
这是一种逝去的诗学。
他们隔壁,深深的房井另一面,住着他的邻居,年轻男人萨沙。
“到外面去!
”三个年轻人,在一条架在屋井上的悬空的木板上,互相打闹。
阿列克谢对萨沙说:“永远不要害怕任何事情!
”阿列克谢,萨沙,和寻找父亲的年轻人,开始一起和父亲对峙。
父亲因为危险,教训起了儿子。
三个年轻人开始对付父亲。
“外面”和“风险”,成为父与子之间对峙的导火索。
或许这是新的俄罗斯开始对老苏联产生强烈的敌意。
年轻人开始呼唤父亲的回归,不管父亲有没有罪恶,不管活着的父与子之间的爱多么有罪恶感。
那个寻找父亲的儿子,并不知道他父亲的故事。
他的父亲是接到命令并唯一存活下来的人,他想杀掉那个给他下达命令的人。
我们只能从父亲的口中知道这是98年,但是我并不知道具体在影射什么政治事件。
但是,两个年轻人,乘坐城市的有轨电车一边游览城市,一边回忆他的父亲。
这时候列宁格勒的城市全景一收眼底。
他们在谈论《浪子回家》的寓言故事。
他们谈到了冬宫镇馆之宝,伦勃朗的那幅《浪子回家》(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这是一个圣经题材故事,以一个大家门户的前厅为背景,画中的老人已是风烛残年,疲弱的视力已不能帮助他更好地辨认面前的情景,他伸出双手接受失而复得的儿子,那双颤动的手在儿子的背上抚摸着,生命的源流在那儿奔涌着。
衣衫褴褛的浪子身上留下了流浪的印记:他挥霍尽了向父亲索要的资材,时逢歉年,受雇为人放猪,食不果腹,饲料充饥尚求之不得,遂念及家中无尽的好处,回家跪在老人的面前,说道:“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作你的儿子。
”源远流长的微波细水汇入生命的活体,一脉相承的最初时日又回到身边。
寻找父亲的儿子说,为什么是儿子回家?
应该是父亲回家。
因为儿子知道应该往哪里去,他的面前只有一条路可走。
我们或许更加清晰地猜想,父亲已经挥霍尽了资材,应该回归这里,向儿子下跪说:我不配称作你的父亲!
俄罗斯又找到了她延续了千年传统的路。
奇怪的是,2003年,也就是和《父与子》拍摄的同一年,安德烈·萨金塞夫俄罗斯就展示了他的“浪子回家”的故事,电影《回归》,让一个离开多年的父亲回到了家乡。
同样受塔可夫斯基影响的《回归》,和《父与子》有着相同的政治隐喻。
《回归》重新肯定及延续了塔可夫斯基所代表的俄国电影思维。
它同样讲述的是父与子的关系。
离家十多年的父亲突然归来,打破了两兄弟的和谐生活。
他们既对这个陌生的父亲充满怀疑和好奇,又对当年他突然抛开母亲而耿耿于怀。
第二天,父亲带着他们去到一个地方找寻一些东西。
在路上,小伊万开始表现出对父亲的不满,认为他们没有父亲的生活也过得很愉快。
他们来到一个大湖,父亲带领两个孩子做了一艘小船,驾船来到一座神秘的小岛上。
父亲和两个孩子分开,两个孩子出去捉鱼,父亲去找些东西,孩子们回到与父亲约会的地方时已经非常晚了,父亲大发雷霆,愤怒地责备哥哥安德烈,伊万哭着爬上一座高高的废弃的铁架上。
父亲怕他发生危险也追了上去,结果父亲失足坠亡。
两个孩子把父亲的尸体运回湖岸,就在他们启动汽车,打算把父亲的尸体装进去时,父亲的尸体连同那条小船慢慢地沉下湖心。
“一个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一个爱他的儿子让自己受折磨。
”儿子阿列克谢对城中的女友这样说。
他把要来的项链又还了回去。
“受折磨的爱意味着你们并非相等。
你们不是兄弟。
”女友说。
阿列克谢说他梦见了父亲,又梦见了他和女友的儿子。
女友说他还没有准备好要儿子。
她对于阿列克谢并没有信心。
