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夏夜骑士

夏夜骑士,Summer Knight

主演:杨曾曦,康钰潇,罗世平,马炼,黄璐,林路迪,纪凌尘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四川方言年份:2019

《夏夜骑士》剧照

夏夜骑士 剧照 NO.1夏夜骑士 剧照 NO.2夏夜骑士 剧照 NO.3夏夜骑士 剧照 NO.4夏夜骑士 剧照 NO.5夏夜骑士 剧照 NO.6夏夜骑士 剧照 NO.13夏夜骑士 剧照 NO.14夏夜骑士 剧照 NO.15夏夜骑士 剧照 NO.16夏夜骑士 剧照 NO.17夏夜骑士 剧照 NO.18夏夜骑士 剧照 NO.19夏夜骑士 剧照 NO.20

《夏夜骑士》长篇影评

 1 ) 一家人就好好吃饭

海报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这是一些个镜头拼接的连环画,在光影的变换、音乐的跳动、镜头的起伏中,导演尤行向我们完美表现了一段西部小镇的夏天。

选角和方言的表述,典型物件的参杂,声效在对话里漂浮,这一切都让我在短短几分钟内闯进了四川的夏雨中,电影院的黑暗构造了一种湿热黏糊糊的模态,太够劲,有一种欲言又止的劲头,只能保持沉默了。

一个故事在这些镜头里穿梭,它说“捉贼”于是创造了“骑士”,夜晚的情境为这样一个行为添加了些许神秘感,大雨让“骑士”变得勇敢,奔跑让“骑士”变得坚定,黑暗和陌生人的交互让“骑士”在夏夜成长。

观众就这样被抓进,一声惊雷地打下,一颤之中地飘进了电影光彩中,虚虚实实交叉的文学感,导演处女作独有的青涩,一点一滴排出来的夏夜太玄妙,几乎静止在屏幕前。

有趣的是南京场后豆瓣评分上浮到7分以上。

剧照家庭片不少见,每个拎出来都有太多想要去表达了。

这次《夏夜骑士》除了把一个捉贼的故事放进了夏夜,还放进了一个破碎迷离的家庭。

好几次我很想奋起发问,这究竟算哪门子家庭呢?

好像一个拼盘,你也是,我也是,大家都是家庭的一部分,但又各自属于自我的部分,完全融不成一体。

天天的外公多么失魂落魄啊,婆婆又太辛劳以至于失了色彩,和所有的中国家庭一样标配的老年特性,几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又让人屏息。

舅舅游手好闲,离婚带了个性格急躁的儿子,爸爸妈妈远在天边。

这样的家庭和夏天的雨一样缥缈虚无,充斥着雾气和扑灭的躁郁。

大家各自内心都有各自的想法,说不出口但又堵在心头。

矛盾重重全都隐蔽在夏夜的几场大雨下,好像冲突一触即发,但是又隐忍不前。

剧照现实和梦境的交替,家庭的矛盾在小朋友的眼睛中隐隐若现,童年中人满为患的孤独和疏离感穿插在日常生活中,眼睛里长满了怀疑和未知,对这一切充满着好奇,同时又不敢真正意义上的尝试。

在哥哥的带领下,天天似乎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围和进步,为了寻找是谁偷走了婆婆的自行车,天天和哥哥决定蹲点婆婆的自行车,暗设布局,夜晚是蜕皮的好机会。

“那明明就是婆婆的车,为什么我们还要给钱?

”天天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车贩子偷了车去卖,为什么两个成年人可以忍受,可以再付钱去买“被偷的车”,这几乎是人一生的困境吧?

我们为什么要违背本心去做一些本是正确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要屈从于并不完全正确的社会秩序?

这些规则究竟从何而来,带着这样的疑惑,天天陷入了理解上的困境,他多次向两个成年人发问“为什么”,究竟为什么?

剧照在这样浓厚的夏夜里,所有的矛盾都变得湿漉漉。

离婚也不去工作的舅舅是老两口的心结,而他暴躁颓靡的人设也为他在整个夏夜增添了不少强烈的色彩,用所有直白强势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儿子,惊奇的是天天的表哥并没有因此而产生什么太多负面的情绪,而是更加激昂,总是带着自己饱满的情感去完成,少年意气太足,表现力也足够可爱。

作为一个父亲到底是怎么成长的呢?

很奇怪,作者偷偷给舅舅一个这样的命题,家庭在舅舅的生活中长时间失位,几乎畸形自由而散漫地生长,去当兵,内心里无数讲不出来的心结,这样成为了一个父亲,而父亲也失去了家庭里基本的女性角色。

几乎冷血地生活,教育也变成了一张白纸。

但是在儿子最接近死亡的那一端,角色几乎疯快地成长。

第二次天天和表哥在家人同意的情况在,埋伏捉贼,来了个小伙子偷了车就跑,所有的居民都跑出来把他制服,这时候表哥给天天的刀被他夺走,表哥一个劲直接冲上去要拿回自己的刀。

血就这样溅下来,一个镜头,一个父亲的成长,如入云霄一样的坚毅,眼神穿透了整个闷热的雨季。

成长,对于一个父亲来说,也同样重要。

剧照无论是小朋友的成长,还是成年人的成长,可以向观众描述的只留下了一个命题,在家庭环境中每个人的自我生长仍然是孤独的,这种孤独贯穿了一生的前进,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自我去面对自我,他人即使在家庭环境中,独属于一种亲密关系也只能提供短暂几乎不可见的扶持。

尤行把这种孤独通过他独有的光色影,完整地铺在了整个屏幕上,从声音、神态、气味、表情、语气,所有人都把这样的孤独写在了脸上。

黄璐特别出演了一个离了婚失去了儿子的老师,在这个湿热的夏季,她也几乎把这种生活中唯一的情绪释放在所有的动作和行为中了。

夏天几乎是释放情绪最好的季节,湿漉漉的时候借口是雨季的变故,干燥燥的时候借口是阳光的浸染,总之,在这个季节的人最爱好为自己的情绪找借口,成年人尤其不敢面对自我,即使面对了又如何呢?

