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头是有红卫兵收缴一把大提琴引起的,里面的红卫兵,多少和我们当代网络上的键盘侠很像,打着正义之士的名号,放纵自己的行为肆无忌惮的;弄堂的小组长,就好比现在带节奏的水军,总能把好的洗脑成坏的;挣扎在这个社会里面的人,周大妈,曼丽的麻麻,杜麻麻,三种类型的女性,每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很鲜明。
还有一点,作为细节控,非常非常喜欢导演的用心,表现时间变化的方法,除了通过人物的生活状态,还有报纸公告栏,以每一年的历史大事件来呈现,比如文ge,知青下乡,还有尼克松访华……但是最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剧,不是说借着时间历史背景的空壳来讲一个多么高大上的故事或者人物,而是寻常百姓的点点滴滴,呈现那个时代的人物性格,生活状态,从人物的变化,看到国家的变化,历史的变迁,很有带入感。
冗长的电视剧向来没耐心细看,没想到这部剧第一集就抓人眼球。
开头的一幕,蹒跚的老人站在钟楼上若有所思,看得出是这个老人的一个回忆录。
紧接着,画面一转,背景音乐突然变得紧张起来,一群红卫兵围追一个女孩,故事由一把大提琴开始。
批斗会上,戴高帽、挂牌以前听老一辈讲过,这里看到了真实的画面。
以阿盛为首的那群红卫兵,充分彰显了什么叫“披着正义外衣的流氓”,正当女孩被他们欺凌的时候,男主适时登场上演“英雄救美”,俗套却不庸俗,有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整个前10集,故事发展紧凑、流畅,我一口气没快进给看完了。
如果说整部剧我的评分是8.5,那么前10集可以有9.2了,后面一些拖沓的剧情拉低了整体分值。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良心剧,朴实无华,以小见大,很多细节非常用心,很有年代感,看完仿佛跟随父母辈一起走过了那些岁月。
也许很多人喜欢看成功人士、大人物的奋斗史,热血沸腾、能量爆棚。
但我更偏爱这类小人物的故事,生活中,多数人毕竟只是不起眼的芸芸众生,平凡的岁月,平凡的人生。
这部剧角色众多,却几乎没有重复的,每个角色代表着一类人物。
有坚守“铁饭碗”的保守人,有改革开放下不甘平庸爱折腾的下海先驱。
有贪慕虚荣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也有一步一个脚印靠双手逐渐走向成功的。
有经历分分合合依然坚守的爱情,也有迫于现实压力最终天各一方的.......亲情、友情、爱情、邻里情,情情动人。
美中不足的是,爱情戏偏多,尤其是十集后,各种三角恋狗血恋似乎有点陷入“偶像剧”的泥沼了。
好在剧情能够收放自如,没有一味在爱情戏上“折腾”,心根下海,心美的奋斗,曼莉的虚荣,甚至霸道总裁般的白先生也让人眼前一亮......个人不太喜欢看心美、阿昌、白先生的三角恋,典型的偶像剧情节。
也不喜欢看后期心生和招娣两人的“作天作地”(不是说不该有,而是放得太多了,可以简化)。
那个年代,爱情真的那么重要吗?
阿昌最后年级也不小了吧,还有家族的恩怨,为了个心美一直不娶大概只是偶像剧里的情节罢了。
招娣因为俞佩佩吃醋很正常也能理解,但俞佩佩走了之后为了所谓的“爱情”作天作地的闹离婚,真心看不下去。
据我的认识水平,那个年代多数人都是凑合着过日子,每天柴米油盐的,只要对方不做出格的事,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要“爱情”?
