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们敏熙助理主持人:@鲍勃粥场刊嘉宾:@果樹、@Her Majesty、@约克纳帕塔法、@心是孤独的猎手特邀嘉宾:@子夜无人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我们敏熙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4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我们敏熙,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导演的《父与子》,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果樹《父与子》有男人看就行了。
我作为一个观众就这点追求。
《父与子》我的场刊打分是X。
我选择了遵从我作为观众的第一观感。
虽然理智告诉我,导演的技术很好地完成了影片暧昧的氛围,但是我作为一个父子关系不好的人,这部片子让我无法共情,甚至如坐针毡。
这是一个偏主观的给分。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0分。
我最喜欢圣子与圣父的譬喻,宗教性或许会给有些紊乱的诗电影注入凝聚力。
但整部影片我真的看的好难受,每当我进入一点状态导演又把我拉出来,进入到下一个话轮。
助理主持人 鲍勃粥比《母与子》好了不只是一点半点场刊嘉宾 Her Majesty我给了4星。
如果老塔看了《回归》会说:“不要装熟。
”;如果老塔看了《父与子》会说:“可以装熟!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2分,这部不知道是不是和《母与子》是姊妹篇,还是兄弟篇。
这部看的时候让我联想到了蔡明亮的《河流》,反正就是那种呢喃的状态。
但是这部比蔡明亮更讨好一些,因为,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还是会说故事的。
主持人 我们敏熙仍然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开始,如何看待电影以儿子的梦开始,以父亲的梦结束?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梦境与梦境的呼应,也揭示了两人之间的微妙情感。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梦表示两个人对这中关系的认知是模糊的,也有可能是两个人刻意主动造成这种模糊的意思场刊嘉宾 Her Majesty《父与子》里没有完整的时间概念,每一场戏的顺序都可以被打乱。
两个梦一头一尾预示了这部电影无起点、无终点。
主持人 我们敏熙两个梦里,都只有自己,没有另一个人,终将是孤独场刊嘉宾 果樹我看的时候没多想这一头一尾两个梦有什么深层含义,我比较肤浅,我就当成是一种前后呼应在看。
主持人 我们敏熙本片中主角父子的亲密关系远超普通父子,你如何看待二人的关系?
有时像父子,有时像兄弟,有时像情人。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这里我真的很疑惑,我快忘了,母亲是一直处于缺位的状态吗?
主持人 我们敏熙一直缺位吧,不过中间有父亲看照片的一幕,上面好像是孩子妈。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么好意思,对于这种暧昧的关系,我只想到了好看过的好多父子文和兄弟文。
场刊嘉宾 果樹这也是全片最大的看点吧(也是让我不太舒服的点,个人原因)。
主创有意模糊了两个人父子之间“应当”的样子,而去变化出更多可能性,给足了解读空间。
我觉得这种剥离掉“常态”的做法,能更还原出人和人之间,超脱了定式的更本真的情愫。
无论父子,兄弟,或者情人,都是一种定义,我其实觉得全片应该更加去掉定义来看。
就看人和人,不要去想他们是什么(虽然我没做到)。
助理主持人 鲍勃粥似乎从几句话来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父亲似乎承认(或自认为)像兄弟,但从儿子的角度来看感觉更不定,情人的话除了开头的那个梦(或许也可以是噩梦,不一定就是欲望的投射),其实剩下的或许是影像表达。
主持人 我们敏熙但是儿子女友的态度,是她觉得父子二人“过于亲密”,自己没有容身之处吧场刊嘉宾 Her Majesty父亲这个形象很有意思,他像是个时时在诱惑别人的肉感精灵,这和一般电影的父亲形象大相径庭。
我不确定导演是否有意识在通过影像摧毁男权,即使母亲在电影里一直是缺席的。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想在他们中间。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他们的关系就是都是我老公,好想和他们一起睡觉,如妻如母。
主持人 我们敏熙你是否认为是否在政治上,或者宗教上有所指?
有的话,觉得是如何体现的?
场刊嘉宾 果樹我对政治和宗教的理解都很肤浅,看的时候也没往那边想。
主持人 我们敏熙政治部分主要是两个点,一个是父亲战友和有些人说的苏联解体后新俄国和旧苏联的影射。
宗教的话主要是儿子的一些话语A father's love crucifies。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我发现91年以后所有俄罗斯电影都会被人用来这样看,我连看《花滑女王》都有人说前苏联。
场刊嘉宾 Her Majesty同意啊。
父亲能不能用来象征苏联呢?