他连身份都不确定呢,也没有从父亲的爱中独立出来。
父亲说,对于你来说我就是兄弟。
阿列克谢不想知道他的童年,那只是父亲的回忆。
这意味着他们要分道扬镳。
他们并不分享共同的记忆了。
他们应该共同建立美好的记忆,共同建议一个安全的堡垒,就像他们再次来到外面的房顶,整部电影父与子之间的美好达到了高潮。
他们不是兄弟,他们是父子,但是他们仍旧可以平等,可以分享共同的美好记忆。
阿列克谢发出了他的宣言:“她想什么,她要什么,我都不感兴趣。
她从来不了解我,我不需要她。
”儿子骑在了父亲的肩膀上,他在飞翔,借着父亲强有力的肩膀,飞得更高。
他要离开这里,离开父亲。
他们各自寻找自己的幸福。
儿子说:“我的话对你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儿子像是在试探父亲的心意。
父亲说:“你看上去,就像你的母亲。
上帝把你赐予我,你的一切对我都很重要。
”父亲回报了儿子的心意。
阿列克谢对父亲说,这是萨沙,我爱他。
萨沙对阿列克谢说,他想住到他们家中。
阿列克谢说,你就住在隔壁,我们已经是一家人了。
这又是苏联解体后的寓言。
父亲和儿子各自睡去,分别在自己的床上。
父亲梦到了儿子的梦,那片荒原,儿子不在那里。
儿子也梦到了父亲的梦,梦中下雪,父亲就只穿一条单裤,孤独地在冰天雪地中,坐着,那么冷。
他们分开了,却共享了同一个梦境,精神已经融合为一体了。
他们冲破了多么大的隔阂啊!
看索库洛夫(A.Sokurov)的电影《父与子》。
现实里美丽的里斯本幻化为军港圣彼得堡,相依为命的父子也脱离了一种具象的刻画而成为理想中的活物。
父亲是退役军官,儿子是士官生。
父亲总是安抚从轼父暗示的噩梦中醒来的儿子。
儿子的女友意识到自己的旁观者身份决定离开,父亲则永远沉浸在丧妻的悲哀和战争的伤痛里。
论者都提到了电影中的性暗示,可是索库洛夫拒不承认。
我相信索库洛夫是完全正确的。
同性恋男子往往与母亲有着非常强的认同和亲近感并与父亲疏远,但异性恋男子与父亲的关系会很分化。
一个极端是无沟通,另一个就是完全的理解和体认。
影片中的关系属于后者。
阿列克谢(儿子)用指头触摸父亲的太阳穴,然后回头丈量自己,发肤受之父母的感恩之情就很了然。
父亲安慰噩梦中醒来的儿子,意识到噩梦也是儿子对父爱拒斥的表现,那种两难的境地也是真实的。
父爱在电影里既是过度的保护和宠爱(阿列克谢在窗外做危险动作被父亲当着朋友的面责打),也化身为责任感和期望(父亲在军校骄傲地观看阿列克谢格斗)。
我们都在这纯粹的父子之爱中败退,正如阿列克谢所说的那样:A father's love crucifies. A loving son lets himself be crucified. 俄罗斯人深刻的基督教哲学居然从这里浮出来,我只能赞叹。
神将自己的独子耶稣献出来救赎,而耶稣则从容地赴死。
道成肉身的那一刻就是十字开始淌血。
爱,不论亲情爱情,都是布满了十字的(crisscrossed)。
父亲认识到阿列克谢重要走出自己的生活,自己也会老去,死掉。
阿列克谢也需要自己独立的人格。
可是相依为命的生活就是如此,这样的爱是伤害爱者的。
可是阿列克谢与父亲是亘古的,他让父亲想起自己一生唯一爱过的女人,因为阿列克谢的面容是她的,这是血脉的亲情。
阿列克谢唯一感到安全的地方也是父爱。
父亲总觉得自己的肺有问题,军医学生阿列克谢每天拿着父亲的胸透片研究。
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循环。
阿列克谢在邻居面前小孩气地说:这是我的父亲,我非常非常地爱他。
最后的场景依然是睡梦中的父子。
父亲梦见的是雪,也即是死亡。
向死而生的父亲和生命初始的儿子,如何梦下去?