或者,是上海经济比较发达,与众不同吧。
角色设置上,很接地气,没有完美无缺的人物,也没有十恶不赦的人物(即使最坏的阿盛也不是那种毫无理由的冷血无情)。
总体上,配角的戏份都很出彩,反倒是男一号杜心生显得有点黯淡无光。
老好人的人设,其实我个人很喜欢(总好过自私无情),但放到电视剧里确实平淡。
简单点评下剧中印象深刻的几个角色。
杜心生:人设其实没问题,好大哥,好舅舅,家里的主心骨,正直、善良、有情有义。
他肩上的担子太重了,以至于佩佩愿意为了放弃大提琴与他私奔的时候,他也不得不选择安安,选择家人。
事业上,他是典型的保守主义者,死守铁饭碗,一度不赞同心根的下海,“稳定”不仅仅是他对工作的目标,也是他对生活的目标。
在这一点上,其实也注定他与佩佩走不到一起。
即使走到一起,也很可能是一对“怨偶”。
感情上,他让我想起了何书桓。
在那个年代,他给不了招娣想要的爱情,其实我是理解的。
但是在家庭生活中,他对招娣确实很过分。
不管怎么说,他和招娣结婚了,起码的尊重应该给予。
招娣为了这个家,付出了那么多,把安安视如己出,孝顺婆婆,爱护弟弟妹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但是,他似乎觉得招娣所做的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就拿让出房子这件事来说,其实我是很敬佩心生的善良宽厚的,但这件事上对招娣确实不公平。
他可以好好跟招娣商量,说好话,用其他方式讨好,争取招娣的理解,而不是自作主张完全把招娣当空气。
心生是个好大哥,好儿子,好同事,好哥们,但不是个好丈夫。
杜心芳:戏份虽少,却让人印象深刻,私以为颜值是剧中最高的。
护哥疼弟爱妹,作为家里的老二,宁可自己下乡也想让哥哥留下照顾家里。
她和心美的姐妹情,和阿大相濡以沫的爱情,都很感人。
那个年代最美的爱情,我觉得就应该是心芳阿大这样,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惊心动魄,没有爱恨纠葛,没有分分合合,就像阿大心芳这样纯粹、简单,一个鸡腿,一句问候,平凡中见真情。
男人的担当,不在乎多少浪漫,多少承诺,就像阿大这样,愿意陪心芳一起下乡,愿意替心芳顶罪......最后,赞一赞剧组的化妆,心芳下乡前后简直判若两人,黑得太有真实感了,不像有些农村戏,一个个白嫩嫩的。
即便如此,也掩盖不住心芳的美貌。
杜心美:这个角色的人设置很好,不像大哥那样老好人(除了对曼莉藏准考证那件事有点过于潇洒),不像心根那样不懂事,也不像心芳那样戏份太少没有发挥空间。
她是个让哥哥放心的妹妹,也是个疼爱弟弟的好姐姐。
她继承了大哥的善良,又有心根身上的那股机灵劲和不安分的心。
但是和心根不同,她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不走歪路,让自己的理想在岁月中,在自己的努力中,一点一点地升华。
世上的成功,更多是像心美这样,一步登天一夜暴富的,毕竟是少数。
相比心美的事业戏和生活戏,心美的感情戏是我不太喜欢看的。
最初不肯放开心扉地爱阿昌我是理解的,现实中的爱情掺杂了太多家庭等因素,心美阿昌的爱情更多的是存在于偶像剧中。
和阿昌相同的是,拿得起却放不下,现实生活中的心美,大多会和白先生共度一生了,最后再次选择阿昌的结局不太喜欢。
更何况是在那个年代,爱情真的显得很单薄,说起来心美和阿昌也没有看出经历过特别的风风雨雨,除了所谓的青梅竹马、 杜心根:这个角色让人耳目一新,虽然我个人不喜欢,但他的戏份确实好看,过瘾。
心根代表改革开放浪潮下那些不甘平庸,敢闯敢干的一批人。
不同的是,心根空有满腔抱负,做的事却不怎么着调。
心根这个人物我其实非常讨厌,但是却喜欢看他的戏。
尤其是深圳下海那一段,睡公园,被房东撵,被偷钱,被人歧视,那一幕幕太现实了。
有时候我们总喜欢看那些一夜成功的戏,但现实中真的是这样吗?