不面对好像也没关系。

剧照成长命题的作文,中国青年导演还要写多久?

我不清楚,许多的处女作中都将这样一个主题提上了台面,他们或是把城市、地区的元素参入电影,或是把季节的感受放大,或是强调幻想中的心里郁结,那些过去不能舒坦发散的情绪,此刻都在电影镜头里被一一舒展,几乎这类型的电影作品都帮助创作者本身梳理了其内在的童年情感井道,那些不能说,不敢想,不期望有回答的问题,都在梳理脉络中一次又一次喷涌而出。

这些作品是真诚的对话辑录,他们无一不像我们展示了“我”到底是怎么样的,“我”到底怎么变成这样的,“我”究竟在探寻什么。

一个人的童年几乎为这个人的一生下了一个或好或坏的定义,当然生活不只是好坏定义的,只是我们的感觉从不能理性判断。

我们的生活只能好坏区别,只是有间断,有延迟罢了。

2021年6月11日《夏夜骑士》全国上映,由于是文艺剧情片的缘故,排片较少,如果你喜欢湿漉漉的夏雨夜晚,不妨去电影院一看。

与小吴观影于2021年6月9日南京后窗导演交流场写完于2021年6月14日2021年6月14日发布于公众号

 2 ) 夏夜骑士

电影素材很不错,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满满的回忆,感觉回到了自己的小时候。

电影画面非常唯美,特别是夏夜的雷雨天和刷黑板的画面。

每个人物的情感和细节都非常真实,特别是爷爷介绍小伙子去游泳池坐办公室,然而却是被安排去刷游泳池,爷爷的内心拍的非常真实。

小男孩虽是留守儿童,但也得到了外公外婆满满的爱,而且全程四川话很是亲切。

 3 ) 柔软的人拥有了勇气,就会造就坚韧的身段

描写90年代的电影很多,有着重大时代与小人物的,也有关于体制动荡的,不过聚焦于家庭内部关系的却很少,这部电影则以浪漫的名字呈现出了一个富有时代性的成长故事。

向我开炮、连环画、老版三国演义、小混混,基本上是比我小学稍微提前一两年的感觉,对时代的准确勾勒,除了场景,符号也非常重要。

剧情中的主线可以说是偷车,开始的时候,外婆的车被偷了,一家人到旧车市场找车,外公最后还是买下了,后来弟弟爆发的时候用不满的语言说你也忍气吞声,不去报警。

外公对于这种忍气吞声并不发表意见,但导演通过另外一个“补偿”的情节设置来表明他内心深处的失去。

这就是外公对饺子男孩莫名的喜爱,这是情节设置上的一个外部点,但也引人注目。

放在这里,似乎是在说明外公的一些心理状态。

尤其是饺子男孩去游泳池报道的时候,有一个想象中的饺子男孩跳水的镜头,拍得非常青春健美,联系到外公之前的行为,他似乎在饺子男孩那里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

外婆也用一句话点出了外公和舅舅的关系。

她说你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安排,却关心人家的孩子。

这种巧妙设计真是一语双关。

另外也插入了老友得癌症的情节,有一个镜头特别酷,外公的老朋友得了肺癌,他去看望,敲门没有人在,门头上的牛奶都臭了,对面邻居出来了问邻居也说不在。

镜头摆放在墙角上,外公被挤压在最左边的角落里,与老友的距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老友虽然不在家,死亡的气息仍然笼罩着他。

失去青春,面对死亡,我相信导演是对家庭长辈是有着很深的洞察的,在映后有观众总结为父权的失落。

偷车也衬托着少年的成长,剧中比较高调的几场抓偷车贼的夜景戏是成长的打怪升级,从开始的懦弱逃走,到后来的挺身而出,勇敢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但是光有勇敢还不够,哥哥的勇敢似乎只是叛逆和冲撞的产物,哥哥的父亲,也就是舅舅,被塑造为一个神秘莫测的形象,经常在阴暗中穿行,他没有工作,寡言少语,爱打孩子,这个定位相当准确,很多家中老小长大了之后都是这样的状态。

舅舅也造就了哥哥那种倔强的脾气, 弟弟则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其软弱与弟弟形成反面的衬托。

在最后一场戏,也就是海报里的那个镜头中,弟弟抱住哥哥的大腿让他不要继续报复。

这似乎是在说明,一旦柔软的人拥有了勇气,那必然不是鲁莽的冲撞,而是坚韧的身段。

在映后交流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舅舅给哥哥说,“为什么爷爷从来不让你进他的房间,而弟弟可以进?

