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看完了三部志愿军,今年终于到了最后一部,在谈判桌上的较量,也正是在战场上的奋战换来的,“浴血和平”的本质,是一种伟大的悖论与牺牲。
它提醒我们,和平从来不是天赐的礼物,而是需要用勇气、智慧乃至生命去守护的宝贵果实。
铭记那段历史,致敬那些“最可爱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珍惜当下,奋发图强,让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永远告别硝烟,繁荣昌盛。
我好像今年没有流过眼泪。
2025-10-1 一家人一起去看的10月1号原本看到豆瓣又是控评控分跟《731》一个操作的,评论区看不到一条,讨论区却有700多条,原本当做是一部大烂片来看的,没想到这一次,陈凯歌!
你真行!
讲故事的能力是真的很棒!
文戏相当不错!
这一次把整个系列全部都填满了,所有人都给了一个交代。
也正是因为志愿军是谱写在赌上国运的一场战役。
这全明星的阵容,如此众多的群众画像镜头,文戏真的是满分,在不剧透的情况下,有好几次的剧情真的是意想不到,也成功把我小时候记忆中的边打边谈的5次战役的历史都拍出来了,在此刻都具象化了。
甚至有好几个镜头,关于张孝文那条线有几个瞬间感觉有《拯救大兵瑞恩》那个味道了,这部电影很大的意义上改写了记忆中西方媒体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是靠人海战术胜利的,陈凯歌通过和平鸽和大量的人物镜头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牺牲都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政治目的。
千呼万唤的上甘岭战役终于拍出来了,但是跟我的心目中优秀的距离还差那么一点点。
观感上还是没有超过第一部的“松骨峰战役”。
“该让对手的杯子跳舞了。
”这句台词是真的帅,黄继光的这段镜头是震撼的出色的,某种程度上刷新了继上一个《731》我在国内院线看到尺度最大的镜头。
很感动,真的很感动。
连李墨尹这两年的铺垫也交代了,感谢众多先烈,谱写了一出宏大的卫国战争。
3部铺垫完,这三年太不容易了。。。
唯一的一个差评应该就是这段坦克戏了,是真的离谱。
竟然还给我搞这种坦克漂移的片段,当初战狼人家现代战争戏拍坦克漂移都被吐槽了半天。
你苏制T34可以漂移?
而且移动速度比F1赛车还快,背景跟绿幕似的。
这一段重点批评!
除此之外,所有的戏份,尤其是文戏,第三部应该是我三部里面印象最深刻。
最好看的没有之一。
又要认真写个影评了,这算是陈凯歌导演第二部有水准的片了吧,没想到出奇的好看,是值得二刷的水准,避免了第二部大军团作战的混乱感,这一部从谈判的角度展开,结合局部的战斗场景,整部先抑后扬,老美出尔反尔不讲信用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充分体现了整部电影的主题:和平不是等来的是打出来的。
黄继光的桥段真的被震撼到,小时候的教育只知道黄继光堵枪眼,怎么堵,什么环境堵,只能靠脑补。
电影中呈现的黄继光真实再现了这一不怕牺牲的壮举,有人会说中枪怎么不会死,可这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黄继光趴到枪口整个脸庞被枪口灯光照亮的场景,震撼而悲壮。
几个战士的死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大局观,可惜对面是耍尽小花招的美帝,所以历史教育我们对付西方恶势力,一定不要手下留情,斩尽杀绝。
能在国庆看到好看的主旋律影片,也算是弥补了731的恶心1,必须五颗星好评支持。
《志愿军:浴血和平》,张子枫、宋佳、朱亚文、陈飞宇主演,战争史诗系列的终结篇。
影片饱含真挚浓烈的人物情感,呈现震天撼地的战争场面,通过一波三折的历史剧情串联,成就了三部曲的完美谢幕。
陈凯歌导演凭借《志愿军》三部曲对战争戏份的精细打磨,将国产战争片的天花板进一步提升。
第三部的大战场面更加恢弘,上甘岭战役是重头戏,数十万发敌军炮弹倾泻而来,整片山头都被削平,山地被燃烧的炙热。
这样的战争残酷场面,从宏观视角的俯瞰战场,到微观视角的聚焦的阵地战斗,导演不同视角的精准切换,让观众看到了战场的全局面貌。
《志愿军:浴血和平》对战争场面的处理,达到了教科书级别。
观众在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会获得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近距离观察战场,切身体会战场的惨烈,目睹志愿军的伟大。
同时,这部电影给未来的国产战争片做出范本,电影中的战争、战斗场面就该如此描绘呈现,这是更接近战争的电影。
影片采用双线并行叙事手法,文戏部分聚焦志愿军代表团在谈判桌上与敌方代表团唇枪舌剑、针锋相对,武戏部分是志愿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争取更多胜利。
敌军一开始在谈判桌上的傲慢,随着我军的节节胜利而变得畏手畏脚,两条故事线齐头并进,让观众更加清晰感受和平与胜利的来之不易。
个人认为,经过前两部的酝酿和沉淀,《志愿军:浴血和平》无疑是三部曲中质量第一,为整个系列画上圆满的句号。
影片结尾拍到了当代北京的万家灯火,电影情节连接现实生活,这是志愿军浴血奋战而来的今天。
战神孙醒两部没说话,第三部巴拉巴拉开始喊口号,是怕战神不死去扭转上甘岭战局?