像心根这种遭遇的人太多了,即使成功,很多人也经历过心根的那些心酸无奈。
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一直在坚守。
也许某一天发生了奇迹,也许一辈子都只是都市霓虹灯下的一个蝼蚁。
我不评判心根选择的对错,有人喜欢安稳,有人喜欢风险,这都是对的,过好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喜欢的就行了。
心根的结局似乎在海南扎根了,至于他的未来成功抑或失败,就由我们自己想象了。
他选择了一条布满鲜花和荆棘的路,未来就有无限可能。
感情戏上,他对曼莉的喜爱我觉得并不是真爱,那只是年少懵懂以及求而未得的一种欲望。
成熟的他,应该会发现九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人。
郭阿昌:这个角色,怎么说呢,前期魅力指数5星,后期就是个渣男。
阿昌的出场,是让人眼前一亮的。
比起心生俗套的英雄救美,阿昌的出场,不仅正义感满满,而且颜值担当(个人觉得阿昌的颜值在剧中最高),语言简洁,既霸气又稳重,绅士却不做作。
对母亲、弟弟、朋友、外人都没话说,前期几乎完美。
然而感情戏上,却是十足的渣男。
该狠的时候不狠,不该狠得时候却狠。
不喜欢曼莉就不要给她念想,对曼莉的死缠烂打,没有一个特别明确霸气的态度,总让曼莉觉得有机可乘,该狠的时候不够狠。
然而,当他自认为“睡了”曼莉的时候,却没有一个男人该有的担当。
我认为,“睡了”曼莉娶她,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我认为他是想利用曼莉给自己疗伤,仗着曼莉爱他,通过与他结婚让自己断了对心美的念想。
然而,他根本断不了。
心生好歹是在佩佩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阿昌你既然决定和曼莉结婚就不要老是跑去裁缝铺“关心”心美,她那个时候有难吗?
需要你的帮助了吗?
虽说曼莉是个十足的jian人,但是这件事上我理解曼莉。
最可气的是,不想和曼莉结婚了,就罢了,拿出那些钱算什么?
把自己当piao客了,睡了曼莉,然后用钱打发?
曼莉虽然贪慕虚荣,但是把阿昌的钱扔飞这件事做得漂亮!
阿昌放弃对心美的感情,我是理解的,说起来他有那么个妈妈和弟弟也真是可怜。
但是,既然放弃了心美,能不能别老是纠缠她?
总是把自己装成一个圣人,时不时给心美“送温暖”,其实就是个十足的“男小三”。
心美迟迟不结婚,除了放不下对阿昌的感情,阿昌时不时的“送温暖”也是个重要因素。
好不容易心美有了白先生,想公平竞争我没意见,等到别人都拍婚纱照了,送那些东西给心美,能不能不要那么"biao"啊。
观众总说俞佩佩,但我觉得阿昌的所作所为才让人生气。
而且,作为家里的老大,弟弟又那个样子,自己迟迟不婚,是想干什么?
阿昌这个角色应该出现在偶像剧中,而不是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年底戏。
阿昌说的有点多,主要是这个人物前后的感觉差别太大了,由魅力值爆棚碾压众男变得让人生厌。
郭阿盛:全剧最坏的人物了,恶事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我觉得,他也算不上十恶不赦,至少,他明白推杜师傅下去是“错”的。
不管是杜师傅,还是招娣的孩子,他其实都不是存心的。
这个角色,除了“搅屎棍”的作用,更大的意义是反映文革期间那些打着正义旗号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的那些红卫兵,是一个历史的缩影。
这个角色戏份少,但却举足轻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唯一让我胆寒的是,他拿着砖头扬言要废了俞佩佩的手,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吓唬她的。
本以为是吓唬吓唬,但当俞佩佩和外婆谈论起心生的事,说到“如果不是心生,我的手指早就被红卫兵砸断了,哪还能弹大提琴?
”相比无心之失推杜师傅害死招娣的孩子,如果他真想砸断佩佩的手,才叫真的恶毒。
俞佩佩:并无过错,但不适合和心生在一起。
多数观众似乎不喜欢这个角色,但我觉得她其实并没做错什么,是个很可怜的人物。
无父无母,没有兄弟姐妹,只有一个“看似”疼爱她的外婆。
文革期间饱受以阿盛为首的红卫兵欺凌,没有人敢接近她,帮助她。
在那个冰冷残酷的年代,只有心生给她温暖。
然而,为了心生的工作,她不得不一度刻意与心生保持距离,也因为家庭问题,让苗招娣有机可乘。
文革结束后,她外婆的那副嘴脸确实惹人厌,但心生的母亲不也嫌弃佩佩吗?