对于熟知苏联暴行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来说(他们和无条件怀恋苏联社会主义生活的曾经的既得利益者显然不一样),对苏联难以戒掉的怀念是不是就和电影里儿子对父亲乱伦式的眷恋一样危险呢?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完全没有get到里面的宗教和政治信息,苏联已经死透了,不用cue。
主持人 我们敏熙同届《回归》也是,苏联解体后,会自然把之后的俄罗斯电影往这方向想。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最怀念苏联的可能都在中国。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但是宗教意味比政治意味显豁得多,圣子圣父圣灵三位一体,父子是在对方身上发现自己。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发现彼此的DNA。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我愿意生下父与子之子。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在圆桌本来就已被冷落多时的主持人突然一把抓过话筒说道:“我们来这里参加这个圆桌是非常尊重法罗岛的,我们也希望圆桌能够尊重主持人。
有不同的意见是很正常的,但最主要的是应该学会互相尊重。
”主持人的话声刚落立即又遭来了圆桌成员的一片非议,于是主持人又补充道:“如果互相尊重都做不到的话,那么我看接下来的圆桌也没有必要做了。
”最后还是总监打圆场才平息了事端。
不过选片人代表见状只好宣布圆桌讨论就此结束。
#FIFF23#DAY4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以一个梦境开始 又以一个梦境结束梦里面是父亲和儿子耳语般的对白应该说 这部片子的剧本并不好 没多少故事情节 比较枯燥和无序 但是真正当你置身于那个场景的时候 那种清冷和飘逸之感会沾满所有感官 这就是一部简单的叙事电影 没有跌宕的情节 没有鲜明的人物性格 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其最终传达出来的效果 清新 朦胧 画意 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 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副画 看着让人觉得十分舒服 或者说 这样的剧本 只有俄罗斯人 在俄罗斯 才会拍出那样的感觉 同样的剧本 如果换作世界上其他地方拍摄 可能效果会大不相同 看完电影 你会明白俄罗斯这个国家的一些特质 那里的人的生活方式 性格等等 俄罗斯人刚烈但是含蓄 他们内心有非常强烈的情感 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阴郁而寡言 所以在本片中 你能感受到的和你所看到的是不成比例的 也就是说电影本身表现出来的不多 留给人遐想的空间很多 主人公把最深沉的感情留给了时间 留给了空白 或者说留给了观众 这和欧美电影的架构有很大不同 但是我们不能说俄罗斯人不懂的渲染感情 这部电影就情节确实没有出彩之处 但是画面感特别强 让人回味悠长
年下当然是我一直喜欢的。
年轻不顾一切在一起的冲动,与成熟男人进退维谷之间。
观影中我一直在试图理解,每句话,每个场景背后的深义。
但直白讲,好多都是琢磨不透,开放式结局,给我一个解释的机会,我当然认为他们的故事不会结束。
「父亲的爱是如此折磨人,深爱他的儿子,让自己备受折磨」「你若离开了,我会快乐么」「你身处何处?
我就在不远处, 我也在这里么?
不在,我独身一人」
在所有看过的电影里,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作品总能够挑起我心中最强烈又持久的观感。
将这种观感推向极致的,是那部长达340分钟的纪录片《Spiritual Voice》。
直到几年之后,那陈旧的黯黄色调和寂静飞沙的荒凉气氛不时浮现,演化成一种勾引。
看他的片子,必须心里有鬼--你要有准备,但不能带期望。
因为他的片子永远只能给你比期望抽象的东西。