”,这个镜头里有用到打击乐,这里虽然是一个比较神秘和紧张的场景,但也是不是有点用力过猛。

导演回答说,音乐这块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做音乐的女生给了很多种音乐,最后只留下了这个木鱼的声音。

在使用音乐表现场景和氛围的时候,总有人会觉得多或者少,尤其是做得满是一个有风险的事情,需要敢于冒这个风险。

导演在成都郊区找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代入了很多个人的技艺。

还有人说在电影里看出了布列松的摄影风格,让导演笑场了,(观众一评价就是大师)说一年前就开始和摄影师沟通拍摄风格的问题,互相交流自己喜欢的摄影和美学风格,最后还是指向了剧情需要,在一个场景内即使知道了前中后景推拉摇移跟,仍然有很多不同角度的细节需要去把握。

能够把自己的经历和记忆呈现在大荧幕上是幸福的,而想实现这种幸福则需要对电影有很深入的思考。

 4 ) 儿时那个湿漉漉的夏天

本部影片完全进入孩童视角,暗黄色的灯光、有意关上的房门、湿漉漉的石板路都完全表现出一种迷幻色彩,而这也正是每个人童年的样子。

偷车的这场戏中,原本应当是激烈的厮打导演却柔和化处理,从这一细节来看,若非完全代入彼时儿童心理会很难理解。

原本当是情绪宣泄的戏,刻意给了弱化,据导演本人解释是为了贴合天天的形象,只能说见仁见智吧。

比较不舒服的地方是许多镜头很刻意放慢、打光、完全没必要为了文艺而文艺。

 5 ) 闪亮却一逝而过的童年,以及关于夏夜的二三事

7岁那年的暑假,父母带着我去姑妈家,大人们打牌到夜里,我则在百无聊赖中沉沉睡去。

迷糊间被留宿在姑妈家。

凌晨时我醒了,突然发现在陌生的床上时,突然想家,想爸妈,撕心裂肺。

我冷静的意识到哭闹并不是解决办法。

于是在谋划一个小时后,我爬起床提着鞋子,轻手轻脚的打开卧室门、大门,瞒过卧床聊天的姑妈姑爹,以及客厅里看电视的表哥,像一个越狱者一样,从5楼的单元房逃出,一路飞奔。

只记得那晚上月光特别亮,我跑过河边小径,跑过树影斑驳的柏油马路,跑过稻田和工厂,那两公里特别特别长,仿佛永远都到不了。

当晚回家后,出逃消息就传遍了大家庭,接下一周我接受了来自三姑六婆的批评,他们说的什么已经完全记不清。

反倒“出逃”的晚上,马路上的银色的月光,夜风吹过桉树静谧的声音,一直放在记忆里的角落,毫无用处的积灰,却在某些人静的时刻袭向我,让心脏重新跳动剧烈。

我在第三次看完影片后,我和尤行讲起我的这个故事——就如同电影里,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这样独一无二,闪亮却无用的生命片段,这或许是童年的本质。

而影片击中我的,是它唤醒了我,或者又一次让我感受到孩提时代,对世界矇昧而深刻的感受——鲜亮、未知、某种恐惧、某种深处贫瘠却没有尽头的美好。

这种感受随着长大彻底消失了,而电影让我重温了它。

我的私人观点是,一旦一部电影,可以让我不重视剧情,却愿意一遍遍进入它的世界,这样的电影一定是罕有而珍贵的。

那么,其他的不足都可以很大程度的忽略。

作为处女作,它有诸多不足,我也和导演也进行过多次讨论,其中有个问题是:为什么不更坚定,更明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不让故事线更紧凑,节奏更快?

让这个具备商业片潜力的故事,更加受人欢迎。

后来尤行在某个点映中的问答让我打消了这个追问:it's about how to not to push one's own justice to others, how to live with the blurry world.(这是关于如何不把一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以及我们如何与这个模糊不清的世界共存的故事)。

但这个问题导致了我追问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东京会选择给《夏夜》,据导演说,东京的评委颁奖后说,《夏夜骑士》是没有“pretentious”(炫耀的,刻意的,自命不凡的)的,而很多新作品,却往往迫不及待。

这种赞许在我看来是超越影片本身的,他意味着导演在未来,可以以谦逊的姿态,探索自己及影像的边界,最终趋近更为精确的表达,这在当下是无比可贵的。

尤行求学于美国,他们这一代导演拥有了一些新的视野和特质,体现到影片中,是除去作者的趣味性外,他们的视听手法是基于工业化系统下的训练,一方面,要求追根溯源,根据剧作核心的逻辑,去逐一推敲建构各技术部门的手法,第二个表现就是展现出某种通俗却可以深入解读的美感。

关于童年的深刻记忆与坚实的技法,让这部电影看起来特别。

映后很多观众说看起来像杨德昌、小津或者是枝裕和,但却又有许多不同。

这大概是导演已经在逐步建立自己独特语言了吧。

首映后,我们又聊起影片的结尾,尤行说拍摄时其实出了很大的“问题”——原本这是一场很剧烈的冲突,可已经有了感情的孩子们,却不忍心作出这样的表演。

在最后他放弃了他的想法,让影片拥有了一个更温和的结尾。

他觉得,这样也好。

那个结尾在我看来是可信动人的,大部分时候,人无力对彼此做如此剧烈的挣扎的。

这个顺应自然的改动也让我感受到尤行骨子里的诚实。

这或许也源自童年,那些无用而闪亮的时刻,在暗中的馈赠。

希望我们都能保持下去。

 6 ) 《我终于抓住了那个偷自行车的人》

片名《夏夜骑士》充满浪漫的诗意,整部影片的氛围也是浪漫的,像极了我记忆中南方那个充满雨水的潮湿的夏天。

哪个孩子儿时没有过做英雄的梦想呢?