作为佩佩本人,并没有因为自己考上大学,有了优渥的环境而移情别恋。
为了心生,她可以赶走同学,亲自做饭,甚至一度为了心生放弃大提琴。
只能说,她和心生确实不适合在一起,她有她的艺术追求,心生有他的家庭责任,两个人分道扬镳似乎是必然的结局,否则也会是一堆怨偶。
心生结婚后,佩佩确实应该避嫌,她请心生照顾外婆确有不妥之处,但除此之外,她也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吧,何以招来那么多骂声?
佩佩承担着外婆对她的期望,被外婆当成了一件“音乐工具”,有了“事业”,却失了感情,大龄未婚,无父无母无兄弟姐妹,孤零零一人,高处不胜寒,其实也很可怜。
苗招娣:这个角色很接地气,又爱又恨。
爱她,因为她确实是个好妻子,好儿媳,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对安安视如己出,非常难得。
有脾气,但本质善良,即使嫉妒佩佩,当佩佩被阿盛骚扰时依然帮她。
虽然心生对她很多地方挺过分的,她即使再生气,依然恪守媳妇的本分,恪守后妈的责任。
恨她,是因为前期的所作所为。
那个时候佩佩和心生是男女朋友的关系,所谓的公平竞争不是见缝插针,没有任何自尊地去倒追心生。
在这一点上,其实招娣和曼莉没有本质区别。
佩佩和心生再不合适,也轮不到招娣跑到佩佩面前去说。
罗曼莉:全剧最让人厌恶的女性角色,角色定位不错。
自私,虚荣,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是那个年代不甘平凡命运一心追求富贵的物质女孩。
其实最初觉得这女孩还好,只是不甘平庸罢了,反而觉得很有想法。
而且,和心美的闺蜜情也没有因为阿昌而产生裂痕,被小流氓非礼那场戏,曼莉为了保护心美哭着脱衣服,还是非常感人的。
然而,后期曼莉的人设完全崩塌,又贱又坏,恶心的嘴脸让人作呕,私藏准考证那件事心美居然还能原谅她。
飞出梧桐里的想法很好,但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不是靠一张脸蛋。
阿昌抛弃曼莉是挺过分,但阿昌如果真和她结婚,离婚也是必然的,这种女人就不是过日子的。
结局处理得很好,让她嫁给糟老头子,得到她想要的富贵,得到她想要的出国..... 小组长:这个角色其实真的不算太坏。
让人生厌是真,但她也只是一个“多败儿”的慈母(阿昌在这个母亲的影响下那么善良也是不容易),刻板了一些,前期即使批斗别人,也不像阿盛那样把人往死里整,何音老师被斗成那样,也没缺胳膊少腿的。
如果说阿盛是真坏,小组长只能说是文革期间被洗脑的一群积极分子,本性不恶。
除此之外,其他各类角色也很有特点,比如老虎灶爷爷、周阿姨、胖姨、曼莉爸爸等人,也很值得八一八,就不细说了。
印象很深的还有周阿姨和白先生最后一场跳舞的戏,很唯美,即使没有相认,周阿姨应该也是幸福的。
有时候,真相被隐瞒一辈子,也是很好的......
首先这部剧年代感很强,一些老式缝纫机啊很符合当时的社会,红卫兵抄家,梧桐里大门唠家长里短更是代入感十足,管虎的剧一般来讲都不错制作精良,吴谨言的演技也不错,喜欢阿昌却因为曼莉埋在心里,小细节演的可以,看着挺符合现实的,里面的胖婶,周姨,老虎灶爷爷也令人印象深刻。
俞灏明的演技更不用说就,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杜明礼演的那是入木三分,剧中苗招娣的小眼神小动作令人啼笑皆非,但我觉得唯一选错角色的便是佩佩,颜值不是特别高演技也有些僵硬,她的眼神我感受不到,可能是我get不到她的点吧,杜心生屏车五十胜两败,其中一次是看佩佩呆住了....佩佩到后面被各种人追,我不知道各位怎么想,我是觉得这个角色并没有特别感染我,其他的都不错,我一般不怎么看剧,主要现在也没啥剧可看!!