在大多数时候牺牲了话语这一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他让你走进环境,重塑长镜头和互动剪辑中的时空关联,体会他规避世间悲剧寻求人性永恒的渴望。
《父与子》像他的其它作品一样,尽管略显艰涩,但在剔除了琐碎的现实后,影片在简单的情节和沉湎的色彩下被修饰成一件人间艺术品,细腻而不失大气。
开场,儿子又一次煎熬于惯常的噩梦中,父亲紧紧地抱着他,不断给他安慰。
随着儿子的挣扎,身体互相摩擦纠缠着,梦醒之间两人用近乎气声的交流确认着彼此的存在,俨然一对恋人。
他们是父子,有时则像兄弟,更有时俨然恋人。
在军校读医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和母亲的美貌。
母亲的早逝从来不曾干扰父子平静而贫穷的生活,却是父亲心中深埋的痛。
久而久之,貌似母亲的儿子成了父亲的双重寄托,而儿子也深深地依赖着父亲。
对于父亲来讲,在这样一个充盈着爱的封闭的世界里,生活是平坦的。
除了彼此,没有什么能够影响自己。
贫穷,爱情,友谊,真相,沟通……所有这些碰到他们的世界边缘都会被蒸发殆尽。
在副情节里,一个深爱儿子的美丽女子因为无法得到和他对父亲那般的爱,而谎称自己另有新欢并痛苦地提出分手;一个父亲已故战友的儿子至今不知真相,每年前来拜访,打听关于自己父亲的一点一滴;一个同样年纪的邻居是和儿子打打闹闹一起长大的孤儿,在见证了父子的感情誓言后,终于提出希望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心愿。
三段情节穿插在父子生活的主线中,让浅尝辄止的现实卑微地升华了这段不食人间烟火的父子迷情。
仅此,剧本已经发挥了导演掌控中的全部价值。
自始至终,凌驾于剧本,演员之上的依然是索科洛夫独巨匠心的视觉表达。
故事发生在圣彼得堡,但外景却拍于依山临海的里斯本。
室内的镜头在封闭昏暗的空间是静止的记录,户外的场景却每每被拉扯得偏离比例而显得扭曲异常。
磨砂玻璃般柔和华美的画面搭配昏黄的色调更给人恍如隔世的感觉。
这些都是在《母与子》中我所熟知的。
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影片里男性角色的服装都是当代的款式,而儿子女友的衣着则非常复古。
时空上的恍惚和细节上的抽象都给影片笼罩了一层童话般不真实的色彩。
父子的生活丝毫不受任何束缚。
省略了一日三餐和睡眠等等生活琐事,取而代之的是间歇的对话,亲昵和冲突。
无论是白天或者黑夜,窗外昏黄的光线总是将人物的影子拉得明晰而斜长。
其实,这个环境里根本没有黑夜,也同样没有清晨正午和傍晚的区别。
在虚幻的世界,时间的更替都变得琐碎--也许这是导演的暗示。
虽然已经看过很多遍,但还是会混淆父子之间的对话,他们的声音掺杂在一起时太像了。
本来父亲的声音流畅而柔韧,儿子的声音倒更加粗旷,但当两人激动起来时,语速固然快了,就连平时的嗓音区别也被中和掉了。
其实这也不重要,情节很简单,很多话语对于这对暧昧的父子来说是完全可以互换的。
于是父亲那浅浅的笑容反复出现在影片中,想象这样一个让你爱得迷失的儿子突然意识到彼此将要分开的未来,面对他的抵触又不知所措的混乱,谁又能有多少实质的反馈呢?
角色的不断变换终会有停滞的时候,而微笑就是父亲在臆想的疼爱与现实的尊严中无奈的妥协。
结尾,里斯本飘起西伯利亚的雪。
父亲的冬天已经到来,孩子的梦境仍在继续。
将事物推向某种极致是为了更好地审视它的真实状态。
这对父子的感情也许已经超越了“爱”这个字在人类词汇中的定义范畴,所以我们只能将其依次分割开定义为亲情,友情,爱情抑或其它什么,却无法做整体的理解和概括。
就像索科洛夫所说:“这是一种在美德和情感的尺度上近乎神话般的爱。
”我不知道其他爱(不止喜欢)这部片子的人是怎么想的,但在imdb的网站上,18岁以下的男孩竟是给这部片子评分最高的。
我想,他们一定将自己投入到了儿子的角色中,享受着这种理想化的感情,获得心灵上的补足。
那其他不置可否甚至感到抵触的人是单纯因为它的艰涩还是一种对内心现实的保护呢?
宁愿答案是前者,否则就太令人遗憾了。
我也渴望拥有那样一个可以当游乐场的房顶,依邻是无垠的海边,闲暇时分和我爱的人一起玩耍嬉戏;我更渴望拥有一个那样爱我的父亲,让我甘愿抛开一切凡俗,却已然拥有整个世界。
是的,我心里有鬼,不止一个,而且根深蒂固。
很幸运索科洛夫知道怎么和它交谈,怎么将它们安抚。
(原载于《看电影》某年某期上,做了些必要的修改)
儿子的梦开头,父亲的梦收尾。
——我在那里吗?