正如片中想要在下雨的夜里抓住偷自行车贼的小男孩儿,他们做到了,在那个夏天,他们的确是勇敢的骑士。

影片以一个胆小懦弱的小男孩视角徐徐展开,开篇就是熟悉的小学课堂,端正坐着的小学生,集体观看老电影(没错,就是张艺谋导演在《一秒钟》里数次致敬的那部《英雄儿女》)梳着齐耳短发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的女老师,在语文课本里藏着小人书偷偷地看。

一下子就把观众拉回到过去的时光,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小时候,代入感非常强。

影片一百多分钟的剧情,集中发生在三个夜晚。

剧情的高潮是夜里的那场抓贼戏,念念不忘的偷自行车的人终于落网了,胆小的小男孩终于喊出来了,一直勇敢无畏的小表哥也受了伤。

这个夏天,男孩子们都长大了。

非常喜欢影片的摄影,即使是那些没有人物出现的空镜头,每一帧都美得像一幅画。

室内的打光色调是昏黄的,像极了记忆中的老照片。

有几段运动场面的慢镜头非常美,踢足球的,游泳的,还有两位老人和孩子一起回家的场面,搭配钢琴的配乐动听极了。

映后与导演制片人和扮演老师的黄璐进行了交流,原来故事的人物原型是导演自己,拍摄地是故乡成都,演员们说的四川方言。

电影非常具有文学灵性,导演本人的文笔一定非常好。

很羡慕导演有机会能把自己童年的牵挂和回忆拍成电影,能在大荧幕放映,并把故事分享给观众。

期待他今后更多更好的作品。

 7 ) 黄璐携新人演员纪凌尘,新片杀入高口碑!

文/笑意

11月5日,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闭幕,中国影片《夏夜骑士》获得“亚洲未来”单元最佳作品奖。

《夏夜骑士》是由尤行执导、编剧的第一部长片,由黄璐、林路迪、纪凌尘等主演。

纪凌尘在东京电影节映后,他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个失意的小伙子

黄璐发微博祝贺《夏夜骑士》首映,她在电影中饰演了天天的老师电影的背景是在90年代末,成都的夏天,八岁男孩天天被父母丢在外婆家,与外公外婆、舅舅和表哥一起生活。

看起来乖巧温和的天天读了课本上邱少云的故事,又痴迷于千里走单骑的关公,也幻想着行侠仗义。

外婆的自行车被盗之后,他与表哥策划了一场大胆而荒唐的擒贼计划。

电影流露出的情感是非常细腻而又个人的,看得出导演倾注了许多自己的记忆。

特别对于80末90初出生的人来说,90年代至千禧年的童年回忆很容易被电影中的种种场景唤醒:铁风扇、青花茶杯、老式自行车...甚至外婆遇事不声张的性格、外公怜爱外孙的眼神,很多琐碎的细节都让我有很强的代入感。

镜头语言又是极其诗意的,比如有一幕,天鹅湖音乐配小朋友擦黑板画面,粉尘飞舞,如生活一般真实,又如梦境一般遥远。

作为导演的长片处女作,这部电影充满了灵气。

电影节现场观众反应很热烈,不仅有好些中国观众,还有许多日本观众都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我摘录了一些现场Q&A:Q:看到这部电影很有感触,我在电影里看到了我童年的片段,对里头的细节和台词印象深刻。

两位小主人公的性格完全不一样,而电影以他们自身想法的碰撞作结尾,想知道导演的用意为何?

A:这两位小孩子的设定是想告诉大家,其实他们也是一样的。

我们在行为举止和语言上尽量地区别开他们,但是表哥虽然强壮鲁莽却也有柔软脆弱的一面,弟弟表面上温吞懦弱却想出来故事里最荒唐的事,也有阴暗凶狠的一面。

这个故事讨论的恰恰是在道德和行为上的模糊不清。

而这两个小孩所要面临的困难是他们第一次进入到灰色地带所要面临的抉择:影片最后弟弟阻止了哥哥原本准备帮自己的行为。

关于他们的未来,我希望给大家充分想象的空间,这个空间对于电影导演至关重要。

Q:这个片对中国小孩来说很有代入感,我想问一个关于周围大人的问题。

我感受到了无力感,包括大人之间的谈话、社会对于偷窃的态度,即便也有温情的画面,可最后也未能如愿。

想知道导演怎么看待环境对小孩的影响以及这样设计剧本的意图?

