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F27 我的上影节场刊【SIFF展映片单-官方推荐】 瓦伦丁·卡迪奇:《巴黎夏日》 8.5分对于一部还没在全球院线上映过、网络评价也屈指可数的作品,便只能通过海报和简介构建大概的印象。
但这部《巴黎夏日》,和我预想的实在是太不一样了。
影片的官方简介是,“体会小镇女孩的巴黎夏日”。
故事拍摄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讲述30岁的布兰丁从诺曼底来到巴黎观看游泳比赛。
本以为会是一部充满热情和戏剧性的作品,但完全没想到会是如此灵巧轻盈,还带着一抹难以忽视的伤感底色。
没有清场打板也没有剧本群演,只是在没有任何提前准备的场景中架一台摄像机,完成最真实的借景拍摄。
从这一点来说,就具备极强的真实感与时效性。
在没有外界助力的情况下自由拍摄,能保证如此之高的角色塑造和影片完成度更是了不起。
喧嚣且忙碌的巴黎,迷失而孤单的自己。
来来往往的游客与观众,为了迎接世界各地镜头而被驱逐的、不被关注的巴黎市民,转而投身反奥运的抗议示威。
盛会之下孤单的个体,夹在左翼与右翼、男性与女性、狂热与冷漠中。
漫不经心的游荡里,人被抽离到过去。
犹豫迟疑之间,乡村与城市好像离了很远。
塞纳河边,本杰明说,“一个人其实也会很孤独吧”。
布兰丁回答到“可是我已经独自很久,不再习惯和别人分享我的房子和我的生活”。
嚼碎了生活的无序,没有倾诉的地方,再就着夜风轻描淡写地咽下去。
热闹是他们的,多巴胺之后,除了普通和善良,我们什么都没有。
《巴黎夏日》这部电影,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法式生活画卷,将巴黎的夏日风情以细腻且真实的笔触呈现在观众眼前。
影片的叙事节奏舒缓,没有跌宕起伏的激烈情节,却有着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故事围绕着主角在巴黎的生活轨迹展开,从平凡的日常琐事中挖掘出动人的情感。
导演擅长运用细节来塑造角色和推动剧情,比如主角在街边咖啡馆的一次独坐,他的眼神、姿态以及周围人来人往的场景,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他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
这些细节不仅让角色鲜活立体,也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巴黎的街头,感受着那份独特的氛围。
画面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每一帧都美得像一幅油画。
巴黎的大街小巷在夏日的阳光与绿树的映衬下,充满了浪漫与诗意。
导演巧妙地运用光影,时而用明亮的光线展现巴黎的活力与热情,时而用柔和的光线营造出温馨宁静的氛围。
塞纳河畔的波光粼粼、古老建筑的斑驳光影,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色彩的运用也十分讲究,明亮而鲜艳的色调,将巴黎夏日的绚烂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配乐也恰到好处,与画面和剧情完美融合。
轻松欢快的旋律,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浪漫与温馨的氛围。
当主角漫步在巴黎街头时,配乐适时响起,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巴黎的浪漫与自由。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对巴黎夏日景色的展示,更是对生活、情感和人性的一次深刻探讨。
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与无奈,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微妙而真挚的情感。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巴黎夏日》就像是一股清泉,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要按下按钮才打开的地铁门,旅社在通知女主预定工作出了岔子时尴尬的寒暄,只是因为聊的投缘就违规给开后门的场馆工作人员,街道上抽电子烟的行人,即便愤怒依然执着于说完salut再挂电话的法国人,卷帘门上的彩色涂鸦,不干实事且不讲道理的警察,总在施工的街道,游行 反抗 烟雾弹 横幅 示威,每一个画面和细节都好熟悉,政府、性、性取向,国内敏感的话题只是small talk里可以被轻易带出的话。
塞纳河的游船游过巴黎圣母院,Blandine一个人站在露台上往下望。
那些没听懂的法语单词,走错的街道,电梯误触的1层键,游离与迟疑,信号时断时续的电话,流动的可丽饼小推车,蓝色粉色黄色渐变的天空,从树叶缝隙下透过的阳光,那样的记忆随着我回到北京又发生了很多事情后被我回避,好像又飘了回来。
Benjamin带Blandine去自己最喜欢的泳池观景位,开着扯淡的玩笑,泳池的音乐响起来,海浪远去,我看的太投入,场灯亮起时才发现脸上已经有了很多道泪痕。
我一部分的爱恨,一部分的22岁,都被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回国时在国外认识的好朋友对我说Paris ne vous oubliera pas。
在时间的缝隙中,在那么一天里,你会不会想起我,一种感觉将你带进记不清的回忆里,稍微想起一些呢?