(对方的梦境里)——没有,我是一个人。
场景不同,对白相同,是唤醒者在询问做梦的人。
诡异的是,回答的人还在梦境里,这让答案显得似是而非。
影片开头,喘息声、暧昧不明的短语、剧烈的肢体缠绕,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色情联想。
实质上表现的也是一种强制侵入,却并非直接与性相关。
那是父亲侵入了儿子的梦境,他以拯救者的身份将儿子从噩梦中叫醒,并叮嘱他“下次喊得大声些,我听不到的话,他们会杀死你”。
儿子的梦是被人追杀,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可理解为自我与本能的冲突。
那么教条的说,父亲的庇护和干涉,虽然暂时让儿子得以解脱,却并不利于儿子的自我探索和身心发展。
于是,紧紧偎依在父亲怀里,儿子的梦境还在延续——森林、路、寻觅太阳、下雨了……这是个成长主题的梦,儿子惊叹于里面的美。
父亲的脸笼罩在温暖的光线下,向往地问道:“我也在那里吗?
”儿子跟他讲:“没有,就我一个人。
”“我又看到了那条路。
”阿历克斯(儿子)说。
关于路,阿历克斯在跟父亲战友的儿子逛荡小城的时候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白:——为什么是浪子回头,分明是回头浪父,儿子总是知道要走的路。
——为什么他知道要走的路?
——因为在他面前只有一条路。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必须自己去走的路,即使最亲密的人也不可携带。
父亲已经走过了,经历了,现在轮到儿子。
因过度亲密的关系而产生一体化依恋,父亲渴望走进儿子的路,将融合感持续下去。
但受到了儿子源于生命本能的排斥,虽然阿历克斯深爱着他。
父亲萌生淡淡的失落感,却放不下惦念与关怀——“下雨了?
别感冒了。
你要穿上衣服。
”衣服在影片里起多重隐喻的作用。
父子两在私密空间里习惯于裸着上身进行一切日常活动,只有在接待外人时才随手抓一件衣服套起来,然而一旦正规着装又是严谨挺拔的军服。
这里可以看出,衣服象征着社会化,秩序,身份。
衣服又传达着情感因素,如阿历克斯因做出危险动作,被父亲扭打(其实更像是父子两的嬉闹),隔壁的孩子萨沙(他一直在用羡慕的眼神窥探这对父子)也卷入,三个人扭成一团,萨沙的T恤被扯破,父亲答应帮他补,他开心地一边逃窜一边喊叫:“你扯坏了我的T恤,你给我补。
我去找针线,你给我补。
”这里的缝补行为像是脐带的修复,融合感的建立,然而前提却是撕裂。
影片优雅而缓慢地推进着,光线美得让人恍惚,几乎渗透出蜜一般的甜。
就像阿历克斯的女友抛给他的项链,带着体温——“很温暖,就只有温暖了。
”说得煽情点就是含泪的微笑,抽离以后的虚脱,暖得让人不忍心去揭穿的绝望。
为什么?
因为必须。
父子的生活空间别具意味。
他们的住宅是在人群密集的公寓楼,因社会身份(一个是退役军官,一个是士官生)而捆绑在一起的军校更是一个集体化、无隐私的场所。
无所不在的喧杂人声(微妙之处在于有些是刻意制造的,比如父亲摆弄收音机,这或许可做双关理解:一是潜意识里对孤独的排斥;二是遮掩行为,用干扰声分散外界对自身私密空间的关注),窥探的眼睛,点点戳戳又不明所指的旁观者行为……这一切都喻示了父与子共同建设的“城堡”其实是被包容在外在世界里,无时无刻不受到外界的干涉和渗透。
没有超凡脱俗、可供神圣的爱独立依存的圣域,立足于尘世则必须学会放弃,为符合社会的排序,同最亲密者分离。
这让我想起从前看过的一本名为《必要的丧失》的书,不过影片显然不是为了迎合经典精神分析,最打动人之处,却是跨越(或者试图跨越)障碍之后的空茫——分离可以实现,然后呢?
我会离开,你会结婚。
——分离的承诺。
父亲恍然若失的笑容。
儿子感觉很糟。
“这种感觉经常有么?