A:很高兴你提到‘无力感’,但是我塑造角色陷入到困境中不是为了批判,而是说再平凡的人也会有欲望和愿望,也会实现不了。

随之而来的失望之后人物又如何做抉择,这才是显露他个性的时刻。

大人相对小孩阅历丰富许多,但是困难依然是困难。

当爸爸想处理好跟孩子的关系的时候,每一天面临的问题都是全新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是脆弱的。

我想把成人的复杂世界引入进来,和小孩眼里相对简单的世界产生冲突,在冲突中让故事发展下去。

导演尤行在Q&A环节回答观众提问我自己在媒体场看完《夏夜骑士》后就非常惊喜,于是又带了在日本的博主小伙伴看了公众首映场,小伙伴也觉得值得二刷。

我们在映后碰到了尤行导演和像一个大家庭的超小号影业团队。

他们中的好些都是海归,或是在中美两地跑,年轻而又专业,充满想法,敢想敢做。

导演尤行在读书时拍了好几部美国短片,制片人宋晓文在美国已经是年轻有为的新锐制片人,制作的美国影片《南茜》、《孩童杰克》双双入围圣丹斯电影节。

对于尤行导演来说,这是他第一次拍长片,这部电影也是宋晓文制作的第一部中国电影。

我与导演和制片人一起聊了聊这部电影,他们的友谊,还有中美拍片的事儿。

海归背景电影人,中美拍片差异迅速适应笑意:两位可以介绍下自己和这部作品的创作历程吗?

尤行:我是尤行,2008年去美国念书,本科和硕士都是学的影视方向。

在大学的中段才决定要做导演编剧。

我在本科期间做了很多短片,完了之后觉得还有发展的空间,所以就去申请了研究生。

毕业之后我从事了一年多跟电影无关的工作,然后在洛杉矶认识了Rachel。

洛杉矶的工作结束之后,我开始想重新回到电影这一块,当时就想自己写一个长篇,单纯的说我自己还是想做本行。

之后大概有一年多我陆陆续续给Rachel还有一些小范围的朋友分享,她是最上心的,所以我们俩说着说着就开始干了。

我们是在2018年的年初先后回国,那个时候我已经五年没有回国了,虽然当时我们基本一片空白,只是我们主观就认定了肯定得做,但是怎么做、从什么地方开始,我们比较茫然。

然后我们大概经历了六七个月的时间来筹备。

从大概16年年底开始写的剧本,第一稿写到17年的3月。

但是Rachel知道这个剧本每天都在变,而且最后的版本离第一个版本区别还是挺大的,后来我们也一直在改。

我们回国的那七个月里,我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在改剧本。

一直到开拍前包括拍摄中也基本没有停止修改。

宋晓文(Rachel):我也是几年前去的美国,之前本科是在北大读的影视编导,然后去美国读了制片,后来在那边工作,大概2016、2017年左右开始做独立制片人,我碰到尤行那会儿正好参与了两个美国的电影,很幸运的是其中一个还拿了最佳编剧奖,但那是完完全全的美国电影。

我当时就在想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是继续在美国还是回国。

因为身边很多同辈都回国去发展了。

我和尤行碰到后,大家能聊得来,很一拍即合的感觉,慢慢知道他有这个本子,然后真的是读到他这个本子那一刻我才在很认真的考虑我们想做中文电影,想回国拍电影,最后就在18年初就回国了。

筹备的过程其实还算顺利,我们找演员,像黄璐、林路迪、纪凌尘这些已经很成熟的演员,我们之前都是不认识的,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去找,也算是比较幸运,大家可能也是比较喜欢这个本子,所以聊得来,然后就说来演。

有一个小插曲是我们本来计划六七月份开拍,但那个时候出现几个问题,一个是当时我们线下制片团队换成另外的一个,还有就是我当时发现怀孕了。

但我们还是比较顺利的在八月开拍了,一个月的时间拍完。

之后回到洛杉矶做后期,我们做剪辑的、做声音的、作曲的、做特效的、做调色的全都是base在洛杉矶,这些都是在那边工作的华人。

比如摄影指导Sheldon,他也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

所以我们的团队是一个比较国际的团队。

笑意:拍摄期间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尤行:困难还是有的,不过还是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困难。

大家拍戏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状况。

宋晓文:我们之前是做了很强大的心理准备的。

虽然大家在美国都有经验,对制片比较了解,说实话,我们都没有真正在国内拍过长片,所以还是做了很多准备,包括跟前辈去讨教经验,去了解行业的情况。

最后我觉得整个制作的过程是比我们预期的要好的,我们可能抱有一种非常恐怖的想法,做了最坏打算,但后来证明我们签下的线下制作团队非常好,从制片主任到场务,每个人都很专业。

我觉得跟美国拍片子相比起来,有一些方面甚至更好。

笑意:你们之前都是在美国制作电影,你们觉得美国制作和中国制作有什么区别?

尤行:我觉得是专业程度。

这个专业程度不是指技术层面,在技术层面我的感受是这个差距几乎没有。

国内的线下人员技术水准非常高,区别是在于流程。

可能在美国所有做电影的人都知道做这个事情是这样的,但在国内可能各自有各自的做法,所以是流程和系统层面的区别。

当然还有一些细节,比如小孩的戏份,在美国电影流程中每天工作多久是有严格规定的。

在国内这些方面还不是特别的清楚,主要是靠大家协商。

另外,我跟线下的技术人员合作,觉得他们每天的作息时间也是非常弹性,大家根据情况来决定,而不是美国那种可能每天都是八小时下班,所以在流程上有一些区别。

笑意:那你个人会更倾向于哪一种?