这部片子真的不错,力推
要说改革开放的题材,随便让一个50+岁的人去叙述,也不至于总围绕“爱情”吧,毕竟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里,爱情真的显得微不足道。
但在打着40周年“献礼剧”的《外滩钟声》里,爱情却成了主题,甚至每一段都是狗血三角恋。
(1)心美(曼莉)♥阿昌--闺蜜撕架抢男人。
上一部这么狗血的电视是《我的前半生》,反正我看到唐晶从香港回来就吐血撤了。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株草。
这认干哥哥干妹妹的戏码,编剧,请问你是没词了吗?早八百年晋江小说都不带这种写法了。
(2)俞佩佩(苗招娣)♥杜心生。
他爱她,她爱他,她也爱他。
反正导演按照数学定律去拍---三角形最为牢固,肯定不会错。
(3)曼莉父亲(滑稽叔叔)♥曼莉妈胖嫂小年轻的爱情戏不够,中年人来凑。
还是遵循三角形关系最为牢固定律。
反正我要看吐了。
中间还插播了未婚先孕的毛阿大♥杜心芳。
这就算了(无力吐槽)……后面继续是未婚先孕的阿昌♥杜心美。
我就问你狗不狗血!狗不狗血!!!当然,还有强行横插成四角关系的心根♥曼莉我先去吐一升血……面对隔壁热血沸腾的《大江大河》,这套婆婆妈妈言剧情显得另类而又孤独。
导演真是大杂烩般地给观众炖了一锅“爱情鸡汤”。
反正我是饱了,你呢?
从内容上来讲,有特别令人作呕的小市民逻辑,和饱受诟病的“愚孝”。
从服装道具来说,1966年的人长什么样,1986年的人还长那样,吃了不老丹吗?
从演员演技上面讲,非常不专业,哭的哭不出来,台词表达得很生硬,配音不和谐。
里面那个演大提琴手的女演员最出戏,只能用睁不开的眼睛表示自己的忧伤。
这部剧就写几个弄堂家庭的喜怒哀乐,却揭示了那个年代社会大背景之下的人间真善,仿佛就是我的邻家,接地气,不假大空。
故事的起承转合牵动人心,在家长里短中呈现人间悲欢离合,小人物大情怀,表明导演功力相当了得,俞灏明吴谨言还有牛犇、陈瑾、谢园、张之华等老戏骨助阵更给全剧加分。
剧的画面格调也写的不错。
不足部分是第二三集稍散,但瑕不掩瑜,之后就集中了。
一天,无意中打开电视就看到了这部剧。
当时我就觉得眼前一亮,被演员们自然、质朴的表演所吸引。
我也不记得当时看的是第几集了,但之后的每一集都没有错过。
这部电视剧横跨两个时代——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时期和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时期。
讲述了在这两个时期上海的一个小弄堂——梧桐里的变与不变。
而故事的主角无疑是生活在其中的那群人,因为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最终都要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体现出来。
通过梧桐里几家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向我呈现出了那段充满激情同时也充满诱惑的时代。
生活在梧桐里的杜家有4个孩子,大儿子心生、大女儿心芳、二女儿心美和小儿子心根。
4个孩子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追求——心生刚正、固执、死板,追求安稳的生活,有责任感,由于在家里排行老大和父亲过早离世的原因,因此他要为母亲和弟弟妹妹分担更多的事情;心芳单纯善良,追求浪漫美好的爱情(补充一下:由于没有看到电视剧的开头,以及当我开始看没多久心芳就英年早逝了,所以对这个人物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心美有坚定的理想——就是要完成自己和姐姐的心愿,做世界级的服装设计师,敢爱敢恨,独立坚强,乐观开朗,重情重义,愿意为了朋友而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的幸福;心根敢闯敢拼,机灵活分,但又有点自以为是,投机取巧,不过跟他的姐姐一样重情重义,为了朋友两肋插刀。
虽然杜家的4个孩子性格各异,人生追求不同,但他们骨子里都有着父母身上的善良、乐观,他们都热爱生活,珍惜彼此,乐观向上,总能看见他们洋溢的笑容……这部剧触发了我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思考。
虽然身处变幻万千、物欲横流的时代,但依然可以追求纯洁的爱情,像苗招娣和郭阿昌那样默默地守护着自己心爱的人可以为她(他)无怨无悔地付出一切;也可以追求我称之为“罗曼莉式”的爱情——自私、享乐,为了金钱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青春年华,我认为这已经不能算作爱情。
虽然这个时代充满无限的诱惑,充满无穷无尽的财富,但依然可以像心美和心根一样追求真挚的友情,哪怕被朋友坑害,也无怨无悔……最后,我想说,无论风云变幻,时代变迁,家永远都是最温馨的港湾,它都不会改变当初的美好,而且它也是唯一的方向!