”阿历克斯问父亲,还是一体化的依赖感,他知道父亲能够感同身受。
然而父亲却回应他:“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常有。
”点明了你是你,我是我——我不能替代你去感受。
并且补充一句:“你是人,终生都会有。
”再次强调了阿历克斯的个体身份。
儿子冷淡地说:“我明白了。
”两人分床,和衣而睡。
这又是一场默契,心知肚明的共谋——实现延迟已久的分离。
最后,在梦境里,父亲走出房间,回首望着关闭的门窗,独自一人蹲在雪地。
令人震撼的孤独感。
并不存在完美的救赎,总要有所牺牲,才有所成全。
Narcissu死在水里,是抗拒外在世界,回归母体的意象。
如果湖水爱上他的意念强过占据他,那么应该在他对自己观察入微之后化为不可侵入的冰层(白茫茫的雪地),使得他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人、其他事物身上。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是挺忧伤惆怅的,但这也是跟死本能对应的生本能,强大的较量。
只有这样才能生生不息,走出封闭式的死循环。
镜子永远碎掉了。
可也在碎掉的瞬间,实现了它的终极价值。
于是有些慰藉美得令人感觉到虚幻,并不可验证,因为触指成灰,然而我们又有克制不住的触碰冲动。
但乐观一些来想,成灰的,也就是坚定的、永恒的真实感。
阿历克斯会长大的,会跟某个女人(我希望是影片里那个美丽的小女孩)有了“咱们的儿子”。
阿历克斯最终也会步入父亲的雪地,因为爱的习得——那种在时间之河流淌的过程中,懂得适时抽离,由手把手的教授者转为守望者的爱。
“下雪了。
” “你...你在哪里?
”“我没有走远。
”“而我...我也在那里吗?
”“没有...只有我一个人......”父亲的一哭一笑看着好心疼啊
感觉这部片子的评分虚高,太多“政治正确”的加成,其实我想给一星的,不过还是给二星好了,毕竟可能受限于取材、演员、审查制度等,造成没能好好发挥(这又是个政治正确的角度,按照别人的评论,导演是名导,这些应该不是问题)。
下面我从几个角度评论一下。
音频:不知道是我的片源的问题,还是此作本来就是这样,感觉所有演员的声音(之所以不说是配音,因为我不知道是否是演员演的时候就发音的还是后面补录的),都是跟话筒很近的情况录制的(参考央视播放的外片里的中文配音,大喊大叫时的配音是轻轻的“啊”——因为距离话筒太近,不能大声的“啊”)。
然后我去YouTube去看了下,也是一样的情况。
而且,话赶话,对话间距似乎很近很平均,有点像念稿子。
而且这近乎平均间距的话赶话式地对话,让我分不清楚哪句话是谁说的,虽然可能是我的听力的问题、或者是我不懂俄语的原因、或者是(配音)演员太少或者音色相近,但是,避免混淆,不是包括艺术在内的所有的作品应该做到的吗?
总之,我花了远超过我正常观剧(影)水平的时间、精力去弄清楚哪句对白是谁说的。
视觉背景: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这么推崇这种灰色调的背景,难道是显得有年代感?
难道是为了衬托悲剧?
可是本剧不需要吧,本身取景就能看出来大概年代背景,其次本身就是悲剧,不知道为何要把观看体验降了(至少我看着挺难受的)。
我们可以对比相同题材下李安的《断背山》,一样的年代剧,但是李安没有刻意去把画面弄成黑白、虚化,就能体现出剧作本身的年代。
其实我很想看看苏联的大城市里,普通市民们的居住环境的,奈何因为背景被处理, 屋顶的灰尘、裂痕之类的东西都很难看到(屋顶的戏真的太多了),其他更不用说了。
演员:配角的演员,选角的时候就不能让我们有点代入感吗?
真的是相貌和设定的年龄不符啊!
阿列克谢的校友、玩伴,能不能选些跟他一样的年纪的演员?
还有那个失踪战友的儿子,那个发际线,这个在我国,看起来都三四十了吧?
而且他还有双下巴。
不是我外协,我只是想说,选角的时候选看起来年轻的演员演阿列克谢,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现代游戏都在不断想方设法让玩家代入,历史更悠久的文艺作品更应如此),反正我看到他出场的时候,角色是战友的儿子,我瞬间出戏了(看起来比Andrei Shchetinin (以下可能用“安德烈”指代)年龄大多了)。
台词:可以不要那么多代词吗?
明明父子之间在进行情感对话,儿子的嘴里突然冒出一个他,或者一个她,这儿子思维这么跳脱的吗?
关键是他爸能理解他和她分别指的是谁!
你们感情这么好很默契我可以理解,但是能不能理解一下观众?
观众又不是你们肚子里的蛔虫!!!
(你们谁是你们自己承认,反正我不是o(╯□╰)o)提到别人的时候能不能用名字啊?
这也抹不去多少他们的父子默契啊。
还有,台词能不能别那么多腻歪,虽然感情好,但是也不要这样一直腻歪啊,表现他们缠绵的对话,不用从头表现到尾吧?