尤行:我觉得谈不上喜欢。

他们是你团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把这部分比喻成仪器的话,可能中国和美国的性能是不一样,你可以通过这个仪器了解它的不同性能,达到相似的效果,我觉得作为导演,这个责任在于我们去适应和体验。

宋晓文:就像刚刚导演说的,美国的组你可能去任何一个组都是一个样子,但是在国内,不同的组完全不是一个样子,取决于导演、制片人大家什么样的工作方式。

可能我们是属于工作风格比较直接的,所以团队也很适应,从某些层面上来说是比较有效率的。

同时我们也很快适应了国内的一些传统和规矩,比如开机仪式、红包等等。

尤行:还有一个例子我替摄影师Sheldon说了,在国外分工比较明确,摄影师与灯光师、场工是有从属关系,各自对上级负责。

但是在国内很多时候摄影师和灯光师是平起平坐的,很多情况下灯光师不一定会听摄影师的想法。

Sheldon第一次在国内工作,他又很年轻,面对的合作伙伴都是他的长辈,这样论资排辈的工作环境他一开始也有些不适应,不过后来磨合了之后大家也合作得比较好。

摄影师Sheldon Chau出发点在于人物和情感,在不同维度把这个世界看透彻笑意:关于电影本身,觉得导演您的电影也是有很鲜明的个人风格,所以您的创作是受到一些导演或者艺术家的影响吗?

尤行:我们不希望自己被定义。

“风格”这个东西,以前我只是观众的时候,我也会看;但是当我开始做电影人的时候,“风格”就不再能成为一个目的。

你会发现如果以达到某种风格为目的去创作的话,就会走得很困难。

所以我对我的团队始终在重复一句话:我们的出发点永远是人物和情感。

“风格”可能体现在我们从人物和情感出发的工作方式,它不是我们想要刻意达到的一种效果层面的东西。

很难说具体受到谁的影响,但我们在筹备期间有非常多的参照对象。

摄影师会出一个lookbook,把他觉得和这部电影沾边的元素全部放进去。

我们pitchbook上也有参考的作品,一看都是五花八门的。

比如说有伯格曼的《芬妮与亚历山大》,哈内克的《白丝带》,七十年代的西班牙电影《蜂巢幽灵》,杨德昌的《一一》,特伦斯·戴维斯早期的作品《漫长的一天结束了》。

但这些电影之间没有太多共同之处,我们只是各取所需。

自己这部作品的出发点是什么,可能比试图模仿某个特定风格更重要一些。

笑意:Rachel你觉得导演哪一点特质吸引您去关注这个作品?

宋晓文:其实我在看到尤行的剧本之前,我们说过要一起做个片子,因为我们会经常一起吃饭聊电影、聊人生、聊哲学,大家的想法在某些层面上是契合的。

对我和我先生来说,就很喜欢聊一些平时不会聊到的东西。

我个人一直觉得,一个好的创作者,好的导演,他看世界的角度跟很多人不一样,而且他一定是具备这种能力,能将这个世界的不同层面和不同维度的东西看得非常透彻,同时又有自己明确的选择和观念,这样的人才能去讲一个让很多观众接触的好故事。

当时认识尤行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看了他的剧本后,我当时就非常喜欢,直觉上给我的感受是想起《一一》,也是我自己很喜欢的电影。

有冲动,有直觉,也有理性的思考,总之就决定一定要和尤行合作这部电影。

获奖后宋晓文与尤行开心拥抱对道德层面的困境与人物的角色感兴趣笑意:导演以后的发展方向?

尤行:这个片子其实是有点分裂,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摇摆。

是偏类型的元素稍微多一点,还是偏所谓的文艺多一点。

我自己占很大一部分原因。

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做长片,想做的事情总是远远多于能做的事情,所以这片子里面我们什么东西都放一点进去,最后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没有发言权。

但是从我的出发点来讲,我放了很多不同的思考,有一点类型的元素,比如自行车这条故事线,但是更多还是在传统戏剧和文学的角度来讨论,都是关乎人物的,都是关乎情感的,然后都是关乎人物的抉择。

我觉得个体道德层面的困境一直是很吸引我的话题。

这个很有意思,因为在中文的语境里,morality(个人品格)和ethics(伦理道德)是同一个词,都是道德。

但是在西方的语境里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觉得这种混淆是特别有趣的。

我能看到很多的人夹在中间,非常痛苦,无法做抉择,这个是我的作品里比较根源的一个出发点。

我希望在以后的作品里能够以其他方式和其他形式的故事来探索这个话题,这个类型上我不大想要约束,所以我会更慢一点,可能看自己的境遇和契机来决定投入到什么样的水平。

笑意:这部电影你们之后会走国外电影节路线吗,有没有可能在国内上映?

宋晓文:我们东京之后也投了一些国际上的其他电影节,目前的计划是希望去一下我们很喜欢的电影节,得到不同国家的关注和反馈,最终还是想回到国内去做一定规模的放映。

我们现在也在接触不同的发行方,国内和国际的都有接触,希望可以找到合适的。

因为确实我个人不太喜欢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界定,但是目前这个作品应该还是会被定义为文艺片,在文艺片的语境下来进行国内的发行,包括观众的接受等等,大家都在探讨,我们是很希望这部作品可以在国内给更多观众看到。

书本记者笑意与导演尤行、制片人宋晓文,《夏夜骑士》的包包很可爱很期待不久之后能在国内看到这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采访:笑意编辑:Suen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8 ) 回忆少年时

#夏夜骑士 这是一部没太看懂的电影。

但是却又是一部值得七零八零九零回忆的电影!