李默尹可以失踪下落不明,但是最后给的结局是不是过于草率了?
闫医生演员的个人特色放在电影里是不是太让人出戏幻视闫妮了?
林月明可以是一个伟大的身残志坚的翻译,怎么硬生生变成了一遍遍呼叫和平这个小孩子的口号机器?
几位第三部演员的口条和演技是不是太欠琢磨了,听到敌军军情瞪瞪眼拿拿望远镜就可以了吗,听到胜利消息时表现出的雀跃是不是太轻飘飘了?
黄继光很感人,你可以赞扬他的意志他的信仰,但是你却描绘了他超人一样的身体素质?
好不容易请来的武器装备大师吴专家,失去了保护员就完全freedom可以满场跑了吗?
最后彭总的口号,就像是临时拿到一份需要大声喊出来的新稿子一样毫无感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要回家看孩子的林月明死了,想母亲的黄继光死了,为国运货100次想回家尽孝1次的南洋运输队老师傅死了,这种一句话猜结尾的flag能不能少一点???
所有的剧情和演员都在为叙事套路、叙事技巧服务,不会好好讲故事吗???
想到哪写到哪,随便表达下看法。
从电影的很多地方能看出导演是有考究的,是想表现出细节的:对美方的错误文件的纠错、边谈边打、警卫连战士被枪杀、修理铁轨、修理坦克、护士为战士吸痰等等,都是有真实历史事件做原型的。
但是我觉得呈现的方式不好,文戏的部分像是在对观众说教,既是各部分之间看不出太多联系的多线并行,各部分中又是一种PPT式的平铺直叙,这些情节/事件给我的感染力,更多在于它作为历史事件本身,而不是作为电影画面呈现在我眼前,甚至这种视觉呈现还让我的感受被削弱了。
比如所谓的和平的理解,为什么要跟用小学生写作文一样的台词直接说出来。
比如美方的傲慢与无礼,为什么不加个前后对比呢?
我军英勇作战的成果使得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被打压,不得不规规矩矩的坐下来谈判,谈判桌上态度的前后对比不是文戏武戏结合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吗?
比如结尾表现两方战士作战目的的不同,显得很生硬,还加个倒数计时是想干嘛,跟杀死那么多战友的敌人们一起倒数欢庆胜利?