虽然有观众评论是“导演只是想表现他们之间每天的日常生活”,可是我觉得,文艺作品、纪录片、真人秀之间,还是应该有所区分,尤其是在表达时长上。
剧情:主线剧情我先不吐槽,我先吐槽几个分支剧情。
阿列克谢和他的女朋友的支线感情,我觉得有点多余,而且这条线让我觉得阿列克谢早恋、用情不专,虽然这条线通过女朋友的离去加强父子之间的暧昧,但是于我而言,他们父子之间已经足够暧昧了,加了这条线反而让阿列克谢的情感光环失色,其次然我觉得阿列克谢对两边都不负责任(虽然他还是个孩子,但是他是个军人,但是他是个有女朋友的人——三十岁了还没有男朋友的我正在哭着打下这些字)。
失踪战友的儿子的寻夫之旅剧情,这条线让我觉得阿列克谢很幼稚,其中有一段剧情是不断的拉看起来畏畏缩缩的寻亲者到危险的地方,还告诉他要勇敢什么的,不好意思,我觉得这个失去了父亲的儿子比你这个军人要勇敢多了,勇敢不是表现在不恐高上,古人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好吧,俄国的导演可能没听过),所以,阿列克谢被他爸爸狠狠地揍了,哈哈哈。
后面的一小时之约,都没定下在哪见面他就走了,而且阿列克谢后来还找到他了,导演你不是在搞笑吧,台词那么腻歪,这里就这样?
而且后面两个人的游玩,阿列克谢虽然在带路,但是显得他更幼稚,除非导演是在用这条线描写阿列克谢的迷茫,用此线和女友线的描写他变成坚定的过程,可是为什么后面他又说要离开他和他父亲居住的地方(有个计划了,显得自己不迷茫了),还让父亲结婚?
难道不是带着父亲离开那里?
(毕竟开局他就提到:有的人对他们不满)。
邻居支线,这条线挺不起眼的,一开始Andrei Shchetinin在开阔平稳的屋顶展现身材给太阳的时候,邻居在另一处更高的屋脊那里瞭望,似乎是在偷看?
本来我在想可能是我想多了,他可能是在观看日出,但是他在Andrei Shchetinin 进屋之后,他也马上下去了,好个痴汉(妈妈,这里有鸡)。
最后在前两条支线结束的时候,阿列克谢(儿子)让安德烈(父亲)结婚,双方在经历了一场难受的对话之后,旁边的邻居地默默走到一边。
最后阿列克谢叫邻居过来,拥住他们两个,三人抱在一起,在他父亲进屋之后,邻居说:“让我跟你们一起住吧。
”然后在阿列克谢答应之后,又反悔说,我们已经在一起住了啊,隔着一面墙而已,(阿列克谢:“我爸爸只能是我一个人的!
”观众:“那你TMD叫你爸爸结婚干嘛?
”)。
情欲表现:这部片子,整部剧都在围绕这父子之间的感情,又在极度的掩饰,让他们不断地暧昧。
如果说文艺片要暧昧,可是片头的床上赤膊相拥是想干嘛?
有一种为了吸引人而爆尺度又不承认自己不清新不文艺的感觉——我不是在说导演立牌坊,只是觉得表现尺度前后矛盾,让人觉得如鲠在喉。
结语这部剧的观影体验,对于我而言,很糟糕:导演在尽量的表现他们的爱,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藏了曲调不了情 ,我猜大概是因为跟我们一样和谐的环境所致吧,还是怕表现出来了所以伤害到“纯洁的”观众?