《巴黎夏日》。
特别平淡的电影,平淡得出奇。
-我承认我去之前是对它带了一些巴黎与法国的想象。
但它什么也没有发生。
-巴黎片总是这样子的,浪漫的故事和偶遇,长段的哲学思索与表达,灵动白皙有才气又瘦削的女主,帅气的男主。
这部片子是所有这些词的反面。
我甚至惊讶于法国人已经在拍摄这样子的女主,而我们的思想似乎还没有跟上。
高大壮,略显粗壮的手臂,镜头毫不修饰的腰线和过于丰腴的身材。
-噢,法国片里面的女主总是很擅长思考和很擅长表达。
她们总是灵气逼人,像精灵一样降临世界。
而女主也恰好是这些词的反义词,笨拙,不擅长表达,语无伦次,很难找到重点,难以和他人辩论,略微讨好型人格,喜欢压抑自己的感受。
-这两次看电影,我很惊讶的是,我还有点不太习惯疫情被拍摄在电影里。
总觉得这还是很近的事情。
这居然已经是5年之前了吗?
五年之前了吗?
-《稍微想起一些》的情境里就是疫情口罩。
《巴黎夏日》也是,疫情,奥运会。
他们竟然已经把巴黎奥运会拍出来了。
-因为携带大件行李而不能进入会场,还被工作人员骂蠢。
四处都是抗议的人,因为反对「他们为了迎接镜头,驱逐了那些不受关注的人」。
因为面对警察的时候没有及时逃跑,而被误当做抗议者抓走。
-里面有一些对话很有意思。
小女孩问女主为什么不生孩子。
女主说,我不适合生孩子,你知道吧,我每天晚上要睡够八个小时才行。
-影像叙事的时间推进快于个体感受的复原。
我们还来不及从过去中抽离,它已经被剪辑成背景墙,成为某种视觉秩序的一部分。
我们还身在其中,却被告知“那已经是过去”。
我想起来那天刷到的帖子,说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历史是死人名字。
这句话语的解构使得作者大为震撼并且记在本子上,多年之后和老师谈起,老师其实说的是:历史是使人明智。
-电影已经在拍疫情、剪接抗议、构建奥运景观——而我们甚至还没来得及彻底告别那种昨日的在场感受。
历史意识的异步性在于,影像、政治、记忆、情感,它们并不是同步流动的。
我意识到我的诧异是什么:我还没有准备好以观众的视角看待那些仍然在你身体里发生着的昨日。
-而那个不再是精灵的女主,主动拥抱了“去魅”的当代。
她不是符号化的女性,也不是审美政治下的观看对象。
她是一个没有能力组织语言的普通人,是情绪粗糙的、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愤怒的个体。
她说不出有力的反抗词句,她只能因为没有及时逃跑被抓走。
-巴黎不再提供浪漫的想象,而开始展现困顿、身份错位与表达障碍, 我们终于进入了一个非浪漫的当代。
今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新任艺术总监特里西娅·塔特尔取消掉了以往颇受好评的奇遇单元,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视点单元。
新单元聚焦优秀的新电影人,尤其青睐那些拥有流畅大胆的电影语言、引人注目的观点,以及看待世界新方式的长片首作。
法国导演兼演员瓦伦丁·卡迪奇的长片首作《巴黎夏日》成为该单元乃至今年整个柏林电影节的一大亮点,在各种柏林电影节的影片盘点中反复被提及并受到青睐。