很难想象真是人能写出来的剧本,太过于离谱了。
再说武戏,作战片段实在显得有点千篇一律了,主要是为了突出表现战士有多惨、有多壮烈,或者主角的优秀品质,但与真实的战场实在是相差甚远。
人海战术式的集团冲锋、一字长蛇的坦克阵、一个专家穿个便装就上坦克,如此种种的很不靠谱的细节实在是让我看的太难受。
停战区的情节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信守承诺,反观美国则是对诚信的背弃,两者相较之下体现出正邪两面。
什么是大国风范,战士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下,为国家承诺牺牲自己,含冤而终,那个所谓的“大国”确对共识肆意践踏,这些都是事实,是历史,会被世界人民永远记住。
向正真讲述历史的电影和电影人致敬。
等不来和平,只有用力气用强劲有力的武器,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才有绝对的话语权。
和平从不是历史长河中偶然漂来的礼物,更不是单凭等待就能降临的恩赐。
镜头里每一帧硝烟与鲜血都在诉说:真正的和平是前线战士用胸膛堵住枪眼的决绝,是冰雕连官兵保持冲锋姿势的坚守,是用血肉之躯在长津湖筑起的钢铁长城。
那些定格在黑白照片里的年轻面孔,用生命诠释了'和平是打出来的'这句真理。
评《志愿军:浴血和平》 系列终章以“边打边谈”双线展开,上甘岭的炮火与谈判桌的博弈交织,黄继光牺牲的震撼与李晓的成长立体鲜活。
工业化视效还原战场残酷,结尾迎烈士遗骸归国的场景直击人心,用“打出来的和平”诠释历史重量,今天美好的生活是多少英雄拥生命换来的,我们致敬先辈,珍惜和平年代的一切,好好生活。
看了《志愿军3》,出来在旁边餐厅坐了半天,就完全说不出话。
以前总觉得英雄离得远,这部电影才算让我看懂了“最可爱的人”到底是什么样。
影片真的全是戳心窝子的细节,张孝文两次回答到的那一刻我真的没绷住!
宋佳一如既往的演技很稳,谈判桌的戏也特真实,英雄都很伟大,耗尽自己所有力气争取来了和平,向他们致敬。
电影真不错,旁边的人都看了忍不住哭了。
电影没白看,正义万岁!
和平万岁!
人民万岁!
#M观影团影迷日记#
比较急,拍成备忘录性质了。但是堆料还是很足的,比731强得多。
今年再来看长记性了,提前准备了纸巾,才让我在看到姚庆祥黄继光牺牲和最后为胜利欢呼时没有哭成小花猫
三部曲最终章,可能期待值过高,结果并不如人意。
三部都值得票价。25年国庆节第一天,带着家人又看了爱国主义的电影,真的拍的很有水平,看着流泪。感谢呈现,更感谢最可爱的人们,先辈的牺牲才换来今天的和平和繁荣。
7.0感动在于,今日我们的所有安宁都是一代人拼尽全力,用尽生命争取而来。来之不易。我们更应加倍珍惜。
乱了点,战争推进主要靠字幕,片段和整体、主线和支线都很零散,好在主题本身感人,煽情做得也不错,是个及格的战争教育片。
每个人物排队领高光,所有剧情都是“完蛋了——我们又赢了”的套路,一直在走流程。台词很做作,比如“和平就像一个孩子,他总会来的”这句话我实在理解不了,为什么孩子总会来的?不过,黄继光那段还是很震撼,不是被电影吧,是被这段真实的历史。
够煽情,但是不够尊重史实吧。看3才知道,阿瑟演了1和2,但是牺牲得太猝不及防了吧。
很多镜头不明所以,5.5分吧
叙事太碎了这一部,给人感觉就是在赶进度,把几个比较重要的战役穿插在谈判中碎片化处理了。
李默尹坐在桌前写字转头笑的时候,头上挂着教员像
叙事效率太低了,剧作一团垮
三部曲看下来,电影的叙事风格和情感基调是一脉相承的,好还是不好,都大差不差,该说的在之前几部里都说过了。比较意外的是陈导家的公子是提前杀青的,死在了敌人不讲契约精神上,这样的处理倒是比第二部里他那无敌的表现要更令人印象深刻些。
陈凯歌电影以后要绕着走,一部比一部差,这第三部感觉都是东拼西凑的,剧情生搬硬套,不是因为是主旋律电影 我都不敢想他还能拍的有多差
国庆节到今天看了两部,都不怎么好看,太无聊了!
其实是想打三星半,我更喜欢第二部。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三部曲吧,就是太惨了
故事完整性来说不如前面,变成一个一个小故事单元。
原来张子枫才是绝对的主角。黄继光用血肉之躯堵碉堡那段把周边的观众都看哭了,女孩子抽着纸巾一直擦,转头见隔壁的男观众一行泪水就瞬间流下…… 今日的和平是那么多人用生命换来的。庆幸生于和平年代,不用经历这些苦难。
最后一战
感觉这部没啥必要拍,东扯西拉的情节,很无聊不感人