在里面,你可以找到很多小时候物件,情节,人文。

电影剧情就剧情来讲,我更愿意把标题拆开,夏,夜,骑,士,四个字,感觉电影里面是都有了的。

连在一块,虽然连贯,但却感觉有些偏题。

情节是围绕骑展开的,讲述的是孩童时期,关于骑的故事,具体情节就不讲了,剧情还算是比较连贯,比较合理。

夏明季节,夜指时间,骑言故事,士揭主旨。

画面方面,大部分都是非常棒的,只是好些位置涉及到了慢放,有些没太看懂,足球可以理解,黑板处何解?

人物形象方面,每个人的形象,都非常的真实,都非常的好符合小时候的那种状况,无论是父辈,还是孩童,都有一种这就是我们当时的自己,这就是我们当时的父母的感觉。

缺点方面,除了慢放,好些画面,不知道是不是故意为之,似乎缺少声音。

还有些细节方面,总感觉缺少一些前因后果,比方说爷爷为啥对别人的孩子那么好,舅舅为啥有些叛逆,爷爷为啥偏向于弟弟,留下了空白,让人深思。

虽让剧情有些断层,但却更显真实,真实生活中,很多你还没有找到答案。

 9 ) #夏夜骑士#

导演尤行的一篇长篇处女文艺电影,感觉有小津安二郎的风格。

成都话比普通话更能代入小市民生活,更接地气。

电影的画面唯美,夏天的西瓜、长豇豆、蜘蛛网、雷阵雨;大红色的座机、墨绿色台灯、大搪瓷缸的茶叶水、滋滋作响的电风扇,更是充满了怀旧元素。

影片的主线是通过外孙天天寻找婆婆被偷的自行车的小偷展开,以孩子的视角观察这个复杂的成人世界。

想寻找明确答案,找小偷,却是最无果的。

少年、青年、老年人生各个时期的小人物的困惑和挣扎,以及自我和解和寻找出路。

家人之间的隔阂矛盾,以及相亲相爱。

特别是结尾,天天从一个怯懦的胆小鬼成长起来的过程,也真是所有人的成长。

影片极有现实意义,发人深省。

#桃花岛观影团#

 10 ) 那儿年生的闷热和暴雨

构图干净,调色爽利。

叙事娓娓道来,沉得住气。

开场听着方言特别惊喜,能够把情绪拉回多年前对老师的怕和敬畏。

主角天天让我联想到了方枪枪。

然后在菜市场可以体会天天看到长发偷车青年的时候,激动得心里怦怦跳却又不敢言语的情绪。

特别喜欢的是每个事件前后都有交代和呼应,爷爷的烟酒,奶奶的自行车,两孩子的兄弟情。

两个小演员特别厉害。

哥哥这个角色,情绪饱满。

仗义、有担当,懂事所以也有所隐忍。

弟弟让人更有代入感,面对事情会有怯懦的情绪,也希望自己能够更勇敢。

整个电影节奏掌握很好。

看似平铺直叙,却又让情绪慢慢堆叠。

感受类似《日日是好日》。

比较遗憾的是在哥哥手臂被划伤的时候,是全篇情绪的爆点。

但是除了舅舅一反常态的激动,没有感受到更多的点来支撑。

另外面馆老板的儿子这条线,也没有让太明白为什么占比这么重,却又潦草收场。

不过总的来说,看到电影最后所有人都重归于恬静,还是让我久久回味。

《夏夜骑士》短评

小演员演的不错,灵气很足。

8分钟前
  • 好丑一头牛
  • 还行

过去我总在想未来什么时候来 现在就停在现在

13分钟前
  • 参考文献
  • 力荐

没看懂,喜欢看电影的我,居然没看懂。晦涩难懂,困困欲睡,再次挑战文艺片,再次失败。

15分钟前
  • 葱油饼加葱
  • 较差

看了评分本来期待值不高,但是其实整体上是有被惊喜到的。喜欢他摄影的构图,都很漂亮精致。也喜欢他留下的很多窗口,并没有做解释,就像是童年很多亦真亦假的回忆已经没有答案。夏日午后,看了像是一阵凉风带来了一丝怅然,好想回到童年,无拘无束躺在地上流汗。

19分钟前
  • ztlpoppy
  • 推荐

冬暖主题影展期间去看过,这次是二刷还不错。导演分享了很多跟他自己切身有关的东西,感觉这次处女作帮助他梦回童年,回忆起他小时候的往事。同时也有不少成年世界的东西,比如为了工作不得远行的父亲,帮助侄子找工作的爷爷。有欢乐,也有抑郁的东西。虽然是个处女作,有些事情诠释的很模糊,包括家里缺席的母亲。但是整体还是可以的,特别是林路迪和黄璐的角色,演绎的都挺棒。

21分钟前
  • 逍遥侠客
  • 还行

人物呆板没有灵魂,故事太碎缺乏卖点,片子平庸无缘奖项,真不知道这种项目是怎么拉到投资的,慈善家弄的吗?还是导演自己卖车卖房了?