2020年她作为创始人之一成立致力于支持女性电影人的制片公司Les Flimeuses,也是这一年她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
她与自己第二部短片《夏日假期》的主演布朗迪·马代克再度合作,并为她量身打造了这部以巴黎奥运会为背景介于纪录与虚构之间的电影。
影片拍摄于巴黎奥运会期间,摄影机架设于人潮中,但却更多的聚焦于这位酷儿女性的私密故事,同时也是一场对巴黎奥运会背后议题的温柔拷问,灵巧地戳破巴黎奥运会努力想要给世界呈现出的热情、多元、包容的主题公园式梦幻形象。
大时间里,我们的主角布朗迪,都无法真正融入巴黎的狂欢氛围之中。
电影没有刻意制造任何的冲突,我们跟随影片的步调逐步加深对布朗迪的了解,得知她此行的目的:观看自己喜欢的女运动员贝丽尔·加斯塔尔代洛的游泳比赛,以及探望十年未见的同父异母的姐姐朱莉。
也更深层地了解到她失败的恋情,以及不生孩子的选择,与此同时我们也与她一同经历洪常秀式的尴尬时刻。
布朗迪纯粹内敛,又有着一种独特的顿感,让她能够在各种尴尬的情境中跌跌撞撞。
在这样一个最具有民族国家意味的奥运时刻,我们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丝毫对于国家主义的无意识依恋,整部影片中都不存在这样的刻奇,这正是这部电影的清新灵巧之处。
她更像一面的镜子,映照出巴黎光鲜背后不曾被端出台面的人们对治理塞纳河的城市形象工程高昂成本的质疑,以及对驱逐巴黎街头流浪汉行为正当性的拷问。
布朗迪持续累积着对于这趟旅程的失落,渐渐迷失,直到离开巴黎前一天她在姐姐没来由地歇斯底里下伤心离开,她的巴黎时刻才真正来临。
她坐在新结识的朋友电工本杰明的摩托车后座上,穿梭于夜晚的巴黎,带起一阵夏夜晚风。
两人在河边入眠,当在草地上醒来时,天还未透亮的巴黎笼罩在薄雾中。
奇迹就在此刻发生,贝丽尔·加斯塔尔代洛牵着两只狗出现在不远处的桥上,奇逢不在奥运场馆内,在河边一个偶然的清晨。
优秀的戏文范本。
所有人物都慢慢揭开面纱,且铺垫完整,前后呼应(工整)。
离异带娃的姐姐渴望独自的空间。
主角拥有宁静,孤独,宽容的高贵品格。
她不想要孩子,她说,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呢?
她也有过分享房子和生活的经历,但她不寻找爱情。
几个人物:姐姐和前夫吵架,关于孩子给谁带。
她说到,自己连一分钟都没有。
后来对着别人爆发,摔手机,因为她需要独自空间。
主角是钢琴教师,以前有过伴侣,前史交代的很清楚。
流媒体上发布了游泳明星规律遛狗,主角在河边睡醒后,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明星。
好巧合啊!
游泳馆小哥很温暖,骑着电动车下班。
还有泳池专家。
管理巴黎所有泳池。
他只是提到了一点,但他工作时的背影,他的故事,太有魅力了。
这部电影刻画人都是以这种暖心的、片刻抽取呈现的方式刻画的。
真实现代法国社会图景抽电子烟,女同,泡吧,在tinder上约会阿根廷帅哥,开放(离异的妈妈继续拍拖别人),刷抖音,住青年旅社,游行示威,骑电动车。
太真实太可爱了!
温和清新 留白 举重若轻 呈现人物是慢慢揭开的,看完电影就能像刚和他们吃过饭一样认识他们,呈现社会面貌也是展示而不讨论的。
(怎么看待被赶走的流浪犯?