它就像一根细细的长线,无论我这个风筝飞得再远,都会牢牢地抓着我,不至于让我迷失了方向!
打着年代和外滩的幌子,看完全剧,完全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1.剧情太过俗套。
阿大要回上海就得死(俗),生孩子就得二保一(俗),俗不可耐。
而且还有几组狗血三角恋,这儿就不细说了,另外心美和白先国都拍婚纱准备结婚了,阿昌送了一堆纸飞机过来,心美就改注意了,好像突然发现自己多爱阿昌一样,不要太狗血。
2.剧情很多都与现实不符。
郭家欠杜家两条人命,两个家庭好像没有任何怨恨一样,心美还能和阿昌走在一起(而且心美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阿昌就是个大人了,阿昌年龄和心生差不多大吧,心生虽然没有结婚,但那时候至少有对象,阿昌一直等着心美长大吗?
那年代不催婚吗?
年龄相差多少哦?
)。
阿盛回来打的招娣流产不报警,那个年代没有警察吗?
每次心生和招娣吵架杜妈妈都不在,强行安排不合。
妈妈生病那么久,咳的那么厉害,家人没一个发现生病了,只有胖姨发现了。
3.演技不是一般差。
心美和蔓莉演技尬的无力吐槽,全剧吴谨言从头到尾挤不出一滴眼泪来,硬挤半天脸都僵硬了(例如:她知道杜妈妈生病的那儿,以及最后一集和俞灏明的戏,只要到她的哭戏就出戏),哭戏演不好,恋爱剧情也演不好,和白先国去深圳的那一集,和先国的对手戏也是生硬不堪,太多了,不一一吐槽了。
4.主线人设一一坍塌。
一、阿昌和心美的感情线,爱的那么深,因为小组长,他就和心美分手,还要和蔓莉结婚,后又退婚,再后又纠缠。
二、心生人设是个渣男,做事完全不考虑招娣感受,杜妈妈和邻居提醒都没用,后面招娣提出离婚了,替她开心,渣男心生,招娣刚刚流掉孩子,他就跑去和别的女人混在一起,也不和招娣商量,事后也不给招娣道歉,不心疼尊重招娣,还说招娣无理取闹。
三、心根还想追求破鞋蔓莉,还是当小三的破鞋,在那个年代男人不应该很在乎吗?
好好的九月不珍惜。
(还好蔓莉不答应,到最后还是和九月走在了一起)另外作为一个商人,明知大头容易被骗,还跟着大头一起被骗,结果最后负债累累。
不过演员演技还可以,尤其是代旭、灏明和老戏骨们(第一次认识代旭,没想到演技这么好,举手投足、哪怕一个站姿都很切合那个年代)。
老虎灶、杜妈妈、胖姨、周姨等等真的演的太棒了,邻里关系演的特别好,可算是这部剧的一个亮点吧!
可惜剧本太差,这么多好演员都没法挽救这部剧。
从头看到尾,剧情没有深度,要么狗血,要么不切实际,导致我一直在减评分。
注:仅个人观点,或有偏颇!
24.感觉宣传的不是很到位啊,从室友的朋友那听说的.感觉宣传的不是很到位啊,从室友的朋友那听说的20.俞灏明的演技越来越好了,演得超级自然不做作,希望越来越好,越努力越幸运!
21.没想到俞灏明走上了演技派道路,希望他认真研究演技,成为演技大家22.招娣说话好直白啊,好可爱,单纯的小姑娘23.小心美真机灵可爱,长大一定可以帮哥哥撑起这个家24.感觉宣传的不是很到位啊,从室友的朋友那听说的25.最受不了的就是火车站送别的片段,太伤感了26.小心美又聪明又可爱,和吴谨言气质蛮配的27.吴谨言终于在剧中第三集出现了啊!