22分钟前
  • 陈年老浪
  • 较差

私人影像,表达细腻但太过沉溺。梦境的表达被导演自己说成下策之举,有太多不够成熟的地方,包括几个升格场景和碎笔的描写,总体还挺有意思的。

25分钟前
  • bravado
  • 还行

小孩子演的真好,特别喜欢这个故事,成都的夏雨夜很有感觉

27分钟前
  • Señoreita
  • 推荐

按之前的打分,就远不到一般。镜头处处讲究,没有文本支撑和镜头语言,就会显得过于做作。像是导演说的想要处理的暧昧,大量的留白过犹不及,让人容易产生疲惫感,过于暧昧的东西,对于情感的拉扯,到最后没有着落点,就显得意味不明,那之前的所谓艺术性,就显得空洞和无意义。之前觉得新人导演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好的故事和剪辑来完成一部电影,现在反而觉得,真的想要完成一部电影,首先要有表达欲,这个表达可以通过好的故事,可以营造氛围或者镜头宣泄出来,很显然,这一两年看的新人导演里面,都是同样的问题,看多了所谓的文艺片,让人消化不良

32分钟前
  • 正在跳舞
  • 还行

节奏有点拖沓

36分钟前
  • 很饱的贼
  • 还行

不要让耗子听到了,好可爱

41分钟前
  • songsplit
  • 力荐

first这类电影能不能消停会啊

45分钟前
  • 加持浙辽双子狗
  • 较差

#TIFF 被豆瓣er安利去看的东京电影节premiere 乡音太意外了 算是东京电影节的惊喜。导演对于那个年代全部的回忆和情感 意外的还原的很好 小男孩的视角选的也很好 很喜欢中间几段梦的呈现。当然我最骄傲的是终于有那么一部虽然是海外团队但完全是东方语境或者说是西南语境下用成都话呈现的那样一部流畅的电影。自行车这整个故事线会令我很自然的想起偷自行车的人 这也是我想映后想问导演的问题 但很遗憾 并没有被抽中。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映后导演说的 这个极度东方语境的主题(就像小津是枝那样的家庭主题)they don‘t know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46分钟前
  • Stygnula
  • 推荐

小伙子的荷尔蒙释放在球场上和泳池里,女老师的寂寞融化进下课铃和粉笔灰。男孩尚且不懂大人偷车换车的逻辑,却明白外婆偏心给奶皮,外公偏爱给钥匙的原因。被沸水浇灼的老鼠厉声惨叫,被生活打磨的大人却郁郁寡言。动物园遍寻不见大灰狼,现实里却都有仗义行侠。男孩总有一天会懂,在这个或下个夏夜。

47分钟前
  • 西楼尘
  • 很差

表达刻意且死板,主线是父权的反抗与交接,卯住这一点做文章即可,要素太多使主题偏航,故事不断在卸力,收尾溃散。声画体现出过硬的审美素质,还不错。

50分钟前
  • SleepWalker
  • 还行

拍得太好了吧!三代人的之间的关系,同一代人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交织在一起,每一个人的形象都很鲜明,也十分突出当时时代的特点。骑着自行车,看着94版的《三国演义》,穿着94年世界杯德国队主场18号克林斯曼的球衣。拍了三代人但是好像又是拍了一个人的一生以及一个人一生中在每个年龄段考虑不同的事情。哥哥长大了会成为舅舅的样子,舅舅老了会变成爷爷的性格。纵向横向的表现让影片特别饱满。而影片又以抓偷自行车的人这件事情串起了全片。其中觉得表现得特别好是老师和婆婆的那段对话,老师也是人,虽然为人师但也为人父母,虽然在教书育人但也在学着如何教育孩子,同时也可能处理不好自己家庭的关系。这段其实可以不加,但是加进去好像更饱满了。

53分钟前
  • Chenyuuuz
  • 力荐

在异国听到乡音早已不稀奇了,但散场后涌上的日语迅即打破了这种想当然,影片本身营造的童年幻梦也一并打破了当下我的好多想当然。对爷爷奶奶死亡的恐惧也好,对纯净的公平正义的追求也好,在受到一点委屈、碰见一点不公就摆出气鼓鼓的表情也好,对大人给自己的偏爱以及背后的原因隐约的察觉也好,好难碰见一个片子那么轻巧地带来一个小时候的我,告诉自己你一开始不是现在这样的人。那些在大人避开自己的谈话背后的重重谜团与种种混沌,映射在一双纯粹的眼睛里是如此的无法理解又带有神秘色彩,好像知道了它们就能拿到成人世界的钥匙。对这把钥匙的一知半解与某种程度上的憎恶和连自己都讲不出缘由的对大人的爱敬畏恨一同充斥在这部电影与我的童年里。尽管演员起初很涩,一些镜头莫名其妙,这种微妙情绪的呈现仍旧精准地剖出了我不曾细想过的那段时期。

54分钟前
  • 荒井
  • 还行

画面和光影挺好

55分钟前
  • 反复横跳选手
  • 还行

一种“偷自行车的人”视角 想说的和说出的不成比例 但能理解 深入比铺呈难学太多难做太多了//少年人如何学会面对成年人混沌世界的潜在规则//一定程度上也是表达了个体的不尽相同 甚至有点莫名其妙的就是不同

59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2022.9.19 燈光攝影都很好,配上這片真是白瞎了,一堆稀碎的情節和意象根本拼湊不出一個值得100分鐘的故事,不能說是很爛,只能說是稀爛。(舅舅好帥哦

1小时前
  • 瞻。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