)
颓废诗人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绝症黑帮老大精心安排的自杀闹剧;9.15地震之后的精神复健;父亡版“搬家”;很难想象刚从工作中短暂脱离出来,我今年的上影节前五部电影里面有四部是这个调性。
电影之外的事是说好帮同事带贝果,因为时间原因,只来得及点外卖送到SHO影城,考虑到送达时正在放映,提前备注了不用打电话。
没想到电影结束后眼前一黑,点开骑手发来的视频,对着一模一样的地方比照,什么都一样,唯独找不到🥯。
此时距《夏日沙上》开场还有一小时,电影简介是一个“因儿子去世的丧失感而停止了人生时间的故事”。
我无论如何不想再怀着对个故事的期待赶去大光明,于是下定决心飞快码好闲鱼链接,感谢电影足够火热,没一会就出掉,折算下来在金钱上竟然没有损失🤣当事人心情简直幻视《巴黎夏日》,女主也是假日期间一人跑来巴黎看喜欢的游泳选手比赛,因为行李限制原因被拦在场外,回到青年旅舍第二天年龄又刚好超过三十岁被礼貌驱逐。
接下来去到姐姐家,本以为是温暖的团聚,最后也因为被游行波及重新回到一人状态开始返程。
尽管如此,电影里面布兰丁晚上吃完可丽饼在场馆外游荡的那一幕令人难忘。
通往爱情显然并非是那个夜晚的唯一选项,她明显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SHO影城的不远处恰好也有一家可丽饼店,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已经吃完,踏上回杭的旅程。
地铁上三个外国年轻人大声有说有笑着,就像电影里面青年旅社的年轻人一样。
我在耳机里找了很久,终于找了一首符合电影场景的音乐来听,Cindy Lee,Wild One。
淡淡的失落,淡淡的愉悦,作为一个短程旅行的结束再合适不过,如果有海边就更好了。
城市与人心的双重漫游《巴黎夏日》的镜头如一把精巧的解剖刀,剖开“浪漫之都”的明信片表象,露出其烟火褶皱里的孤独质地。
导演瓦伦丁·卡迪奇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为时空坐标,却刻意避开赛事狂欢的宏大叙事,转而聚焦诺曼底女子布兰丁的迷航——当她从海滨小镇跌入奥运季的喧嚣巴黎,塞纳河的波光与地铁的轰鸣交织成一张困住异乡人的网。
影片中布兰丁反复擦拭游泳比赛门票的指纹特写,恰是对“仪式感”的解构:奥运金牌的荣光与咖啡馆里凉掉的咖啡,在同一个巴黎平行却永不相交。
奥运背景下的巴黎隐喻奥运会在此并非颂歌素材,而是测量城市呼吸的听诊器。
卡迪奇以人类学视角捕捉奥运季的巴黎:游客举着手机淹没卢浮宫台阶,运动员的汗水滴进流浪汉的空酒瓶,赞助商广告牌下老妇人贩卖枯萎的玫瑰。
当布兰丁在游泳馆听见国歌奏响时,镜头却切向窗外——清洁工正擦拭被涂鸦的“Paris 2024”标识,肥皂泡在阳光下炸裂成彩虹。
这种蒙太奇并非批判,而是揭示城市的复调本质:盛典与日常、永恒与瞬时,在夏日的灼热光线里发酵成生活的原浆。
日常的炼金术:从混沌中萃取诗意影片摒弃戏剧性叙事,将神力注入微末之物。
导演深谙法国“真实电影”衣钵——如《夏日纪事》般让镜头成为“遭遇真实”的容器,却又用油画质感的滤镜重构现实:西红柿在菜摊流淌胭脂红,雨伞在骤雨中绽放成黑色郁金香,地铁隧道的风掀起裙摆如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书页。
这些瞬间不是情节的注脚,而是影像自身的本体论宣言:美即是对庸常的深情一瞥。
光影的赋格:巴黎皮肤上的刺青摄影堪称写给巴黎的十四行诗。
诺曼底阴郁的铅灰色调,在布兰丁抵达巴黎时炸裂成雷诺阿笔下的光斑:圣马丁运河的水纹将阳光揉碎成金箔,贴在恋人睫毛上跳舞;午夜酒吧的霓虹浸透威士忌杯,把醉汉的影子染成克莱因蓝。
最惊艳的是奥运烟花场景——当人群仰望夜空盛放的彩色火球,布兰丁却低头看见烟花残骸飘落成一场温柔的灰雪,在流浪猫脊背上积出银河。
此般辩证用光,令巴黎显影为一座光的矛盾体:它既是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也是地下铁里24小时不眠的荧光。
结语:在液态现代性中打捞永恒《巴黎夏日》最终是一则关于“相遇”的玄学。
当布兰丁与旧友坐在凌晨的公园长椅,分享隔夜面包时,奥运会的欢呼从手机直播中泄出。
此刻,导演完成了对“Le Rendez-vous”(约会)的终极释义:不是情人间的誓约,而是个体与城市、瞬间与永恒、迷失与重逢的千万次碰撞。
海明威的巴黎神话在此被刷新:不再有“一席流动的盛宴”,只有无数碎片化的微光时刻,供我们在记忆的暗房里反复显影。
“巴黎的美,在于它慷慨地允许所有迷失都成为漫游。
”——布兰丁的票根背面,未被镜头读出的独白
喜欢结尾,布兰丁一个人静静坐在沙滩前,镜头慢慢拉开,她坐拥一整片大海。
经过喧闹的巴黎之旅,她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地享受她一个人的时间。
喜欢布兰丁望天那一幕,当她把注意力从夫妻对骂的声音中抽离出来,阳光穿透,她抬头谛听树叶被风拂动的沙沙声,这一刻让我想起侯麦那部《女友的男友》,女生在树林里席地而坐,落下了被大自然触动的眼泪。
喜欢导演给布兰丁安排了醒后与游泳偶像隔岸相望的桥段。
这算是一种显灵吧,是神迹吧。
两人遥遥挥手,很默契地不去破坏这个宁静的早晨。
喜欢布兰丁多么笃定地说出那番话:我知道自己不是在追寻爱情,我不再想与别人分享我的房子和我的生活。
喜欢看到热闹的人群里,布兰丁总是略显局促地游离在外,而她也没有要强迫自己融入的意思。
喜欢游泳馆男子对布兰丁的评价:时隐时现。
就像姐姐送给布兰丁的那串宝石一样:透明又不透明。
喜欢布兰丁坐在摩托车上,好奇的视线随着城市的光影起起伏伏,这是在巴黎的最后一夜。
喜欢车站里弹完琴的布兰丁,听到零星的掌声后挠了挠头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笑容,好可爱!