期待了好久,出厂这个造型特别可爱,就像阿昌说的“马兰头”,一看就是调皮灵动天不怕地不怕的傻姑娘。
童年的欢笑声从看见抽屉里的一打粮票开始叹息声也源于那里一分钱的花生奶糖是偶有的甜蜜还有挥着蒲扇的盛夏夜里奶油冰棍一根五分那是考双百时才有的奢侈的奖励小小的弄间,你清瘦的脸在烈日下跳跃橘子味的汽水愈加沁人心脾那身打着补丁的衬衣袖子总是短了寸许是不是从那时起,你爱上了一种能将碎布变得美丽的魔术呢?时代的浪潮在窗外翻涌每个人都震慑于它的来势汹汹窗内,你只听见缝纫机在暗哑地唱咿咿呀呀,彻夜不绝那是你的钟一个守钟人的幺女啊缄默,坚守,执着浦江两岸在充满希望的钟声中苏醒你的笑和泪像弹起的皮筋柔韧着,千钧难抵有一天青春向你挥手作别皮尺与划粉在你的指尖旧去到那时,迎面走来的每个女孩带着健力宝般新鲜的笑意都穿上了崭新的的确良衬衣
挺写实的年代大剧,非常不错,推荐推荐。好多老戏骨,演员演技都在线,期待接下来吴谨言饰演的杜心美小裁缝,杜姐冲鸭。
明明是一个文革题材的剧……然而编剧是当成国产校园偶像剧来写的8。第一集的偶像剧黑社会式迷之打架英雄救美不说,“男人要动手一定是为了心爱的女人,其他时候都是滥用武力”这令人窒息的台词也太好孝了哈哈哈哈哈。
俞灏明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拍得挺好的。被俞灏明感动到了。演得挺好的。挺适合在家里当背景音,背景剧。忙的时候,就听听声音。闲了坐下来看,也能随时进入剧情。
安安这个小菇娘,真好
快来看鸭管虎拍电视剧上瘾啦!俞灏明好评,女生都一言难尽。璎珞还没出场,往后好了再改。
喜欢男主。剧一般。代入感不强。不是喜欢的类型剧
求求你还我电视机吧
央视女一这台词功底,和别人吵架眼睛看鞋底,人品不好,还假唱,还爱登月碰瓷。
特别扯的一部剧。狗血,俗套,比琼瑶剧还尴尬狗血,毫无演技,尤其和大江大河一比,云泥之别。这就是给六十岁以上老太太解闷看的那种垃圾。剧情扯,色调也跟僵尸似的。
刚看完两集,第一次看年代剧感觉节奏还挺快的,比预期的好看很多啊,剧情也还不错,剧里很多演员都是老戏骨年轻演员们也挺好的,不过评论里怎么这么多人黑吴谨言?她这两集还没出来吧?看预告吴谨言演的不错啊还挺自然可爱的啊,期待后续
我爸妈还挺喜欢看。
俞灏明太优秀了,这个片子质感很好呀! 不愧是管虎的片子!
节奏是不是太快了点?😂
前面的剧情还行,但是后面的剧情都啥呀
北京大妞演绎上海小姐 你放2010年代毫无违和感(毕竟都吃饺子看快手) 放1960年代就是搞笑叻
竟然还没有评分?
勉强看完了。剧情一般,逻辑很怪,吴谨言演技有点尬。太讨厌俞灏明的人设了,一点都不尊重妻子啊。后来招娣没跟他离婚简直不能理解。白先国人设强行崩塌。心美直接出国不就完了,干嘛还要跟郭阿昌在一起啊?全世界就那几个男的了吗?我知道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大多数影视作品里都美化了,但这部剧人设真的膈应人
吴谨言演技不错的,给一星是因为剧情太俗套了,感觉是20年前的剧换了批演员
吴谨言还没出来呢,就来黑演技。也是很搞笑了。这个剧最大的优点是良心地拍了红卫兵抄家,还有知青上山下乡的细节,很是到位了。恭喜吴谨言,原来在延禧之前就有一部代表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