可以自己想象了。
主持人:@我们敏熙助理主持人:@鲍勃粥场刊嘉宾:@果樹、@Her Majesty、@约克纳帕塔法、@心是孤独的猎手特邀嘉宾:@子夜无人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我们敏熙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4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我们敏熙,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导演的《父与子》,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果樹《父与子》有男人看就行了。
我作为一个观众就这点追求。
《父与子》我的场刊打分是X。
我选择了遵从我作为观众的第一观感。
虽然理智告诉我,导演的技术很好地完成了影片暧昧的氛围,但是我作为一个父子关系不好的人,这部片子让我无法共情,甚至如坐针毡。
这是一个偏主观的给分。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0分。
我最喜欢圣子与圣父的譬喻,宗教性或许会给有些紊乱的诗电影注入凝聚力。
但整部影片我真的看的好难受,每当我进入一点状态导演又把我拉出来,进入到下一个话轮。
助理主持人 鲍勃粥比《母与子》好了不只是一点半点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我给了4星。
如果老塔看了《回归》会说:“不要装熟。
”;如果老塔看了《父与子》会说:“可以装熟!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2分,这部不知道是不是和《母与子》是姊妹篇,还是兄弟篇。
这部看的时候让我联想到了蔡明亮的《河流》,反正就是那种呢喃的状态。
但是这部比蔡明亮更讨好一些,因为,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还是会说故事的。
主持人 我们敏熙仍然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开始,如何看待电影以儿子的梦开始,以父亲的梦结束?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梦境与梦境的呼应,也揭示了两人之间的微妙情感。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梦表示两个人对这中关系的认知是模糊的,也有可能是两个人刻意主动造成这种模糊的意思场刊嘉宾 Her Majesty《父与子》里没有完整的时间概念,每一场戏的顺序都可以被打乱。
两个梦一头一尾预示了这部电影无起点、无终点。
主持人 我们敏熙两个梦里,都只有自己,没有另一个人,终将是孤独场刊嘉宾 果樹我看的时候没多想这一头一尾两个梦有什么深层含义,我比较肤浅,我就当成是一种前后呼应在看。
主持人 我们敏熙本片中主角父子的亲密关系远超普通父子,你如何看待二人的关系?
有时像父子,有时像兄弟,有时像情人。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这里我真的很疑惑,我快忘了,母亲是一直处于缺位的状态吗?
主持人 我们敏熙一直缺位吧,不过中间有父亲看照片的一幕,上面好像是孩子妈。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么好意思,对于这种暧昧的关系,我只想到了好看过的好多父子文和兄弟文。
场刊嘉宾 果樹这也是全片最大的看点吧(也是让我不太舒服的点,个人原因)。
主创有意模糊了两个人父子之间“应当”的样子,而去变化出更多可能性,给足了解读空间。
我觉得这种剥离掉“常态”的做法,能更还原出人和人之间,超脱了定式的更本真的情愫。
无论父子,兄弟,或者情人,都是一种定义,我其实觉得全片应该更加去掉定义来看。
就看人和人,不要去想他们是什么(虽然我没做到)。
助理主持人 鲍勃粥似乎从几句话来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父亲似乎承认(或自认为)像兄弟,但从儿子的角度来看感觉更不定,情人的话除了开头的那个梦(或许也可以是噩梦,不一定就是欲望的投射),其实剩下的或许是影像表达。
主持人 我们敏熙但是儿子女友的态度,是她觉得父子二人“过于亲密”,自己没有容身之处吧场刊嘉宾 Her Majesty父亲这个形象很有意思,他像是个时时在诱惑别人的肉感精灵,这和一般电影的父亲形象大相径庭。
我不确定导演是否有意识在通过影像摧毁男权,即使母亲在电影里一直是缺席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想在他们中间。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他们的关系就是都是我老公,好想和他们一起睡觉,如妻如母。
主持人 我们敏熙你是否认为是否在政治上,或者宗教上有所指?