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觉得自己十足十布兰丁。
女主主页是在社区中午当钢琴老师,有时也接点活。
好不容易休息,来巴黎看喜欢的女游泳运动员的比赛,顺便看看10年未见的同父异母的姐姐,并参加8岁侄女的生日。
刚来巴黎就碰壁:存不了大件行李,没进去场馆,被男工作人员说“这种人就是傻,明明票上写了不让带大件行李”。
刚过30那一天就被青旅赶了出去(只接受18-30岁)。
一来就倒霉,唉。
一开始和姐姐一家见面还相当不错,但实际上姐姐家也一团浆糊,姐姐最后因压力过大而崩溃,无意中伤害了女主,女主识趣地离开了姐姐家。
政府不行,社会混乱,塞纳河治理得一塌糊涂,为了市容治安流浪汉被驱逐等等,因此有不少反对奥运的声音。
女主有一次差点被警察当成捣乱分子抓走,在警局据理力争才无事。
她的辩词很牛逼。
只能在露天大屏幕和别人一起观看比赛,偶像在决赛没有取得好成绩,女主很失落。
女主之前是拉拉,最后二人没能走到一起。
晚上在场馆大门偶遇游泳馆男工作人员,他好意邀请倒霉的女主进场馆看看,也算给了她小小的安慰,走之前女主趁其不意亲了他一口。
第二天晚上,从姐姐家离开后与小哥见面。
女主率先开口表示自己现在不想谈恋爱。
二人在野外的草地上睡了一晚以后(没do),小哥在女主醒来前离开了。
在车站弹了会儿钢琴,有几个旁人鼓掌。
回到家,女主向姐姐一家表示感谢,希望他们假期可以来诺曼底。
最后一个镜头,坐在海边看海浪。
总结:原本充满期待地来,最后伤感地走。
生活不易,诸事不顺,美好落空,她和我们好像。
7.5
#BJIFF15 迟到了四十分钟,正好卡在迪斯科段落赶上,而一进入影院就感受到一种伤感。怀旧的伤感?两种区分:永恒——电视上运动员华丽而又精准的运动姿态,成为一颗国家事件年表的钉子,决定了每一个人记忆的时间定位;飞逝——普通人平凡而模糊的日常姿态,布兰丁的颤动的嘴角,泳池男孩的嘴唇,或是室友暴怒的眉眼都在不断的生成与转化过程中。Valentine Cadic明确意识到了日常姿态的脆弱,用摄影机捕捉着这些动作的诞生时刻,却只是为了目睹它们随后的消失。怀旧的伤感,因为永恒不会消失,而飞逝在其生成的当下就已经过去:布兰丁抵达巴黎的那一刻,就是她重返诺曼底的时刻。于是正好三十年后,《人约巴黎》中的rendez-vous变成了单数,不带冠词的Paris也被带有定冠词l'été的取代,一切都变短了。
塞纳河很好,但诺曼底的大海也很好。规划的奥运行程很让人期待,可意外遇到的彩蛋也很惊喜。
#25BJIFF 好像说了一些故事,又好像什么也没说,在巴黎的短暂时光,关于亲情、爱情、偶像、异性,最后还是那个诺曼底小城适合和接纳这样的她。
#25BJIFF 过了喜欢这类轻巧叙事的年纪了
巴黎真可怕,我要回乡下
25SIFF @宛平剧院。喜欢极了,所有的戏剧性都恰到好处。热闹是他们的,这才是你和我的巴黎。窘迫、无奈、说出来都觉得离谱的状况外、还有很多很难诉诸于口的情绪。看到她一个人在喧闹的人群中被鼓点和变幻的灯光包围,那一瞬间,想起很多个在大都会游荡的夜晚,有点想哭。(我甚至和女主住过同一家St. Christophe青旅!在大屏幕上看到那似曾相识的红色布帘真是哭笑不得。)谢谢导演好温柔地给了女主角一段游泳池的短梦,又很温柔地在她离开之前安排了那一次隔着青草和河岸的挥手。