正如片里父子之间,深爱着对方,又怕给对方带来困扰,直至这种表达不出来的爱伤害了对方。
对此,我只想说,请尽情的说出来吧,这个世界,艰涩难懂的东西太多了,又何必在彼此之间横亘一堵墙,让我看不到你,以为你放弃了我。
电影从儿子阿列克谢的一场噩梦开始,又在父亲平静的梦中结束。
梦中他们都赤身,最纯真,最脆弱,最未经雕琢,孤零零的面对,儿子独立雨中绿林,颤抖而欣喜地接着天降甘霖,父亲则沉默而蜷缩在白雪纷飞的露台。
虽然彼此相爱,但他们都不能到达对方的梦境。
儿子的梦
父亲的梦“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是折磨这对相爱的父子的根本冲突。
而这份爱,也饱受世人非议。
也许爱本没有不同,是人将它区分成了亲情爱情友情,并给他们套上伦理纲常的枷锁。
电影画面笼罩在一层黄色的光晕中,朦胧得像遥远的神话。
父子俩独处时都以半裸示人,如希腊雕塑般美丽的身体更给这份感情增加了神性的光彩。
这爱因其深厚和纯洁而在现实中格格不入。
动人的相拥开始俩个女人交头接耳仿佛在批判取笑这对父子,父亲探望儿子时也要忍耐不同人在他们身上的打量,父亲在儿子直白的告白后更直接告诉儿子“有人对我们有意见”。
不仅是电影里的角色,我们也是如此。
开头一连串含糊的肉体纠缠的镜头,我们难免用情色的目光审视,最后却发现我们玷污了这份纯真的父子相依为命的爱,似柏拉图式的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的古定义是成年男子与美少年的同性爱情。
成年男子是“爱人”的角色,美少年则是“情人”。
爱人引导教育情人美德和知识,情人则热烈地付出感情。
他们不仅有精神也有肉体上的交流。
现代的定义则是无关性别的纯精神恋爱。
爱是否能独立于性我们暂且不提,我们也不去考虑柏拉图式爱情的产生和定义变迁背后人类道德文化标准的进化或者是退化,让我们暂时试图用神的目光去认识这对父子间的感情。
作为爱人的父亲,屡屡将儿子从噩梦中救出来,并宣告“下次要大声呼唤我,不然你就会被噩梦吞噬。
”如果我们不狭隘的只把性器官的交合看作性,这种宣告主权的发言,又何尝不带有性的意味呢?
父亲的主权宣言爱和性,似乎是同一种感情的正反面。
爱是付出,指向离开,性是征服,指向占有。
相爱的父子,因为爱,彼此试图离开对方的生命,留给对方自由和快乐。
父亲明白自己已经老去,迟早会离开儿子,而自己的离去会给深爱他的儿子带来深深的痛苦,于是他试图离开,但儿子绝不允许。
父亲很快乐。
睡在儿子床上的难过的父亲儿子明白他太爱父亲,心里容不下别人,父亲会觉得他是儿子的负担,于是他试图告诉父亲他能接受父亲的离开。
父亲很快乐。
但儿子心里始终装不下别人,女孩明白所以她离开,死党萨沙想加入他们,但最后却被儿子拒绝。
女孩看清了儿子的痛苦
儿子骗父亲他会接受父亲的离开经历战争丧妻衰老新生和死亡的父亲,远比儿子更平静,虽然他同样爱的深沉。
父亲爱儿子,也爱儿子身上亡妻和过去的自己的影子。
儿子爱父亲,只是爱父亲。
所以女孩说他们的爱是不平等的,儿子因为对父亲的爱而饱受折磨,深陷噩梦之中,却需要带给他折磨的父亲去拯救。
不平等的爱相爱的父子,因为性,彼此试图占有对方。
儿子在梦中试图杀死父亲,因为他太过爱父亲,潜意识不能接受父亲的自由和离去,想永远占有父亲。
父亲即使明白儿子终将会离开,却过分侵入儿子的生命,让儿子无法离开他。
儿子潜意识里偏执的欲望
父亲过于浓厚的爱如此相爱以致如此哀伤。
父子间爱与性纠缠不清,难分彼此。
《父与子》不只有这对父子。
客人对其父的责备
阿列克谢对父亲的体谅这是俩个不同儿子的思想。
一个与父亲相爱,一个流放了父亲后寻找父亲。
《浪子回头》是圣经中有名的故事。
有钱人有俩个儿子,一个本分,一个浪荡,浪荡的花光了自己的那份家产后悔改回家,大受父亲的欢迎。
宣传的是宽容,有罪的儿子最终得到了父亲的原谅。
我们重新审视罪恶和道德,从某个角度,有罪的是父亲。
花光家产到悔改,是儿子的道路,父亲不理解从前的儿子而疏远儿子,浪荡回头的反而的是父亲。
寓言之外,战友的儿子因为不理解父亲,而没有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给予陪伴,母亲驱逐父亲的时候自己也没有反抗。
从而流放了父亲,但儿子责备父亲,没有陪伴父亲是他的路,等他悔改了,追寻父亲时,父亲没有为他举办一场宴会,反而失踪了。
浪荡的父亲并没有回家。
也有跟屁虫死党和其缺席的父亲。
应该是孤儿的萨沙一直很羡慕这对父子的感情还有一对父子,阿列克谢和他还未出生的儿子。
从抗拒,到最终开始接受他将到来。
能开始接受父亲的离去,也就能开始接受自己将成为一名父亲 各怀心事的四人在一起打闹
我小时候也拉朋友和父亲打架作为爱人的父亲,应该教导他的情人儿子什么?