有的话,觉得是如何体现的?
场刊嘉宾 果樹我对政治和宗教的理解都很肤浅,看的时候也没往那边想。
主持人 我们敏熙政治部分主要是两个点,一个是父亲战友和有些人说的苏联解体后新俄国和旧苏联的影射。
宗教的话主要是儿子的一些话语A father's love crucifies。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我发现91年以后所有俄罗斯电影都会被人用来这样看,我连看《花滑女王》都有人说前苏联。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同意啊。
父亲能不能用来象征苏联呢?
对于熟知苏联暴行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来说(他们和无条件怀恋苏联社会主义生活的曾经的既得利益者显然不一样),对苏联难以戒掉的怀念是不是就和电影里儿子对父亲乱伦式的眷恋一样危险呢?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完全没有get到里面的宗教和政治信息,苏联已经死透了,不用cue。
主持人 我们敏熙同届《回归》也是,苏联解体后,会自然把之后的俄罗斯电影往这方向想。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最怀念苏联的可能都在中国。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但是宗教意味比政治意味显豁得多,圣子圣父圣灵三位一体,父子是在对方身上发现自己。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发现彼此的DNA。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我愿意生下父与子之子。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在圆桌本来就已被冷落多时的主持人突然一把抓过话筒说道:“我们来这里参加这个圆桌是非常尊重法罗岛的,我们也希望圆桌能够尊重主持人。
有不同的意见是很正常的,但最主要的是应该学会互相尊重。
”主持人的话声刚落立即又遭来了圆桌成员的一片非议,于是主持人又补充道:“如果互相尊重都做不到的话,那么我看接下来的圆桌也没有必要做了。
”最后还是总监打圆场才平息了事端。
不过选片人代表见状只好宣布圆桌讨论就此结束。
#FIFF23#DAY4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尽管这部《父子迷情》英文名为father and son,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归属于一种畸恋,但其中的情感着实让人动容的,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艺术本来就是一块百花齐放的领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电影的评价,得看过才知道。
在我看来他们有时是一对父子,有时是兄弟,是好朋友,有时候也像一对恋人。
电影其中细腻的情感,在电影情节中慢慢的讲述,唯美的画风和俊美的容颜无一不让人陶醉。
由于其结尾的方式以留白的表现手法给观众留下的十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有点抓耳挠心,故对此进行续写。
续写的内容,会尽量与电影内容相结合,内容还是会比较随心的。
由于电影没有说阿列克谢和父亲是否为亲生父子关系,随意我会根据我的脑洞来续写,用比较好的方式来填坑。
这对真的是我的意难平,所以我的真的像填坑,要不像前面所说的抓耳挠腮的感觉的真的让我很不舒服。
第一次写文,轻点喷可以多一些鼓励,续写内容不上升演员或者一些恋爱观,只停留在电影中的人物,谢谢。
01寄往远方的信爸:爸,我昨天又做噩梦了,梦里的故事很沉很沉,只有一片望不到底的树林,我在林中大喊你的名字,阳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却始终不能填满这荒芜的森林。
我跑着望着却始终不见你的踪影,只发现了一棵跟我们门前长得很像的白桦树。
我累极了靠在上面,感觉心脏跳得飞快像是要炸裂,咸咸的水划过我的脸颊在下颌处形成水珠,我的胸膛是如此沉闷,喘不过气来,扑哧扑哧。
啊!