9.4/10 #Berlinale75 轻巧灵动可爱但却所言甚多,许多精妙的设计让人不敢相信是导演首作:抛弃了臃肿俗套的画外音,女主前来的目的/身世通过记者采访的片段被袒露,年龄则是与青年旅社的小冲突中被暴露,自然地将骨架叙事融入到城市地貌与人文事件之中。都市呈现出狂欢之后的疲乏,小品体量的近似赛博朋克式的后城市景观被来自田园乡间的朴实忧郁和惰性观察所拖拽,不是惯常的加速而是反向减速,以舒适的速率去温和地批评,一种在阈值上下势均力敌的奇遇。即便迎合了现代性中心-边缘的刻板面孔形象,但破除了女同志的身份符号,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状态和机理:梦寐以求的室内游泳馆并未通过偶像的崇拜而是边际的机缘巧合得以进入却又那么遥不可及,一种媒介的怯魅;而最后回到家乡坐在沙滩上,湿漉漉的头发与衣物向观众昭告自由的海和不加掩饰的夏天。
什么样的社会环境能让一个人活到三十岁还能这么柔软…羡慕(颜色真好看)
很可爱单纯的女主,其实很难塑造。北京剧院观影打卡~
2025BJIFF 恍惚间我以为这个是科长拍的,把涛声依旧换了女主。巴黎相关的电影总是浪漫的,女主选得真合适,普普通通的,就像身边会遇到的人,跟随女主的步伐经历了一周的巴黎夏日,总觉得会发生点什么,又一直没发生。那些没说出口的话,意味深长的眼神,都让人心里痒痒的。像生活一样,有期待,有平淡,有回味无穷。
可爱的女主角
无法理解打五星的那群人。是没看过杨德昌吗?
#BJIFF2025# 巴黎操办奥运的局促感和女主初来乍到的局促感交相辉映,这段夏日之旅在时而紧张时而松弛的节奏中度过。导演并非有意批判巴黎奥运本身,而是平等地展现了其积极与消极的一面,抵制、无视或者为此而雀跃都合情合理。奥运精神不只存在于赛场之上,更在于激励赛场外的每一个人,更加勇敢地迈出生活中的每一步,这才是奥运对于我们普通人的意义。
怎么能把这么有生机一件事拍的这么流水账啊
#北京电影节#在哪里都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跟着主角,心情一down再down。邂逅和碰到自己喜爱的明星散步纯属是幻想了。杜比影厅影响下扑面而来的夏日气氛还可以。和小狗一起看的第三场电影。
上影节第一部。狂蹬一小时自行车,还是迟到了十分钟,渴得跟撒哈拉逃命出来的一样。影院的依云牌矿泉水(小瓶)要卖十二块,我转身便走。幸好巴黎夏日很清新解渴,我也吹到清晨河边的风了。
好轻盈的假期故事,有限体量里融入不少议题,真好
色彩鲜艳的巴黎。不过内容远没有片名吸引人罢了。(我一直是个守法的公民虽然守法有时候并不容易…大家都笑了哈哈哈哈哈哈
C / 还是很难不被这种笨拙感打动……
I人大电影,对我来说有点儿太简单了,她经历的那些情绪我至少经历过一千遍吧,除了那种漂泊的孤独与现在的我共振以外,其余都是戏剧。但我们生活中的戏剧是不会以这种方式发生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这是一部电影,这是事件与事件的集合,它“借了生活的景”,但这不是生活。有机会要重看一遍。#SIFF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