学会如何爱。
接受父亲的背影消逝在茫茫大雪的终局。
接受自己终将离开父亲走向面前的那条路。
也要接受梦中儿子的脚步声。
也要接受自己终将撒手而去。
父亲的成熟生命是因为死亡才格外珍贵,而死亡是因为生命才有了价值。
花开花谢,人来人往。
物在生与死的阴影和光辉下,交替不息。
电影之外我不禁思考。
父与子,不仅仅存在于亲子之间,也存在于学生老师之间,代代人之间,甚至人类与科技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
父子间不仅有阿列克谢和他父亲间浓烈的爱和性,也有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和农神食子。
无尽的复杂的感情。
究竟爱还是对立是最终的唯一?
谁才是离家的浪子?
希腊神话里,人生来被分为俩半,我们用尽一生去寻找去爱自己的另一半,这份爱虽然是对外的,但终将是流向自己的。
但人类不止被分为俩半,我们被分为不同性别,肤色,阶层,文化水平,人生经历等的无数碎片,我们对自己的爱,终究也流向他人,因为我们的血脉源于同一条河。
但人类也是所有生命的一部分,生命也是所有的一部分。
一瞬间我仿佛看到所有的路,都流向命运之父广阔无尽的怀抱。
浪子,你又何时回头?
我不在乎情节是什么,故事有没有看懂。
我喜欢的是感觉,着迷的是色彩。
古朴的城市,陈旧的道路,老式电车,灰色的风景,低调的服装颜色,无不透露着整个电影的滋味,忧伤这个词用的太滥了,只能用“沉却不闷”来形容了。
从始至终,每一秒,每一个光影都散发出的味道。
一部影片花去我三份时间。
它太梦幻,人在现实里握手,幻觉已跑到远方,与人隔离。
它太暧昧,父和子都有一双忧郁的眼睛,如猫般敏感的表情,每当他们的脸部被特写,眼神被放大,我都不得不暂停,以使它冗长的叹息不会存留在我的脑子里。
它太不知所云,难懂的俄语,即使打上中文字幕也依旧难懂,儿子无法令父亲信服的情话,只能面对水流去说,父亲无法告知儿子的体贴,只能向着皑皑白雪去展臂。
中间的一段,我几乎用了快进,只想让它尽早结束。
其实,父子的题裁很有些微妙。
一方面,他们同性,另一方面,他们不伦。
但是,面对这样相互祝愿的父子,你能做出的批判都将溺死在嘴巴里。
连儿子都说,我毕业之后,我会离开这里,你不会孤单,你会结婚。
但之后的眼泪,依旧代表着爱情。
艰涩,又决绝。
它与我意想的,有所失望。
但也只能这样。
所有的镜头,都没有超过两张脸的界限,也到达不了两颗心的统一。
如果是真父子还是难以接受 但是父亲真的又白又壮 这av画质感觉像看上世纪的片子
始终对这种乱伦接受无能,于是真的迷情了····
这个片的颜色好奇怪 三星都不忍呢,那小演员演的这么好。【要是刻薄点就会说好扯淡的。
神作,看的懂五星,看不懂一星不值。
好看,尽管听觉依旧无空间感。俄国人一次次搬出父、母、后代,演绎他们世人皆知的历史。眼界要不要这么小,世界上只有几个符号吗?
我所能描述的,最无能为力的感情。
。。。看不懂
完全不知道他们在演什么 可能演员自己也不知道 大概只有导演和编剧知道了
没看懂
真没看懂。。。。。
一点也不迷父子怎么办
每个镜头都充满暧昧~~
只能说是仗着演员长得好看为所欲为无故注水,整个电影从framing到script都太诡异了。一个observation:父亲似乎曾经爱过战友?
氤氳的氛圍
其实名字完全可以译成“像父像兄又像情儿”,剧情有些闷,大概是很少看俄罗斯电影的缘故,总觉得不能很好地掌握导演想表达的意思。
演爸爸的演员好帅=/////=俄语有违和感
观感非常奇特,整部影片采用黄色滤镜和柔光处理营造出一种复古和如梦似幻的观感,人物对白如同耳边呓语般如诗如歌,片中描述了一段非同一般的父子情,但却没有突破伦理道德限制,父子情始终遮遮掩掩,儿子受虐于自己的情感纠结之中噩梦连连,唯有在噩梦初醒的夜晚才感受到父亲让人暖到融化的安抚相拥。
2/5。画面很美。
看不懂,可能演员也不晓得自己在演什么。(画面美是真的,5年后翻到这片,情节已经记不住了,但对画面的印象还是那么深刻)
很擦边啊,只看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