就在一瞬间感觉一下子都轻松了,我大口的喘气发现自己已经醒了,头下的枕巾已经湿透。
我猜你看到我此时的狼狈样,一定会大声笑话我,拍了拍我的头让我换上新的枕巾。
想到这,我也不由得笑出声,你这个老头可真坏,心想到如果你真的这么做,那我在起身换枕巾时肯定得偷袭你一下,用力拍你的后背。。。
醒了之后,再也睡不着了,虽然离起床时间没剩多长时间,但我的隔壁床德米特里士兵还在熟睡,我轻手轻脚地穿上衣服,向窗台走去。
此时窗台外的世界时一个冰雪的世界,白茫茫一片,无比辽阔。
雪花不停的落下,你那里也下雪了吗。
下雪后,是格外的清冷,口中呼出的雾气飞向远方,没等它飘多远便被这该死的冷空气所凝结,落下,消失在这白茫茫的一片中。
心中有股说不出的厚重感,头又开始疼了,应该是做噩梦的缘故吧。
窗外的人形色匆匆,丝毫没有因为这积雪所停止脚步。
突然一个女人被雪绊倒,她身旁的男人扶她起来,拍了拍女人身上的雪,也亲昵的拍了拍她的头,把她的头往自己的怀里靠。
男人的胸膛是无比的暖和,仿佛还可以隐隐约约听到男人有规律的心跳声。
爸,你应该也是这样觉得吧。
这里的训练也快要结束了,再过个一两星期我把教官布置的任务完成就可以回家了, 行囊我就不拿回家了,挺麻烦的。
那就先这样了,有事的话我在跟你写信,你也要照顾好自己。
阿列克谢:想看更多可以去老福特搜“父子迷情”我在那里更
Alexei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军队里服役。
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失去了妻子的他和儿子整日居住在一起。
两人彼此依赖的关系让Alexei的女友无法忍受,提出分手。
而这样病态的关系也将一直延续下去。
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深爱他的儿子,让他备受折磨。
父亲隐晦的爱,儿子对父亲的依赖,让父亲与儿子彼此之间离不开彼此。
即使面对高昂薪资的工作,父亲仍不愿意接受,而是选择留在儿子的身边。
而就算女友离开自己,Alexei也没有真正审视过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关系,which is过分亲昵。
而这样的感情,是让父亲家儿子都非常痛苦的。
两人都无法离开彼此,即使面对更好的机会,以及自己可能有的感情生活,他们都踌躇不前,而是优先选择考虑亲情的层面:父亲与儿子之间病态的关系。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到了一首歌叫做《是妈妈是女儿》。
是妈妈是女儿8.8黄绮珊 希林娜依高 / 2023而这部电影的版本则叫做《是父亲是儿子》。
演员完全不像父子,颜值看起来更像情人。
两人的岁数相仿,让人看了没有代入感。
只会让人觉得是两位面容姣好的男演员,彼此心生情愫,而离不开彼此最后选择在一起的故事。
而实际上如果真正的去思考,父亲以及儿子这样变态的情感,可能是会有一点让人反胃的。
这无异于是一种突破人伦道德的乱伦的事情。
比如说如果我带入我和我的父亲,我觉得真的是太恶心了。
回到这部电影本身,我觉得这部电影的预算绝对是特别的有限,因为大部分的场景就是怼脸拍摄的。
莫名其妙的大头照以及让人看了不思索云的台词仿佛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长镜头,以及不知道在干嘛的氛围感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并且本部电影背后的主题也让人有一点觉得稍微恶心。
不知道是要弘扬怎么样的价值观呢?
是要弘扬一种超脱人伦道德的情感吗?
即使往比较open的方向去思考,我觉得这样的情感也不应该出现。
因为这无异于视为被人伦道德。
对父亲的依赖可能是一种对雄性的崇拜,处于一种慕强的心理。
而Alexis和父亲都是军人,在军队里面可以解除足够多的male,为什么要选择将这份情感价值嫁接父亲身上呢?
第三季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